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卷:世界上最伟大的励志经典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积极思考(2)

那么我们在社会生活中给自己安排的角色到底应该是机械上的一颗螺丝,还是一个有着自主意识的设备操作员——那位希望将自己的意志贯彻于许多“螺丝钉”之上的指挥官呢?

我想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做个指挥官无疑应该是更好的选择,既然如此,我们就应该在行动之前好好地想想——思想的力量会带给我们更加合理的行为,让我们的行动更有效率,更准确,也更有意义。

可不幸的事实在于,哪怕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仍然自觉或不自觉地将自己禁锢在设备上的某个角落之中,一丝不苟地去完成——或者直白点说叫忍受着日复一日重复而不需要思考的生活琐事。这些充斥于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司空见惯,约定俗成的点点滴滴,一点一点侵蚀着我们改变自身“零件”角色,成为一名伟大指挥官的天赋能力。

可让我们看看我们身边的世界吧,到底有多少伟大的成就是在“按部就班”之中形成的,又有多少成就来自那些闪烁着思想光辉的天才跳出了思想的桎梏?

大到让整个地球变小的汽车、飞机,小到我们衣服上的拉链,哪一件不是那些挣脱了思想枷锁的人的伟大创造?

1000年前所有的人都认为大地是方的,500年前所有的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50年前人类飞上天空不过是不切实际的梦想,而5分钟前你们也许还觉得只要埋头苦干就一定能有所成就!

想想吧,朋友们,这个世界并非一成不变,一个善于思考的人总能通过他闪烁着金色光辉的思想去一点一点地改善自己,甚至是全人类的生活。而这些改变对于他本人来说就是巨大的机遇与机会。

康德,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是一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天才。可在康德那无限接近于神的灵魂之外,他却有着一副与普通人都无法相比的孱弱的身体——这种虚弱的体质让他一生都几乎无法离开家乡,更别提去亲眼看看远方的神奇了。

康德在8岁的时候进入腓特烈公学,正是这所学校所提倡的“人文主义”与对宗教教条的反抗精神为康德的思想启蒙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740年,16岁的康德进入格尼斯堡大学攻读哲学,而在他的导师克努岑的教导之下,年轻的康德不但对哲学体系有了精深的理解,更在自然科学等其他学科之上拥有了渊博的学识。

最终,这位几乎足不出户的孱弱思想家,只生活在思想世界中的伟大天才出版了由《纯粹理性批判》、《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三部巨著所组成的“三大批判丛书”。而这三部书的出版不但标志着康德哲学体系的完成与健全,更代表了一场在哲学领域内的“哥白尼革命”的产生。当康德在80岁,也就是1804年2月12日逝世的时候,他家乡的全城人民都自发地排着长长的队列为他送行,以纪念这位真正的,也是纯粹的“思想家”,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也是最有力量的思考者之一。

我们可以说康德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几乎全无行动,甚至他还亲自用“人的认识既依赖于经验,也依赖于理智”来强调思想的重要性。而他所取得的成就也从一个侧面证明了思想力量的强大。

那么我们到底如何才能拥有,或者说是发掘出隐藏在我们内心深处那种强大的思想力量呢?

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确认一种理念,那就是思想是行为之父!

显而易见的是,除了少数无法控制自己行为的特殊病患者以外,我们每个人的大多数行为都是由我们的思想所控制的——无论我们面对重大抉择时的判断还是在面包上涂抹多少黄油。

那么要想成为一位在行为上有所成就的人,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先将自己的思想跳出那些由约定俗成的概念所组成的生活琐碎之外。如果一个人自15岁进入工厂开始拧螺栓,到了60岁退休的时候仍然还在拧螺栓,区别只是现在他闭着眼睛都能拧得毫无差错,那么他的一生无所谓成功与否,也只是个螺栓工。

但相反,也有许多被我们称之为天才的人,他们也从15岁开始就打零工,干杂事,但他们却从未放弃自己的理想,也从未停止思考,最终超越了自我,甚至超越了时代,成就了无比的功业,比如著名的发明家瓦特就是这样一个人。

瓦特出生在苏格兰一个叫作格林诺克的平凡小镇里,他的父亲也不过是这平凡的小镇上的一位平凡的木匠——经营着一家小小的船用装备作坊。

正如咱们前边所提到的,日后伟大的发明家瓦特先生,从15岁开始就进入了父亲的小作坊帮工。可这一段在别人看来明显属于浪费了大好学习时光的生活却让瓦特真正接触到了机械的制造与设计。15岁的小瓦特用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热情与严谨的态度不断地汲取着他所能掌握到的每一点知识与技巧:每天他都是工厂里最后一位下班的工人,总是不断地向前辈们请教那些对方长期磨炼才掌握的技巧与经验,就这样过了两年,在瓦特17岁的时候,他父亲的作坊不幸破产了,他的一位哥哥与一位姐姐也相继去世,母亲更是因为过分的悲痛而病魔缠身,整个家庭的命运陷入了一片灰暗当中。

但这时的瓦特已经成为了一位拥有许多实际操作技能的熟练工人,并且下定了决心要去求学,以改变自己家庭的困难局面。

瓦特的家庭实在太贫穷了,甚至连他外出求学的路费都凑不够,但瓦特却坚持着自己的梦想,用了整整12天时间,步行走到了当时世界上的科技之都——伦敦。

在伦敦,瓦特为了谋生曾先后在一个机械部件制造厂和一家仪器修理厂当过学徒,但他仍然坚持着自己的梦想,并在不断的实践中积累着自己的技能与经验。

后来,瓦特听说在伦敦机械制造厂中有一位名叫约翰·摩尔根的著名机械师,他下定决心要拜这位名扬伦敦的人物为师,学习真正的机械制造技术。但问题在于像瓦特这样刚刚来到伦敦的乡下穷孩子,别说拜对方为师,就连想见这样的大人物一面都很困难。为了找到结识自己心目中的老师的机会,瓦特一有空闲时间就跑到伦敦机械制造厂门口转悠着等待,希望有一天能幸运地碰到那位他素未谋面的老师。

从这时起,瓦特的好运气来了,这位名叫约翰·摩尔根的机械师听说了瓦特的事情,很受感动,决定见见这个名叫瓦特的孩子。于是有一天,正当瓦特与往常一样在伦敦机械制造厂门口打转的时候,约翰·摩尔根走了出来,而当好心人指点瓦特说“这就是你一直想见的约翰·摩尔根”时,瓦特也鼓起了勇气走上前去,说道:“摩根先生,我叫詹姆士·瓦特,我真的很希望能跟随您学习机械制造。”

约翰·摩尔根看着面前这位貌不惊人的小伙子,很感兴趣地问:“瓦特?你就是那个天天在门口转悠的瓦特吗?你可要知道,学习机械制造并不容易,你能做好吗?”

“我会好好学的,先生,一定会好好学的!”就这样,小瓦特如愿以偿地进入了伦敦机械制造厂,跟随约翰·摩尔根先生学习,开始真正接触到高级机械的制造与设计。瓦特对这次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异常珍惜,基本上每天除了睡觉之外,他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用在钻研机械设备之上。而约翰·摩尔根看他那样的刻苦求学,也很受感动,经常亲自指点他许多技巧与窍门,将自己所掌握的许多最为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与理念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小瓦特。

就这样,在伦敦机械制造厂学习了5年之后,22岁的瓦特终于学有所成,掌握了许多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他也由此决定返回家乡,帮助父亲重振家业。但就当瓦特回到家乡准备大展拳脚的时候,不幸再次袭来,原来他的父亲又得了重病,为了给父亲治病,瓦特不得不再次暂时放弃了自己的梦想,到格拉斯哥大学当了一名仪器修理工。

但人生就是这样,幸运与不幸总是接踵而至,不幸的瓦特虽然暂时失去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却幸运地在格拉斯哥大学结识了一位热学系的教授布莱特。

从此以后,瓦特只要有空闲就跑去找布莱特教授请教各种关于热学方面的问题,而布莱特教授也对这位好学而执着的年轻人很是喜爱,经常邀请他到自己的实验室参观,对于他的问题也总是毫无保留地回答讲解。瓦特从布莱特教授那里学到了许多系统的理论知识,而这些理论知识再加上他以前所掌握的那些实践动手能力,最终让他从“知识分子”与“工人”之间脱颖而出,成就了属于他自己的伟大时代。

1764年,学校请瓦特去修理一台老式的纽可门式蒸汽机。这原本是一次普通的维修,但瓦特却因为他长期养成的善于思考,热爱思考的习惯敏锐地发现了这种老式蒸汽机的问题。

原来这种蒸汽机的缸体随着蒸汽的进出一会儿热一会儿冷,这样浪费了许多的热量,使得机械效率极大地降低。

要是能让缸体一直保持热度,蒸汽机的活塞不就可以一直保持运动了吗?瓦特开始了更进一步地思考,从此他整日都将自己关在房间里,思索着如何能让蒸汽机的效率得以提高。最后,瓦特终于发明了属于他的复动式和双向通气汽缸蒸汽机,也由此将我们的世界引入了工业时代。

总之,无论是伟大的思想家康德,还是伟大的发明家瓦特,这些伟大的人,无论他们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们都一定有着同样的特质:坚持理想,不断思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发掘出那些潜藏于我们内心深处的伟大力量,凭借着这份力量我们就会发现生活中许多的不足,进而改善它们,开创出属于我们自己的幸福生活,甚至是属于全人类的伟大时代。

凝念——大师的方法

人会变成自己所想的那样。

——圣雄甘地

无论是耶稣还是佛陀,也不管是康德还是瓦特,到底是什么使人伟大?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凝念!

不,这并不神秘,而是一种简单易行,却足以改变我们每个人生活状态的方法:

1799年,在法国杜尔市的一栋豪华别墅里,一个婴儿呱呱坠地。事实上这栋别墅的主人并非什么世袭的贵族,他们祖祖辈辈都不过是普通的农夫,只是因为在战争中发了横财,一夜暴富成了暴发户。

可以想象,这样的家庭与所谓的文学或者艺术全无联系,甚至连基本的家教都很难做好。果然,那个婴儿刚刚长到7岁,他的父亲就把他扔到了一所以对学生管理严格而著称的寄宿学校。

在那所学校中,学生不能随便说话,老师们更是每天都留下大量的作业,让学生们几乎没有任何课余时间可以追寻自己的梦想。

单调的学校生活让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很是压抑,为了逃避这种枯燥无聊的感觉,他开始有意识地找到一些小说来阅读。书中的那些情节深深地吸引了他,仿佛一扇大门在他面前缓缓打开,而门后则是一个与他所经历的现实完全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美丽新世界。

就这样,这位在生活中倍感压抑,却习惯于从文学作品中汲取营养寻找安慰的年轻人开始了大量而广泛的阅读,甚至还开始了一些自己的写作。

他经常在上课的时候不注意听讲,而是埋头去写一些在老师们看来“毫无意义的奇怪东西”,这种行为自然让他的老师们很是恼火。不止一次,那些严格的老师们将他们眼中的这位不听话的坏孩子关进小黑屋,让他好好反省自己的错误。

这样的惩罚自然极大地打击了年轻人的自尊心,却并没有打消他对于文学的热爱,相反,他由此立誓,一定要好好地写作,写出个样子来,成为一位作家让那些老师们看看!

终于,在15岁的时候,这位已经发下誓愿要成为一位优秀作家的年轻人借着全家搬家的机会转到了巴黎的一所私立中学——一所相对来说环境宽松一些的私立中学。

他的大量阅读也开始获得了一些初步的回报,他所写的文章总是受到老师们的称赞,而学校中的语文老师也非常喜爱这位在写作方面有着不错才华的年轻人,经常借给他一些当时著名作家的作品阅读,以拓展他的眼界与思想。

又过了两年,这位小伙子在17岁的时候考入了巴黎大学,可惜的是他的父亲却并没有考虑,自己儿子对于文学的热爱,而是以“当律师好赚钱”为由,武断地为自己的孩子选择了法律专业。

尽管没能进入向往已久的文学院学习,但我们的主人公仍然没有放弃自己对文学的热爱,他总是利用课余时间在学校的图书馆里寻找着每一本他所能找到的文学书籍,疯狂地汲取着前辈作家所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我们故事的主人公大学毕业的时候,他的父亲仍然希望让儿子按照自己的设计进入法院工作——在他看来,这不但是赚钱的好途径,也是在社会中获得地位的不错选择。

可我们的文学青年却因为自己对文学的无限热爱,第一次开始试图反抗这种被别人设计好的人生道路,他与自己的父亲经过激烈的争论最终达成了一个协议:两年,他的父亲给他两年时间去进行文学创作,并且为他提供基本的生活费。但如果两年之后他依然默默无闻,就必须服从父亲的安排去当律师。

就这样,我们的文学青年怀着满心的梦想与热情,在巴黎市郊租下了一间破旧的小房子,真正开始了“作家”的生活。

他的第一部作品以英国17世纪的资产阶级领袖克伦威尔率领英国人民推翻封建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历史为蓝本,他直接将这部历史题材的小说定名为《克伦威尔》。

可惜的是现实是残酷的,因为当时他不过是个刚刚毕业,根本没有什么人生阅历,也并未掌握太多史料的穷大学生,他的这部作品并没有真正地写出克伦威尔传奇一生中的那些曲折与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