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教育要慢慢来才稳妥
达尔文与《物种起源》:成功不能一蹴而就
抛弃功利性去教育子女,做出一两件事来,可能并不难;但是如果要自始至终地秉承关照女孩心灵的教育思想,对很多家长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非功利的教育首先关注的是女孩本身的成长节奏和需求,可能不会让女孩在短期之内有学识上的进步。而社会会给家长诸多压力:特长生潮流、高分名校情结、就业竞争激烈等等,在讲求效率和速度的现实面前,家长未必能够稳住阵脚。
我们相信,心胸的大小决定一个人事业的大小。在决定女孩心胸和视野的宽度和深度的少年时期,她最大的收获关键不在于有多少荣誉证书,而是学会今后做学问、做事情的道理和方式。因而早期教育就需要家长接受一个事实:非功利教育的成果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它是成功的基础。
据统计,1500~1960年间,全世界1249名杰出科学家和1928项重大科研成果的创始者在年龄上有一个阶段划分:科学创造的最佳年龄区是在25~45岁,最佳峰值年龄在37岁前后。更为精准的数据是,在诺贝尔奖的大部分获得者中,物理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5岁,化学家的平均年龄为39岁。
当然,科学家只是识社会精英中的一类,他们也是最能代表智商的一类人。普通人对科学家总有一种崇拜的情感,因为他们代表人类的思维精英,可以办到我们办不到的事情。上面的统计显示,科学家往往在青壮年才能够有所成就,还有更为典型的“大器晚成”的例子。
1859年11月24日,达尔文在伦敦出版《物种起源》时,年已50。他最早的科学著作,也是在45岁以后才开始出版的;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在他51岁享誉世界;更为晚成的例子是美国遗传学家摩尔根,他的基因学说是在49~60岁之间完成的,67岁才获得诺贝尔奖。
这样的事实让我们看到,人生在青少年时期可能没有什么重大的收获,命运的转机很可能在你已经成年、感到没有希望的时候到来。但是机遇只眷顾有准备的人,达尔文22岁就离家登上“贝格尔号”去环球科考,易卜生21岁开始自费发表戏剧作品,摩尔根20岁时以最优异的成绩获得了动物学学士学位,24岁就获得了博士学位。他们因为没有放弃早年的努力,才会有后来的成功。
婉转巧妙地纠正孩子的错误
不要说“你总是这样粗心大意”,这样会使女孩认为自己控制不住自己。“你这次看得太快了,如果你肯再看慢些的话,我会非常高兴的。”还有一种情况,当一个女孩除了数学之外,各科的学习成绩都挺好的,女孩有可能会认为自己是个笨学生。这个时候,家长可以这样对女孩讲:“你是一个好学生,数学仅仅是几门功课中的一门,只要多花点时间成绩会好的。”
教给孩子激励和暗示自己的方法
父母可以教给女孩一些控制紧张的方法,在女孩开始紧张的时候,可以反复默念一些建立信心、给人以力量的话,或是随身携带座右铭,时时提醒、激励自己,在面临困境或是诱惑的时候,利用绕口令,以组织自身的心理活动,获得精神力量。
像卡尔·威特一样培养女孩的天才
美国哈佛大学的发展心理学家加德纳认为,人的智力是多元的,每个人都在不同程度上拥有八种基本智力。具体包括: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交往智力、自我反省智力和自然观察智力。
每个女孩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都有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特殊本能、技能或特质,有自己的智力强项和弱项领域。女孩的智力强项领域就是她潜在的天赋与才能所在,只是有待我们去发掘。
所以做父母的首先要相信你的女孩是独特的,并以赏识的目光来审视她。不要拿女孩的弱项与其他孩子的强项来比较;不要刻意将她们塑造成你要她所变成的样子;不以家长的标准、愿望、喜恶来培养你的女孩。
古罗马诗人卡特鲁斯说:“上天赋予每个人素质。”
人的天赋素质虽然不能人为地培养和造就,但可以去发掘。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用心就能发现女孩的天赋。
卡尔·威特认为:孩子的天赋当然是千差万别的,有的孩子多一点,有的孩子少一点。没有一个孩子生下来就注定会成为天才,也没有一个孩子注定一生庸碌无为。一切都取决于后天的环境,取决于后天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则是其中最为直接和关键的因素。事实上,是父母操纵着女孩的前途和命运,决定着女孩的优劣成败。父母的信心和正确得当的教育观念是填平孩子之间天赋差异的关键所在。
对孩子的表扬和激励应该在日常生活中有所体现
不要只在女孩考了100分时才说上一句:“考得不错。”那么,女孩认为这时受表扬是理所当然的,丝毫不感到意外。如此一来,即使以后总得100分,女孩的上进心也会慢慢消失。父母可以换个方法表扬孩子,要抓住要点或者“投其所好”地进行表扬。比如:“今天确实不错,你学习了两个半小时。”
教育是慢而坚决的艺术
孩子有了缺点和错误,可以慢慢纠正、慢慢改,但是不允许不改正、不纠正。你可以给孩子制定一个规则,如果孩子违反的话,你可以轻轻惩罚,再犯再惩罚,但不能容许一而再、再而三地纵容。大多数有坏习气的孩子,都是因为一开始出现状况的时候,家长没有及时管教,使她们形成了坏习惯。
从女孩出生那天起开始教育
在中国的教育制度下,常常能听到有的父母这样一本正经地说:“我的孩子考得不好,学习成绩又这样差,而人家的孩子却学习得那么好,那是因为人家的孩子的家长都毕业于名牌学校,他们有好的遗传因素,而我只有认命了!”
这便是中国式教育的一个缩影,或许不少父母都把孩子成绩不理想等因素归结为遗传和宿命,却没有意识到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如果他们的孩子能够从出生那天起开始教育,那么现在倍感骄傲的肯定是他们。
著名教育专家巴甫洛夫说过:“婴儿降生的第三天开始教育,就迟了两天。”
日本当代教育家井深大经过观察研究发现,日本不仅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出了问题,更为严重的是,在幼儿教育上,充斥着许多似是而非的观念。如有人认为,幼儿教育只是为了培养优秀人才,对于一般的孩子就不必花那么大的精力;还有的母亲认为,自己的女孩不是那种天才型的孩子,因此,在养育女儿时,只要尽力把女孩的体力培养好就行了;还有一类母亲,她们尽管肯定幼儿所具有的无限潜力,但仍然顽固地坚持已有的观念,认为一个小孩即使在幼儿期的启蒙教育中奠定了良好的潜力开发基础,但是,想在现实的学校教育体制下发展她们的更大潜能也值得怀疑。
这样的教育现状令井深大忧心忡忡,他开始大声呼吁:“为了孩子的未来,天下所有的父母亲们,应向现行的育儿观念提出挑战。如果天下父母们仍然抱持传统的观念,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就无法革新孩子的脑力,使他们脱胎换骨。而且,孩子的教育从出生的那一瞬间即已开始,因为对于一个毫无能力的孩子,他的可塑性是最高的。”
关于孩子早期教育的论点,还有一个经典的故事可以作为佐证。
作为生物学家的达尔文,在育儿教子方面也是见解独到,深受人们信服。一天,一位英国少妇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才,可她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对孩子教育比较好,于是,她抱着自己的孩子去请教伟大的学者达尔文。
“达尔文先生,您是世界上著名的大科学家,今天特意来向您请教一个问题,我的孩子什么时候开始教育最好呢?”
“亲爱的夫人,”达尔文瞅了少妇一眼,关切地问,“你的孩子已经多大了?”
“她还小着呢,才两岁半。”
达尔文叹了口气,不无惋惜地说道:“唉,夫人,你对孩子的教育已经晚了两年半了!”
这位创立了进化论的著名科学家,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与良好家庭氛围的创造。在他的精心培养下,他的5个儿子中有3个成为名人:乔治成为天文学家;弗朗西斯继承父业,成为科学家;霍勒斯则成为物理学家,被英国皇家学会封为爵士。
早期教育的力量是伟大的。井深大还指出,婴儿长到两三岁时,已有了他的“自我”,也就是说进入所谓的反抗期了。这一来,就不那么随便地顺从父母,父母愈是责罚,他的反抗心愈强,父母见了也愈生气,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针对这种情况,作为成功的教子典范的老卡尔同样认为,儿童潜能是递减的,比如说生来具备100度潜在能力的儿童,如果从一生下来就给他进行理想的教育,那么就可能成为一个具备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从5岁开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只能成为具备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从10岁开始教育的话,教育得再好,也只能达到具备60度能力的成人。为了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以发展其能力的机会,要让孩子尽早发挥其能力。老威特从儿子出生那天就开始了教育。结果证明,他培养了一个成功的儿子。
因此,对家长来说,如果想要培养女孩超常的能力,千万不能错失孩子婴幼儿时期的关键教育。
关注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女孩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非智力因素,而不是智力因素!父母平时更应该关注女孩是否养成了好习惯,是否塑造了好性格,女孩的生活能力、学习能力、自制能力、应变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是否达标,女孩的心理素质如何,等等。非智力因素高的女孩,将终身受益。
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
父母与女孩之间的代沟明显表现为双方谈不到一块儿。与跟老年人谈话相比,跟女孩谈话似乎更需要一种类似天赋的才能。在和女孩交谈之前,你必须主动并自然地与女孩接近。开始同女孩接触时,应该有意识地与女孩保持一段距离,只对她们偶尔地注意一下,表示一下好感;等到女孩对你的存在习以为常,感到你并无恶意后,再寻机同女孩接近。要真正与女孩很好地相处,你还必须了解女孩心理、生理上的特点,懂得她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激励孩子探索新事物
在家庭生活中,细心的家长经常会看到对待不同的新鲜事物,女孩的反应具有一定的差异。有的事物令女孩表现出自信、勇敢、大方的一面,有的事物令女孩感到害怕,表现得非常胆小懦弱。究其原因是女孩的心理与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关系密切,并与她幼儿时期的自我评价处于初步形成的阶段有关,年龄越小的孩子自我评价水平越低,她们常常依附于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己,并当做评价自己的依据。有些跟不上成人对她的要求,就会产生自卑感,因此家长的评价对女孩的自信心影响很大。
在这方面,家长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允许女孩尝试错误,允许女孩宣泄情绪,并进一步鼓励她们去探索新事物。
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有一篇文章写道:
有一天,一群孩子玩耍嬉闹,有说有笑。在他们围成的圈子中间放着一个水盆,盆里漂浮着许多有趣的玩具。只有一个刚刚两岁半的小女孩独自一人站在圈外,不难看出,这个小女孩对圈子里的游戏充满了好奇。
我饶有兴趣地在远处观察着她。她开始尝试着慢慢走近其他孩子,靠近一些的时候她想挤进去,但她没有力气,怎么挤也挤不进去。于是她仍然站在圈外着急地看着周围,在她那张小脸上呈现的表情非常有意思。
这时候,她的目光突然落在了不远处的一张小椅子上,显然,小女孩决定把椅子搬到这群孩子的后面,然后爬上这个椅子,再看看里面发生了什么趣事。于是她开始向椅子走去,脸上露出充满希望的神情。
就在这时,她的爸爸突然出现了,走过去一把抓住了她,并轻松地把她举过其他孩子的头顶,让她看水盆,嘴里还说:“来,我可怜的小家伙,你也看看吧!”
小女孩虽然看到了那个水盆和漂浮物,但是她脸上原来的那种非常有趣的欢欣、探索和期望的表情,一下子消失得无影无踪,剩下的只是“相信有人会替我做”的孩子的那种呆滞的表情。
从这个小孩的表现来看,她开始的时候对人群中的水盆产生了强烈的探索欲,而且她自己想方设法去满足自己的探索欲望。但是她的爸爸打破了她快乐的探索过程,让她丧失了体验成就感的机会。本来她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克服障碍,体验实现自我价值的快乐,然而这个机会却被父亲在无意中剥夺了。
不要禁止女孩的各种尝试
每一个女孩在成长的道路上,都会遇到许多新鲜的事物。面对这些新事物,她们总会主动地去探索、尝试,因为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探索和尝试,她才会获得生活的体验,获得成功的体验。这也是女孩本能的需要,使得女孩们竭尽所能、集中精力地去探索新事物。即使是很小的孩子,都有追求自我实现的需求。遗憾的是,一些父母或禁止孩子做各种尝试,或出于保护她们的目的,剥夺了孩子探索和尝试的权利,那么,女孩就无法获得成功的体验,无法深刻体会自己所要了解的事物,永远无法追求自我实现的价值,变得越来越没有自信。
家长要能够热情地鼓励女孩探索新鲜事物
每一个女孩在探索新事物的时候,都会伴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她们害怕自己做不好。如果父母出于保护女孩的目的,就会对她们说:“算了,太危险,不要做了。”女孩想要探索新事物的自信心就会被父母的呵斥吓跑。如果父母鼓励女孩说:“没事,去试试吧!”鼓励女孩探索新事物,同时还教给女孩必要的防护方法和知识,就可以在保护女孩不受伤害的情况下,让女孩尽情体验探索的乐趣,增强自信心,并在女孩“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完善自己。
有益的玩就是学,有趣的学就是玩
“有益地玩就是学,有趣地学就是玩。”这句话说的是让女孩在乐趣中学习。可是现在生活中的很多女孩,她们的童年是在忙碌中度过的,丝毫没有快乐可言。父母过分在意分数和名次,极大地抑制和扼杀了女孩对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即便是对于音乐、舞蹈等特长技能的训练,也被许多家长以功利目标代替了兴趣的培养,导致女孩兴趣和学习动力的丧失。读书学习几乎是孩子唯一能做的事。
父母总以为如此这般便能培养出一个天才,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件重要的事,那就是要让女孩能够有兴趣地学习,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有良好的效果,否则只能使女孩失去学习热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女孩探求知识、从事学习活动的原动力,兴趣对发展能力十分重要,稳定、浓厚的兴趣,是促进女孩在某一领域能力发展的一种极为重要的因素。当然,培养女孩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
塞德兹在很小的时候也曾和其他年龄相仿的孩子一样对学习没有兴趣,那时候,无论父母怎样引导,都不能把他从贪玩拉到热爱知识、自觉学习的轨道中来。直到有一天,他真正懂得了知识的重要性。
一天,父亲给塞德兹带回了几块眼镜片,有近视镜片,也有老花镜片。塞德兹对新奇的事物一向感兴趣,他把镜片架在自己的眼睛上玩,没过一会儿就大叫眼花,只好把镜片举到离眼睛较远的地方才能看清楚镜片后的东西。父亲任他玩耍,不去管他。当他一只手拿着近视镜片,一只手拿着老花镜片,一前一后地向远处看时,他看到了什么呢?远处的尖塔突然来到了他眼前。
他高兴地大叫:“快来看啊,爸爸,礼堂的尖塔就在这里!”
从此,他懂得了望远镜的原理并亲手制作了他的第一架望远镜。就这样,通过不断地游戏和动手玩耍,赛德兹的潜能得到了很好的开发。
与此同时,在开发塞德兹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上,父亲也设计了各种各样的游戏。例如送给塞德兹一个小玩具,用橡皮筋作动力使玩具飞入空中。塞德兹非常喜欢,马上就联想到它与飞机的相似之处。他照着这个玩具仿制了几个,都能成功地飞起来。塞德兹正是在这个玩具的启发下,明白了飞机飞上天的原理,并开始制作航空模型。
教育女孩,不要胡乱给孩子灌输术语和公式,而要诱导她们自由地发挥出潜能。对于女孩来说,最佳的诱导方式是和她们一起玩乐,一起做游戏。孩子在玩耍中能学到多少知识,发挥出什么样的能力,是怎样想象都不过分的。
所以,不要限制女孩兴趣的发展,也不要以为她喜欢玩耍就是没出息的表现,对于女孩的兴趣应该给予支持和鼓励。让女孩在乐趣中学习,既学得开心,又激起她源源不断的求知欲。这样女孩的学习自然是“不用扬鞭自奋蹄”。
自己先做个爱学习的家长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这句话在开家长会的时候能够看出一二,有的家长会主动坐到前排,边听边记,保持安静,尊重老师的讲话,回到家中之后还会反思一下老师讲的内容,相信这些家长的孩子肯定是学习中的用心者。而有些孩子不爱听课,总是喜欢往后面躲,生怕被老师点名,不爱记笔记,上课没有纪律,回家也不复习……想想,这不是和家长的习惯一一对应着的吗?
鼓励孩子坚定自己的选择
有的女孩原本对某项课程很感兴趣,但是在学习的时候由于受不了辛苦就产生了逃避心理,在这个时候家长怎么办呢?最好的做法是态度坚决地告诉她:“当初是你自己说要学的,既然选择了这条路,那就必须要坚持。”这样的做法对大多数的女孩来讲还是可行的。不过也有一些女孩,她们在选择之初就比较迷糊,不知道自己是否真的喜欢,在试过之后,才发现原来并非自己所爱,如果是这样,那就不能用强硬的方法来逼迫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