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
继2002年IMF提出了外部失衡(external imbalances)的概念后,2005年2月23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罗德里戈·拉托(Rodrigo de Ratoy Figaredo)在题为《纠正全球经济失衡——避免相互指责》的研究报告中正式提出“全球经济失衡”(global imbalance)的问题。世界经济格局呈现出如下变化:一方面是美国经常项目持续逆差与东亚新兴市场国家和地区日益积累的巨额经常项目盈余,另一方面则是以美元计价的各种金融资产和美元债券充斥着全球外汇储备市场和债券市场。
当前的全球经济失衡之所以会引起如此广泛的争论,是因为当前经济失衡既具有以往全球经济失衡相类似的特征,又具有突出的时代特征:①失衡日益集中于几个对全球经济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并且涉及的数额越来越大;②失衡与增长相伴而行,使调整失衡的难度加大;③失衡涉及全球经济的各个方面和领域,形成世界经济整体运行的系统失衡和利益冲突,从而掣肘全球经济运行。
将生产要素与全球经济失衡联系起来研究,是在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新特点的前提下,应对中国经济发展现实问题的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全球化的空前发展,信息网络的技术革新和贸易投资自由化进程的加快,生产要素流动壁垒日益消除,东亚新兴市场国家集聚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产业资本、科技、标准、品牌、跨国生产经营网络等,成为全球生产要素重组与合作的平台或载体,导致产能过剩并积累贸易盈余。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与合作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国际分工方式,也使世界经济运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综上所述,基于贸易、投资、金融、科技合作下的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国际分工更加体现为国家与国家之间要素资源的配置和重组——要素分工。本书的主旨就是从要素分工的视角,探索全球经济失衡的本质及其机理,揭示要素扭曲、要素集聚与经济失衡的联动关系,并阐释要素的数量、质量决定国际分工地位,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