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二讲(1)
2014年9月10日上午
一个人保持诚信与天真,就会与天道合一,就会充满喜悦,就会身心轻快。
本讲主要介绍现代人“半百而衰”是怎样形成的,提醒大家善于积阴德,看护好自己的心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健康,尤其为人父母要善于积累福德,才是真正造福子孙,因为只有这种“积德”的财富才是任何人也拿不走的。
讲诚信利脾胃
尊敬的各位同人、各位同胞,我们接着往下讲,上一节讲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食饮有节”这一点,已经强调过了,非常重要。因为饮食无节就伤脾胃,脾胃一伤,后天之源就受到阻碍,就是我们靠着吸收五谷、瓜果、水分,分析出这些精微物质供应自己身体运作的这个后天的养分就会缺乏。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原因,就是我们会在讲诚信的情况下,涵养自己的脾胃。就是上一讲我们跟大家简单地报告了五常、五脏和五行的对应关系,那么讲到“食饮有节”呢,我们就可以介绍最后一脏,就是脾脏和诚信、真诚之间的对应关系。仁义礼智信,最后一个是信,信是什么呢?对脾脏有什么好处呢?叫“信土无妄无忧虑”。诚信的这个“信”在五行当中和“土”相对应,土在五脏当中和脾相对应,脾又和胃阴阳成对,互相表里。脾属于脏,胃属于腑,阴阳相合,完成运化的功能。所以“信土无妄”,就是厚实、信实、真实、真诚,这样的人没有忧虑,好像个乐天派,叫“信土无妄无忧虑,五气朝元道德佳”。这些道理尽管是以诗文来表达,可是非常的精到。连起来说会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请大家注意听,我念得慢一点。因为我们现在其实就是一个自在地学习的过程,大家可以很享受地仔细去品味:
仁能养肝戒怒杀,义缺伤肺倒恼差。
礼明心正淫恨少,智除烦水肾生花。
信土无妄无忧虑,五气朝元道德佳。
看过善人或者道家书籍的,恐怕对这几句话耳熟能详;如果说对经典从来都不接触的,偶尔一听感觉到很难。如果你属于后一种情况,就提醒你自己稍稍地多用一点心,多下点功夫,多读一点传统的经典。这个经典不一定能像我们读武侠小说或言情小说那样一看就懂,一翻就明白,有一些需要长时间地去体会,尤其是有一些句子,每一个字我们都明白、都认识,但是这一句话放在一块儿,所指的那个实质内涵,我们就未必清楚了。尤其是没有经过自己身体去明白的,可能还会发生错解的情况,就是以为自己明白了,其实是误会,反而理解差了。这就存在着一个读原典和参考谁的解释的问题。如果你不看任何解释,就看原典,通过长时间地去反复体会,那么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如果你说自己程度差一点,百遍还没“现”,那你就再真诚一点,书读千遍,其义自现;你说我还差一点,那你就书读万遍,“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一本书读一万遍,那不可能不人经合一啊!但有一个例外,就是你不够真诚,一万遍也没有用,那是像口头念经,说口头禅一样。只要真诚,说不定哪一遍你一下子豁然贯通,整个道理你全部明白,那明白之后就剩下践行了。所以真诚这件事情极为关键!
我们上一讲已经强调过,这一篇的题目叫《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他为什么把这一篇放在第一?就是因为这个“天真”不能失去,就是自然的这个真诚非常重要!“天”是指自然的、本来的、本性的、率性的。“真”是什么?真就是天道,真和诚说的是同一件事,就是诚信、真诚、真实。子思在《中庸》当中就说过:“诚者,天之道也。”这一个字说的就是天道,而按照这个“真诚”去做了,“诚之者,人之道也。”如果一个人以这样的心态去做,就是天道和人道同时践行出来,本身它就是天人合一的,没有什么好玄密的,也不是迷信,很自然的,行得久了,功到自然成。自己先领会清楚,清楚了以后,身心会有反应。初步的反应是觉得自己心情愉快,表现出来,自己那个“表情”也会自然地看上去笑眯眯的,具有慈悲之相、慈悲之心,就是由里向外散发出来的快乐。
学习实践体会快乐
《论语》开篇第一句话形容的就是这样的状态,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你学习一件事情,不论是看有字的书,还是看世间的万物运转,看这种无字的天书(天书就是自然之书,一样可以学习),学习这个过程当中,不断地去实践叫“时习”,也就是我们说的“体会”,用自己真实的人生去践行。一旦体会到了,那真是“不亦悦乎”!从心里向外散发出来的快乐叫“悦”,一个竖心加上一个“兑”,兑卦的兑。学过《易经》的你就可以看一下,那个兑卦对应着自己身体什么部位,为什么它旁边加一个竖心是喜悦的悦,就更能理解“不亦悦乎”。
看过佛教经典的会知道“法喜充满”这个词,这个话其实也是从道家儒家的表达里面衍脱出来的,后来好像变成释家的了,其实不是这样。读古文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回复到当时的历史状态,不能以今天的观念去看古代的文字,那有些时候会发生误会,就是把今人的想法强行安插为古人的想法,往往会错解。
我们怀着天真的想法、真诚的想法、道法自然的想法,去践行自己理解的文化观念,就等于自己已经安插了一个无尽能量的翅膀,一个无法限定功能的操作系统,生命会迅速地转化,尤其是健康会转化。除了我们所说的心情愉快之外,你还会感觉到身体轻快,身体轻快说明你身体里面阴性的杂质、阴暗的想法已经接近排空了。因为阴性的物质它是凝重下沉的,如果你感觉到最近身体特别沉重,迈不开脚步,那就说明身体里和心情里面,还有自己心田里面,堆积了太多的阴性的垃圾、见不得阳光的想法、错误的行为,这是它们自然“积淀”的结果。要引起足够的注意,把它早一点清除出去,那么阳性的、那个轻清上浮的、喜悦的、光明的状态就会自然呈现。
不做冷美人
大家知道吕洞宾在唐代被称为纯阳祖师,什么状态?纯阳无阴啊!那是什么状态?就是没有阴性杂质。我们仍然可以借用西藏那个虹化的现象,有形的物质就像那个水,水本来是有形的,可是蒸发成蒸汽以后,慢慢地还能看见吗?在空气当中就散掉了,道理是一个样的。那水再冷,就凝聚成冰了,变成固体。看水,我们就能够明白自己。无论男人、女人,不要阴沉着脸,尤其是女孩子,你再漂亮,冷美人也是不招人待见的。而且“上善若水”,女人在天地当中生性属水,水主生发,生发万物和事业,所以女人天生就具有旺夫的作用。
如果做人家妻子,不能够温暖,不能够学习孔老夫子“温良恭俭让”那个温,水没有温化就容易结冰,再加上冷战,那你家里面这个天空就天寒地冻,你家里那个小苗儿就很难长成参天大树。那个孩子得多倒霉啊!投生到你们家里面做孩子,他得多痛苦啊!这是真的,我详细地观察过许多家庭。所以当妈妈的一定要温柔似水,要柔和下来,而且是温暖的。这个温暖还要守中道,不能过度,开水太烫了会烫伤人。人做任何事情,其实本来无善无恶,过度了,过犹不及,都错了。
那女人能生发这件事情,在自己的家庭当中你可以慢慢实验一下。当你不对老公呼来喝去,不再强调男女平权,就强调一个我只认我自己做妻子应该做的,替他去孝敬他的父母也就是自己的公婆。你看一下,你丈夫的事业会不会好像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就好转起来,然后你们的家庭就会莫名其妙地发达和睦起来,而且最不可思议的是,你孩子的身心健康和学习成绩会自然而然地提升起来。
父母积德孩子受益
学习《黄帝内经》,我们会知道自己的情志跟五脏之间的关系,其中一个情志就是恐,恐惧的恐,恐惧就伤肾。当你呵斥甚至打骂自己孩子的时候,孩子受伤的不仅仅是形体,还有他的心理。恐惧伤肾,伤了肾精,大家知道吗?伤了肾精最终会伤及到哪里?精化气,气化神,通过脊椎,我们那个中通的管道,我们说骨髓,那是一条水道、能量之道,里面是往上输送养分、输送能量的。“五气朝元”那个精气,运化的精气是顺着后背的那个夹脊关往上,通过后脑的玉枕关,一直上到后脑海。所以肾精一受伤,孩子的大脑,所谓后脑用功的那个地方,就会受伤。你可能觉着孩子不争气,骂他两句,损他两句,说人家孩子考一百分,你怎么才答八九十分?越骂可能效果越差。因为他恐惧以后肾精受伤,脑力受伤,记忆力就差,他在家里没有一个自在安全感,怀着恐惧之心怎么能够学习好?这是一个死结。
越学习不好,你脸色越难看,在学校里面老师可能也不太待见他,他就没有出路。
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有这个身体都证明着祖先有“余德”,至少爷爷辈儿有余德,我们才能够有这个身体出生。
我通过数学观察过,每一个人各有父母,上面两位老人,每一位老人又各有父母,变成四个,这四个又各有父母,变成八个、十六个、三十二个、六十四个、一百二十八个,学过数学的知道,这叫“2的N次幂”,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孔子到孔德成那一代,就是德字辈的,大概是七十七代孙,那当时是民国时代,往上推两千多年,推到孔子,等于是“2的76次幂”,那哪有那么多人做过我们的祖先?那你说这个逻辑错了吗?逻辑都没有错。只有一个答案,就是我们后辈共同一祖先。所以在座的各位,往上查,不知道查到三百年、五百年,我们必定是一家人,同一个祖先。
为什么说我们有传统文化?传承到今天它是有记录的。我们不能够轻看祖先,也不能够轻看祖先的余德,就是不能够看轻我们自己的那个孩子。他学习不好,那请问你学习好了吗?每一个人都反求诸己的话,时空转化,这才是命运转化的关键。“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就看做父母的有没有德行,父母有德行,孩子会遇到很多奇妙的事情。
印光大师讲过一句话,古往今来没有例外,包括今天,凡是能够中科举的,能够高考成功的,一定是祖上积了德,根据德行大小,你的子孙才会发业,发出那样的德行来,才会有那样的智慧。
我现在知道,有时阴差阳错实际上也是有道理的。1926年,爱因斯坦就量子力学那个概率跟波尔进行论战的时候,在信里面写了一句话:“无论如何,我不相信上帝会掷骰子!”现在剑桥大学霍金教授也说过相类似的一句话:“宇宙当中没有偶然!”
就是因为这两位大科学家这两句话震撼了我,才使我回过头去考虑我们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我才知道天人合一意味着什么;才看明白《汉书》记载的《董仲舒列传》里面,董仲舒为什么可以料事如神;也完全相信邵康节先生在宋代以布衣名扬天下,断事无不奇中,就是他的“梅花易数”传遍天下,算得非常准因为什么;也知道我们自己的心念对自己的命运有多大的作用,那是决定性的影响。所以我反复地对一些孩子的父母说,你们两位不要操心自己的孩子前途,积德吧!做父母的给自己的孩子积德,孩子有学习不好的地方,不要怨他,要反省自己,因为他秉承的是你的秉性、你的性格,传承的是你的基因。那你轻视他,去呵斥他,就等于对先祖余德不敬,那我们就亏了孝道。所以父母打骂自己的孩子,是父母无能。结论就是:“孩子不用管,全凭德行感。”
当我明白这件事情以后,我对我家的孩子讲,当时他还六七岁的样子,我说爸爸这一辈子不会打你。小时候就拍过一巴掌,那当然还是怨我,我在写东西,小孩子他好奇,一爬上来就去拿我的钢笔。我现在回想,人缺德的时候往往先露出一副缺德的嘴脸,着急嘛,小孩子一看你这个脸色他就害怕,扔下笔就跑,我就追上去拍了一巴掌。
错了!为这件事情,我就发誓,我说这一辈子,爸爸不会再动你一个指头!手管得住,脾气呢?却要慢慢去管,我说我也争取吧,像老师那样永远不对你发脾气,也许还不能完全做到。现在孩子一看我脸色稍微地缺乏笑容就经常说,又怎么了?又不高兴?我说有吗?就得立即地对他满脸堆笑。你对他笑,他心情面对的是晴朗的天空,因为父母在家庭里面,父属天,母属地,爸爸不发脾气就是天清,母亲不发脾气属于地宁。在一个家庭里面,父母和谐,天清地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天地之间有晴朗的天,有风调雨顺,那个孩子自动地就长成了孝子贤孙。
培养孩子快乐学习
现在别人问我怎么培养孩子读经典,我说孩子小的时候连哄带骗地让他背《道德经》,大概三四岁的时候背到六章,后来上幼儿园背下二十六章,然后不背了,因为背没有意思,周围小朋友不背,所以他也不想背了。我说二十六章也足够了,很多人这一辈子一章都没有背嘛,这样也可以了。但是我跟他讲一句话,我说:这一辈子如果你能背下《老子》,做爸爸的再也不会要求你背任何东西,而且我说话算数。没全部背下来,那我也不强迫你,二十六章足够了。后来阴差阳错,他随着经典班学习,把曾子的《大学》背下来了。最快一次,我们爷俩检测,五分半钟,他把曾子的《大学》从头背到尾,背得上气不接下气,小孩子嘛,气息不够啊,为了快,那就是几乎不假思索。然后我就知道可以了,他也没觉得这有什么了不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