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会中服务
(一)会场服务
会场工作是会务的核心“软件”,对会议整体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要安排细心、周到者主持相关工作,把控质量。
(1)迎接报到。对小型会议,可先准备好报到表(工作人员用)、签到表(花名册),按先签到,再发餐劵(代表用劵、司机用劵)、住房卡、出席证、车证及资料的程序,接待与会代表报到。代表较多时,分摊位、分类别进行报到,并采用简单的记号签到,“√”表示到会,“×”表示缺席,“/”表示代表出席,“0”表示请假。对大型会议,可采用电脑签到。
(2)会场引导。代表较少不作排位或只作分类排位时,按由前及后的方式,引导与会者靠前就座,填满空位,确保秩序井然。代表较多需作整体排位时,在会场入口处放置事先印制好的座位表,并在会场两侧(过道)设立行数指示标记,引导与会者顺利就座。对与会领导、嘉宾的引导,按接待预案由相关人员负责,会前酌情引入贵宾室休息,开幕时引导其上主席台或前排相应位置就座。
(3)会场合影。重要会议需要集体合影的,应列入会议议程安排,并事先准备平面布置图及合影排位表。对内合影的位置安排:第一排一般为座位,第二排及后面各排为站位(相关人员呈阶梯式站立,通常不安排人员蹲着参加合影)。第一排领导、嘉宾的人数不论是单数还是双数,均按单主位原则排位,即排名第一位的领导居中,其他领导及嘉宾按排名顺序分别安排在其左右两边。涉外(国际会议)合影的位置安排:一般以站位形式合影,会议举办地领导(主人)居中,按礼宾次序,以一号领导(主人)右手为上,主客双方间隔排列,两边为主方人员把边。摄影现场由一名工作人员担任指挥,在相关会务人员的协助下,组织与会代表及时、有序地进入指定位置,避免蜂拥而上,保证摄影活动有条不紊地进行。
附图
合影排位示意图
1.一般会议(国内会议)合影排位:
2.涉外会议(国际会议)合影排位:
(3)会场催场。指定专人,现场跟进会议主讲嘉宾、发言人,并根据议程推进或更改情况,及时催促主讲人(发言人)上台演讲或就地发言,并注意提醒其把控发言时间。同时,及时招呼会间休息(茶歇)的与会代表进入会场继续开会。
(4)会场应急。场内应急:通常在会场第二、第三排位置,预留机动座位给会场应急、机动人员使用。一则及时与主持人沟通、联络(通过纸条、短信等);二则为前两排与会领导和嘉宾传递临时信息、提供保障性服务;三则随时为与会代表提问提供无线话筒服务;四则监控会场、维持会场秩序,并灵活处置突发事件。场外应急:安排人员维持场外秩序,保证车辆停放有序,环境安静;酌情准备电力保障车,配备专业人士跟踪服务,确保停电之后立即供电等。
(二)会见(会谈)服务
会议举办方为体现对出席会议嘉宾的重视及礼遇,在会前或会中安排会见(会谈),这也是常事。会见外宾的座位安排,按照国际惯例是主左客右(右为首,左为次),通常将翻译员、记录员安排在主人和主宾的后面,其他人员按礼宾次序分别在主、宾的一侧就座。会见内宾也可采用这一方法安排。此外,在非正式场合,或宾主双方希望自由交谈时,一般可围坐圆桌进行平等交流,“圆桌会议”无主次之分,双方(或多方)可不拘礼节、随意商谈(但要清楚以门为基准点,靠里面的位置是比较主要的座位)。
(三)生活服务
要做好吃、住、行等各个方面的保障服务,使与会代表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1)饮食安排。会议餐饮以干净、卫生、可口为原则,以安排自助餐为主、围餐为辅,并提前预留用餐空间。要照顾少数民族代表、身体不适者的特殊需要,酌情将相关要求下达给酒店宴会部门。代表房间有配送水果的,可发温馨提示告知。
(2)宴请排位。会议一般不安排宴请。确有需要的,可安排一次欢迎或欢送宴会。宴请内、外宾的排位是有明显区分的,适用的原则不一样,一个是以左为尊,一个是以右为尊,但目前一般都认同国际惯例,逐渐接受以右为尊的安排原则。所以现在宴请内、外宾的排位均可按国际惯例来操作。具体宴请排位包括桌次及座次的排位,桌次的安排,可按照“面门为上,以远为贵,居中为尊,以右为佳”的规则进行;各餐桌之间的距离一般不少于1.5米,餐桌与主通道的距离不少于2米,与墙壁的距离不少于1.2米;座次的安排,同一张餐桌一般以面门居中者为上,对着门口、正中的位子为主位,其他座次以离主位的远近而定高低,右高左低(各桌的主位是同一方向)。中餐宴会,如有副主陪(第二主人),副主陪的座位在主陪的对面,一号客人在主人的右手,二号客人在主人的左手,三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右手,四号客人在副主陪的左手,以此类推。需要指出的是,主人的位置如遇有特殊的场景因素(如用字画或装饰品另外标示主位的方位等),应视情况确定。另外,西餐宴会,一般习惯用长桌,安排男女交叉就座或男女分坐,女士优先,其他与常规宴席排位无异。
附图
中、西式宴请排位示意图
附图
中式宴请桌次排列示意图
(1)式
(2)式
(3)住宿安排。配置住房,要根据与会代表的职务、年龄、性别及健康状况,区别对待,综合考虑。副省级以上领导、重要嘉宾一般安排住套间,处级以上职务的代表、科研院校学术带头人、教授及外地嘉宾可安排住标准单间,生活有禁忌的少数民族代表也可安排住单间。老同志、女同志可尽量安排在向阳、通风、卫生条件好的楼层和房间。
(4)交通安排。会议期间,指定专人负责车辆调度工作,对车辆及驾驶员统一进行管理、调配,对路上交通进行疏导。代表住地离会场较远时,可安排摆渡车来回接送与会人员,并知会代表按时乘车、按车号入座。要预留机动车辆,随时保障领导、嘉宾用车;已纳入接待安排的,按接待预案派人派车。
(5)乘车排位。在一些正式场合,乘车也有座次排序的规矩,一般以“靠门为上、居右为上、方便为上、安全为上”,讲究近门为贵,右尊左低,驾驶员后面第一排通常为最佳位置。如车辆为小轿车,则一号嘉宾座位在司机的右后边,二号嘉宾座位在司机的正后边,随员座位则在司机的旁边,后边中间座位空着(为末位),一般不安排人员。如车辆为商务车,从方便出入考虑,座位顺序依次是:中排右座、中排左座、后排中座、后排右座、后排左座、副驾驶座。如车辆为中巴车,按惯例是离门近者为主座,司机后面第一排即前排为尊,由前而后,后面各排的座次依次递减。每一排座位的座次,讲究“右高左低”,自右向左依次递减。当然,排座要照顾到领导、嘉宾的坐车习惯,尊重其本人对座位的选择,他坐在哪里,哪里就是上座(如有的领导喜欢坐在司机正后面的座位上,那个位置隐秘性比较好,而且安全系数比较高)。另外,如果坐在商务车中排座位的嘉宾中途下车,随行工作人员应请后排坐的嘉宾改坐中排座位,这会让嘉宾体会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也体现出一种会务精细化的服务。
附图
七座商务车座次排列示意图
(6)考察安排。安排参观、考察,是会务工作一项必不可少的内容。要指定专人,对考察项目、行车路线、行车时间、中途休息点及用餐点提前进行设计和勘察。条件允许时,可将考察活动安排确定下来,事先编入会议手册,让代表一目了然。出发前,还要进一步统计参观、考察人数,对人员进行编组,引导参观者按车辆编号上、下车;途中,安排人员介绍注意事项,讲解沿途人文景观及考察项目背景情况;考察完毕,再次清点人数,防止代表走散、漏乘车或上错车,保证考察人员平安归来。
(7)行走排列。在领导、嘉宾步行时,一般行走规则是以前为尊、前方高于后方、中央高于两侧、内侧高于外侧。
地面行走位次:一般情况下,应让领导(嘉宾)走在前面,主陪人员跟在其左后方1~1.5米处;在领导不认路的情况下,主陪人员可在其左前方1~1.5米处带路,身体侧向嘉宾,左手引导方向,不要背对嘉宾。
楼梯行走位次:上楼时领导(嘉宾)一般在前、主陪人员在后,下楼时主陪人员在前、领导(嘉宾)在后。对年纪较大的领导(嘉宾),主陪可在其外侧适当搀扶。上下楼梯时如需引导,工作人员走在领导(嘉宾)左前方约三个台阶的距离,身体稍向后侧,引导领导(嘉宾)单行行进和靠里单行。
上下电梯位次:电梯无人时,主陪人员先进入(按住电梯按钮),领导(嘉宾)后进入;电梯有人时,领导(嘉宾)先进,主陪人员后入;出电梯时,领导(嘉宾)先出,主陪人员在后。
上下飞机位次:副省级以上领导(嘉宾)由于乘飞机可走贵宾通道直达飞机悬梯口,上飞机时,领导(嘉宾)一般先上悬梯(在舱门口与送机人员挥手道别),随行人员后上;下飞机时,领导(嘉宾)一般先下悬梯(在舱门口与接机人员招手致意),随行人员后下。
(8)看望安排。会议间隙,可由有关会务负责同志带队,分组探望有关嘉宾及会议代表,了解入住宾馆相关的服务情况,征询对会务工作的意见,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或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加以改进。
(四)安全保障
保障与会代表的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是会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对此应高度重视、未雨绸缪、精心安排。
(1)医疗保障。设计医疗卫生应急预案,对疾病治疗、环境卫生进行监督和检查,对年老体弱者、患病代表给予特殊照顾,并指定就诊医院。必要时,在会场配备专职或兼职医生,确保急病患者及时就医。
(2)食宿保障。对重要领导、嘉宾,要制定菜谱,检修餐厅设施,搞好室内卫生和餐具卫生,确保饮食安全。要检修房间设施,使房内水、电、冷、暖设备处于有效控制状态;酌情更新床上用品,去除房间异味,保证室内空气清新;保证电话线畅通,并根据要求设置好房间电话,调试好电视频道。房间需要摆放鲜花、盆景、食品、报纸、文房四宝的,要提前准备,及时供应。
(3)安全保卫。根据会议要求,制订安全保卫工作方案时,准备工作要做得细致、扎实,慎之又慎,不遗漏任何一个细节。要与车站、机场保卫部门联系,做好与会代表的安全接送工作;与酒店保卫部门联系,做好会场、住所的安全保卫工作;与交警部门联系,做好交通方面的安全保障工作。对高层次或大型会议,应商警卫(保卫)部门及公安部门共同完成保卫任务。保卫与会领导与国际友人的安全是工作的重点,要做到内紧外松,既不声张,又不能有丝毫麻痹。如遇突发事件,要按照应急预案,果断处置,避免不应有的安全事故发生。对特别重要领导、嘉宾,要事先了解其基本情况及生活习惯(起居、饮食、乘车、保健、文娱活动等),加强其警卫级别,安排好其警卫、交通、医务等相应事宜,并提前对周边环境布控,抓好抓实包括消防安全在内的安全防范工作,确保没有“灯下黑”的安全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