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 综合评述和本研究的出发点
从我们目前搜集到的文献来看,国内外学者关于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持续供应链管理的研究成果角度不同、观点不一,需要进一步梳理和澄清。从研究内容的视角而言,我国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思路大致可以归纳如下。
第一,从纯技术和工程的角度展开的研究,以国家科技部的“十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系列课题为代表。以2002年公布的项目指南为例,该专项从四个方面开展行动,研究开发食品安全检测技术与相关设备(把关)、建立食品安全监测与评价体系(溯源)、积累食品安全标准的技术基础数据(设限)和发展生产与流通过程中的控制技术(布控)。并通过综合示范,引导和带动地方积极参与专项行动,使我国食品安全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该专项分18个课题,基本上都属于“硬科学”的范畴,对于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的具体实施、管理并没有给予必要关注。目前,这些课题绝大多数均已顺利结项,但课题成果的转化、应用和实施显然是一个更富挑战性的项目。要将这些“硬技术”付诸实施,就必须借助“软科学”的力量,必须从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视角加以更深入的研究。
第二,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上文所综述的相关文献,绝大多数都是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视角展开的。从国外的研究来看,除了从纯技术和工程的角度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研究外,从经济激励和管理机制的视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进行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从国内的研究来看,相关决策者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纯技术和工程方面的研究高度重视,但对于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激励与管理机制研究的重视程度明显不足。
第三,从法学的角度展开的研究。国内基于法学的视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所作的研究,从总体上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仅有不多的研究成果(冒乃和、刘波,2003;邓楠等,2004;陈彦彦,2008)。我国虽然制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上海、北京等地方政府也曾颁布过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暂行办法”,然而,这些法律、法规的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的观察。总之,国内法学界的相关研究并不系统,也有待深入。周德翼、杨海娟(2002)对于我国食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立法有一段清醒的评价,“目前国内关于质量安全管理的研究,都着重于食品质量安全立法、标准的建设,而忽视法规、标准的可执行性,注重了表面的监管体系,而忽视信息不对称问题及监管体系背后所蕴含的信息管理(揭示、传递、储存、反馈等)与效率(信息成本和产生的激励效果)。这既不利于从更基本的层次来理解发达国家监管制度与政策的有效性、局限性与适用条件,也不利于总结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中的问题和经验,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效的监管制度。”
第四,近些年间,出于学习发达国家食品安全体系的目的,还出现了专门介绍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和食品安全管理的经验的文献。有代表性的文献包括李应仁(2001);陈君石(2002);刘小和(2003);秦富、王秀清、辛贤等(2003);张华礼(2003);冒乃和、刘波(2003);曾庆宏(2003);邓楠等(2004);刘志杨(2004);秦富等(2004);郭家宏(2004);潘家荣等(2006)。
应该说,以上各种研究思路、方法、层面和研究视角互有千秋,学者们在各自的领域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重要贡献。以上几类研究之间需要相互补充、相互支撑,仅仅依赖一个方面的研究,显然不能很好地认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但是,当前有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研究,在很大程度上处于学科间相互闭锁的状态,当前亟须展开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和法学等学科的跨学科联合研究。本课题的研究虽然定位为“应用经济学”的研究,但实质上必须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
实际上,农产品质量安全,是一个“从农场到餐桌”的系统工程,是从农业生产资料(种子、饲料、肥料、农药等)供应到农产品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产品分销再到农产品消费的一个异常复杂的巨系统。这个巨系统的运行,显然涉及众多的行为主体的参与和多种负责多变的因素的影响。近些年来,学术界从不同的侧面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展开了大量研究:从研究的环节或“阶段”而言,有的侧重于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阶段,有的侧重于农产品的分销阶段,有的侧重于农产品的消费阶段;从研究的行为主体而言,有的侧重于消费者,有的侧重于农户和加工企业,有的侧重于分销企业,有的则侧重于政府部门,还有的侧重于媒体。这些研究都为我们深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认识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如果要更加深入地探究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问题,就有必要全面审视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分销和消费等诸多环节,有必要全面探究包括农户、加工企业、分销企业、消费者、媒体和政府部门在内的诸多行为主体所面临的激励-约束,有必要从整个供应链的视角加以研究。本项目将在充分借鉴和吸收工学(食品科学、检测等)、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基于可持续供应链的治理机制对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问题进行研究,对于农产品可持续供应链治理机制所涵盖的诸多“子机制”(即标准制定机制、检测机制、监管机制、风险评估机制、信息披露机制、信息追溯机制、声誉机制、订单机制和宣教机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以确保城乡市场上消费的农产品从田间到餐桌的整个供应链都是“绿色”和“可持续”的。
虽然蔬果质量安全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而言意义极为重大,但目前的研究仍处在较低的水平上,在研究的深度、研究的方法、研究的强度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当前国内的相关研究,存在一些明显的不足:第一,缺乏从整个供应链的视角探究蔬果质量安全问题的深入研究;第二,缺乏从治理机制的视角去探究蔬果质量安全的研究;第三,缺乏将法学、工学、经济学、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学科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成果;第四,缺乏在定性研究基础上的定量研究成果,理论研究不算少,但案例研究和经验研究偏少。
本报告试图设法弥补以上不足。项目的最终研究成果对于改良我国蔬果质量安全和食品安全状况有重要价值,其成果将可供国家相关部门(如商务部、工商行政管理总局、食品安全办)作决策参考,也有利于更好地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食品安全法》,将对公共管理产生积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