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提高认知水平(2)

遗忘分为以下四种:顺行性遗忘,指病后一段时间内记忆的完全丧失,遗忘和疾病的发生同时开始,多见于脑震荡、脑挫裂伤的病人,病人对受伤经过等回忆不起来,这种遗忘有的在短时间内能恢复,有的则需要较长时间,有的终身不能恢复;逆行性遗忘,指对病发以前一段时间内记忆的完全丧失,病人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以前在干什么、在什么地方、叫什么名字等等,逆行性遗忘可能是完全或部分的遗忘,但大多只涉及较短一段时间内的事件,多见于严重的精神创伤后或一氧化碳中毒后等等;进行性遗忘,指遗忘逐渐加重,是再认和回忆功能的进行性下降,而对识记和保存影响不是很大,多见于痴呆症患者;心因性遗忘,是较奇特的失忆现象,被“遗忘”的内容并未真正消失,仍存于意识水平之下,在催眠状态下或失忆症消失后可被回忆起来,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是与病人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遗忘的内容只限于某些与痛苦体验有关的事。

3.思维障碍

思维是认知活动的高级阶段,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过程。思维障碍的具体表现多种多样、千变万化,大致可分为:思维联想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活动过程方面的问题;思维逻辑障碍,主要表现为思维合理性、逻辑性方面的问题;思维内容障碍,主要表现为出现各种妄想性思维内容。

(1)思维联想障碍。这类障碍的主要特点是个体的思维速度、数量、表达形式等存在与常人不相吻合的现象,主要表现为:思维奔逸、思维迟缓、思维贫乏、思维中断、病理性赘述,思维云集等。

(2)思维逻辑障碍。这类障碍的特点是在概念、判断、推理等方面出现大量混乱、错误、无意义的联系,使常人无法理解的情况。表现形式有:思维松弛、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象征性思维、逻辑倒错性思维等。

(3)思维内容障碍。常见的思维内容障碍主要是妄想。妄想是在病理基础上通过病态的思维活动而产生的歪曲的信念、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常见的妄想主要有以下几种:关系妄想、特殊意义妄想、被害妄想、影响妄想、夸大妄想、罪恶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被窃妄想、内心被揭露感等。

(三)认知心理偏差

大学生认知心理偏差的发生及具体表现,与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和生活内容密切相关。具体表现为自我认知偏差、专业学习认知偏差、人际交往认知偏差、择业认知偏差、爱情认知偏差、道德认知偏差等。

1.自我认知偏差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往往不能正确地认识自我,当取得一点成绩时,自我评价偏高;而当遇到挫折与失败时,就会产生失败感或焦虑苦恼的情绪而低估自己甚至自我怀疑与否定。如一位大学生刚入学就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拿特等奖学金,当三好学生。然而因为不适应大学生与中学生在学习方法上、评定标准上的差异,以为只要自己苦学就行了,主观盲目地给自己制定了过高的目标,其结果当然是实现不了,这对这位一年级大学生来说无疑是一次不大不小的挫折。另一方面,还有少数学生自我评价是消极被动的,一遇到困难、阻碍便觉得“一切都没有意思”,结果就会变得畏缩不前,错过成功在望的目标。

2.人际交往认知偏差

认知偏差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表现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

(1)对自我的认知偏差。这种偏差是指没有摆正自我在人际关系中的位置,过低或过高地评价自己。有些人才华出众,能力颇强,或经济上有实力,于是狂妄自大,目中无人,对不如己者则默然处之,或有所贬损,不屑与之交往。表面看这是对人际的超越态度,其实质是孤立了自己。如有位大一女生,聪明漂亮,能力过人,还有一副动人的歌喉,刚入学时被班主任指定为临时班长。一个月后班干部改选,她被选为文娱委员,因为大家都觉得她担任文娱委员更可发挥特长。当另一个她认为智力和能力都不如她的女生当选班长后,她怎么也接受不了,为了表示自己的不满,一气之下辞去文娱委员,老师和同学都劝其为班集体服务,但她一意孤行,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保持自我的尊严。为了这所谓的尊严,她从那以后很少参加集体活动,游离于集体之外,难以找到自己的位置,最终导致交往障碍。相反,有些人在交往中,看不到自己的价值,妄自菲薄,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不敢充分展示自我,畏畏缩缩,遇事总是小心有余,本以为这样的行为可博得他人的同情,但事与愿违,一般人是不愿与这样的人交往的。

(2)对他人认知偏差。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对他人的认知偏差主要表现为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投射效应、刻板印象等。

3.专业学习认知偏差

大学生在专业学习方面的认知偏差表现出严重的功利倾向。“读书无用论”的观点颇有市场。不少学生就认为“学得好不如考得好”、“考得好不如找得好”、“找得好不如嫁得好”。在诸如此类的观念支配下,不少大学生不是把心思和时间放在学习上,而是整天沉湎于恋爱、网络游戏和其他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有些学生因为对大学学习不适应,或不喜欢所学的专业、或经历一两次考试失败,就会产生诸如“自己不是读书的材料”、“无论如何努力都是白搭”等消极的认知观念,并因此沉沦下去。

4.择业认知偏差

大学生择业认知心理是指他们在择业过程中对自己、对职业及其周围社会环境等的认识、了解和择业中对事物的推理与判断。大学生较易出现的择业认知偏差主要有:

(1)自我认知不准确。这包括自负心理,如择业期望值很高,把待遇是否优厚、交通是否便利、住房是否宽敞等作为选择标准,不愿承担艰苦的工作,不愿到经济欠发达地区和基层单位去工作,往往会给用人单位留下“眼高手低、浮躁虚夸”的不良印象。另外易产生自卑心理,如对自身的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评价过低,不敢主动向用人单位推销自己,不敢主动参与就业竞争,陷入不战自败的困境之中。

(2)对外围环境认知不确切。对环境估计不足,思想不切实际,只注重经济意识和区域观念,讲究金钱第一、环境条件第一,不愿到待遇差、条件差的地方,结果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状况。具有理想化趋向的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便会出现决策犹豫心理,从而错过许多良好的就业机会。

另外,大学生在恋爱与道德认知方面的偏差现象也很普遍,应引起大学生本人和教育工作者的足够重视。

四、全面提高认知能力

大学生正处在探求知识,增长见识,形成自己的认知结构的阶段,不可避免地存在某些认知问题。对于那些遭遇各种认知危机的大学生来说,纠正错误和偏激的认知固然重要,最重要的还是要致力于培养一般认知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和社会认知能力。通过科学的认知方法与技术,培养良好的认知习惯,最终能够利用自己的智慧,独立地处理在个人成长、工作学习、生活和社会适应过程中面临的各种认知问题。

(一)提高认知能力的途径

1.加强知识学习

知识是有史以来人们生活经验、生产经验、社会活动经验、科学研究成果的概括与总结。按知识的使用领域,可以把知识分为日常生活知识、生产劳动知识、科学文化知识、专业活动知识、社会活动知识、艺术审美知识、道德宗教知识等。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既是认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人们提高认知水平、克服认知问题的基本保障。大学生知识的有无与博约程度,决定了大学生对各种问题的看法的对错和水平的高低。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记忆、思维方法的掌握和想象力的培养。

大学生正处在年富力强的人生阶段,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学习和积累知识。大学生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好本专业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好相关专业的知识;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好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好书本以外的知识;不仅要学习和掌握好职业与工作所需的知识,还要学习和掌握好生活和社会适应方面的知识。只有这样,大学生才能减少由于知识缺乏所导致的认知偏差问题的发生。

如何进行学习,古人总结出了博学、慎思、审问、笃行的方法,大家对这一智慧成果要加以实践运用。现在关于学习方法的研究成果更为丰富,大家要结合课程内容与自身实际使用。后面第八章有专门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2.掌握现代化的认知工具与技术

认知工具与技术的进步,使得人们已经能够极大限度地摆脱感官和大脑对认知活动的限制。实验的方法与技术、数理统计的方法与技术、生命科学的方法与技术、电子成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为人们形成对事物的正确认知、消除人们的认知偏见与谬误,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与技术基础。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的大学生,有必要学习掌握并优先使用这些先进的认知工具与技术,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减少不必要的认知偏差和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