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幻象与晚期资本主义现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意识形态理论溯源(5)

1.2 意识形态理论的积淀

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的出现,是迄今为止人类思想史上最重大的事件,被誉为“哥白尼式的革命”。马克思把历史上一个颠倒的“思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关系”重新颠倒过来了。马克思之所以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在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正是在意识形态批判的前提下形成起来的;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最后,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为今后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奠定了基调和基本走向。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是在19世纪40年代中期诞生的。这在人类思想史上不是一个偶然的事件。其批判性来源于马克思作为革命家积极地参与实践斗争和理论活动的结果。在马克思早期的实践活动中,有三次活动和经历对他世界观的转变和意识形态学说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其中之一是,对普鲁士书报检查令的批判,在驳斥检查令要求人们“严肃和谦逊地探讨真理”的条款时,写道:“严肃和谦逊!这是多么固定、多么相对的概念呵!严肃在哪里结束,诙谐又从哪里开始呢?谦逊在哪里结束,不谦逊又从哪里开始呢?我们的命运不得不由检察官的脾气来决定。”[1]在此,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产阶级的专制主义的本质。其二是担任《莱茵报》的编辑工作期间。“这一时期的实际经验引起了马克思的世界观在这一方面的变化,使他开始从现实中寻求观念的根源。”[2]正是在这一时期,马克思成了马克思。马克思已逐渐摆脱黑格尔的唯心主义的同一哲学的影响,为他后来的意识形态学说奠定了基础。其三是流亡巴黎时,他积极参加社会政治活动。在这些政治活动中,马克思感受到无产阶级伟大的革命力量,并坚信无产阶级是历史活动的真正主体。正是通过具体的政治实践,马克思认识到对现实的思想世界的虚假性及批判思想世界的重要性。这些实践活动,为马克思世界观的转变,及最终马克思的唯物史观和意识形态学说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理论方面,马克思早期的理论研究批判活动对他的意识形态学说的诞生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主要是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批判。他首先批判了黑格尔法哲学思想的基础——颠倒现实关系的醉醺醺的思辨唯心主义体系,进而批判了黑格尔精神异化的思想,最后批判了以布·鲍威尔为首的青年黑格尔派的哲学思想,主要是对国民经济学与异化劳动的批判。正是在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国民经济学和对异化劳动的批判,使马克思意识形态学摆脱当时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羁绊,也是通过对异化劳动的批判,马克思形成了以扬弃私有财产为根本特征的共产主义理论展开探索。这一理论作为“实践的人道主义”正是扬弃一切传统的意识形态的根本出路。其三是对费尔巴哈哲学思想的批判。马克思围绕宗教上的自我异化与世俗基础的自我分裂、族类本性与社会关系、思想意识与社会实践三个方面展开批判。

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学说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45—1856),是意识形态学说创立阶段。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有《德意志意识形态》(1845—1846)、《共产党宣言》(1847—1848)、《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1851—1852),其中最为重要的著作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在此,马克思主要是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理论出发,论述了意识形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特征;第二阶段(1857—1895)是意识形态学说深化阶段。主要代表作有《经济学手稿(1857—1858)》、《政治经济学批判》(1859)和《资本论》第一卷(1867),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资本论》。这一阶段,马克思主要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基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展开批判,着力批判了物化意识和商品拜物教观念,揭示了在物与物的关系下遮蔽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真实关系;第三阶段(1871—1895),是意识形态学说得到完整的论述阶段。其代表作为《哥达纲领批判》(1875)和《人类学笔记》(1879—1881),恩格斯的《反杜林论》(1875—1878)、《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1886)和晚年的一些重要书信。在这一阶段,马克思和恩格斯对人类学研究领域的种种意识形态谬误进行了批判。系统地论述了意识形态相对性的理论。[3]这一阶段中,恩格斯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在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发展的漫长过程中,在一次次的实践与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既继承了康德以来的批判哲学的传统,又从唯物史观出发,从根本上改造超越了这一传统,最终形成了伟大的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

马克思赞同法国的意识形态家们反对宗教神学和形而上学的立场,反对把观念神秘化。但马克思的反对不同于拿破仑的简单而粗暴的态度,马克思并不指责意识形态家为空想家,而是批评意识形态本身对现实关系的神秘化和颠倒。不难看出,意识形态的语义已经从法国启蒙思想家那里值得肯定的“观念之学”转变到马克思这里,具有否定性的概念。这一概念语义的转变,也展示了马克思早期意识形态学的基本内容。

在马克思意识形态学说中,首先区分了一般意识形态和德意志意识形态。

1.2.1“一般意识形态”

所谓“一般意识形态”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意识形态”,没有特指哪个国家哪个时期的意识形态。马克思的“一般意识形态”大体可以概括为四个方面的内容。即意识形态的概念、意识形态的产生和消灭、意识形态的基本特征和意识形态的与传统、教育或教化的关系。

一、意识形态的概念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中谈到市民社会时曾指出:“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基础”[4],也就是说,意识形态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但这抽象的界定,仅仅表明意识形态在整个社会结构中所处的位置,还没有阐发其真正的含义。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中,马克思进一步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会的生存条件上,耸立着由各种不同的、表现独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构成的整个上层建筑。整个阶级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这一切。”[5]马克思在这里所提及的“观念的上层建筑”意指意识形态,并将其具体化为“各种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观”。从马克思的这段话中,我们可以解读出意识形态的基本内涵。首先,意识形态应是一个总体性概念,包含许多具体的意识形式,如思想、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其次,意识形态生活过程在人脑中的反映。马克思强调:“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而且从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中我们还可以揭示出这一生活过程在意识形态上的反射和回声的发展”[6];再次,意识形态的载体是语言。马克思说:“‘精神’从一开始就很倒霉,注定要受到物质的‘纠缠’”,物质在这里表现为震动着的空气层、声音。简言之,即语言。语言和意识是具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语言也和意识一样,只是由于需要,由于和他人交往的迫切需要才产生的。[7]在马克思看来观念的各种上层建筑在意识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时才产生出来,但它们始终和语言交织在一起。同时,一定的意识形态也总是借用一定的语言和术语来推销自己;最后,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认为,意识形态通过语言这种最具有社会特征的普遍的媒介物来反映人们的生活过程,因而它绝不可能是私人的、个体的,而只能是社会的。

总的来看,马克思的意识形态理解为否定性的概念。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编造幻想、掩蔽现实关系的精神力量,是对社会现实的颠倒的、神秘的反映。根据这一基本的倾向,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概念可以定义为:“在阶级社会中,适合一定的经济基础以及竖立在这一基础之上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而形成起来的,代表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情感、表象和观念的总和,其根本的特征是自觉地或不自觉地用幻想的联系来取代并掩蔽现实的联系。”[8]对于马克思意识形态概念的界定,对马克思语境下“意识形态”概念的理解,很多学者见仁见智,不一而足。总的来说,西方学者大体上都同意,马克思是德语意识形态(Ideologie)一词的首创者。马克思所造的德语“意识形态”一词是对托拉西的法语“意识形态”一词的翻译,但含义与托拉西完全相反,不再具有褒义,而是像在拿破仑那里一样是一个贬义词。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使用Ideologie(意识形态)之前,就已经多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且语义基本相同。马克思早在博士论文中就用了Ideologie这个德语词,他说:“我们的生活需要的不是Ideologie(意识形态)和空洞的假设,而是我们能够过没有迷乱的生活。”在1842—1843年发表在《莱茵报》上的《答一家“中庸”报纸的攻击》一文中说:“我们且不要操之过急,让我们来看一看事情的实际状况,而不要成为Ideologe(意识形态家)。”在《神圣家族》中谈到拿破仑时马克思写道:“他对工业琐事的轻视是他对Ideologe(意识形态家)的轻视的补充。”那么马克思多次使用的“意识形态”概念在当时的语境下是什么含义呢?艾伦·伍德在《卡尔·马克思》一书中概括了三种含义,可以说是对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进行系统化的初步尝试。第一种含义是历史唯心主义。即相信思想的支配作用,相信世界是由观念统治的,相信观念和概念是决定性的原则,作为一种特定的哲学信念。在这个意义上说,“意识形态家”就是坚持并宣传这种学说的哲学家。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主要针对两点:一是唯心主义者拒绝对他们自己的哲学观念做任何唯物主义的说明。这里马克思隐含的意思是青年黑格尔派对政治斗争持蔑视的冷淡态度;二是唯心主义者认为,仅靠转变人们的意识而不需考虑物质生产条件就可以推动社会变革。第二种含义是功能性的意识形态。第三种含义是意识形态幻想。即对自身真实社会和历史意义的无知。对信念的物质基础的无知使许多被人们普遍持有的道德、宗教和哲学观念具有可信度,否则这些观念就会变得一文不值。

艾伦·伍德认为,上述三种意义上的意识形态毕竟指三种不同的事情。事实上,历史唯心主义既不是功能性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也不是意识形态幻想。因为意识形态幻想总是功能性的意识形态,但功能性的意识形态却不必是意识形态幻想。比如,历史唯物主义具有服务于无产阶级利益的功能,但这并不意味着它就是意识形态幻想。所以,艾伦·伍德认为,马克思并不真正想在功能性意识形态的意义上使用意识形态这个概念,而总是在历史唯心主义和意识形态幻想这两种贬义的意义上使用他。但在这三种意义上,功能性的意识形态却成为唯物主义社会分析中最重要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