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积极思考(1)
《积极思考》是美国著名激励大师,积极思考之父诺曼的巅峰之作。在本书中诺曼大师向广大读者深刻地阐述了通过思考进行自我激励的技巧。按照其中的方法反复练习,会让读者最终改变整个人生,创造出各种奇迹。
你所掌控的力量
在遥远的东方,有一群神秘的大师,数千年来,他们一直掌握着某种神奇的、令人感到难以置信的、足以改变个人甚至是人类生活的力量,那就是信仰的力量。
早在耶稣诞生之前,在遥远的印度曾经出现过一位名叫乔达摩·悉达多的圣者。这位圣者虽然身为王子,过着奢华而安乐的生活,却并非没有烦恼——他母亲早逝,自小由姨母抚养成人,而且兄弟之间对于王位继承权的争夺更让他的心灵难以平静。
为了追寻他心中对幸福的答案,19岁的王子只身离开了宫廷,可远离家庭带给乔达摩王子的却并非是梦想中的自由与安乐,恰恰相反,在世间的游历让他更加清晰地看到了充斥在人间的种种痛苦与不幸: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无论是健康还是身患疾病,谁都无法摆脱物欲的纠缠,谁都不可能逃离生老病死的命运。
但年轻的乔达摩王子并没有因为自己所见的种种不幸而对生活产生任何绝望和厌弃的情绪,他既没有重新回到奢华的宫廷生活之中麻醉自己,眼不见心不烦,也没有抱着随波逐流的态度而任由不幸一再地发生。相反,他在心中暗暗立誓,要找到一种方法,帮助人们最终摆脱这些痛苦,让每个人都能够得到平安喜乐的生活,都能拥有真正幸福的人生。
最初,乔达摩王子所选择的解脱之道是向那些在当时已经因智慧而闻名的著名婆罗门学者学习修行,而修行的方式则是“苦行”,借由身体的磨难让人忘记内心的痛苦。但经过长达6年的艰苦修行,乔达摩王子唯一得到的只是一副虚弱不堪的身体,他甚至因为长期的营养不良而晕倒了。
苏醒之后的乔达摩王子意识到,苦行并不能真正帮助人们找到心中美好的家园,于是他离开了一直共同修行的那些婆罗门苦行者,但心中对梦想的追求却并未停止。
已经寻找到人生新目标的乔达摩先在河水中清洗掉了身上积累多年的污垢与疲惫,让苦行对自己身体的伤害得以恢复,又在菩提树下静坐冥想,并且发誓“不得此道,不起此座”。经历了49天的冥思苦想,乔达摩王子最终大彻大悟,领悟到了以“四谛说”为核心思想的解脱之道,发现了隐藏在整个世界、世间万象之间的秘密法则,拥有了无比的智慧与力量,成就了“天上天下,唯我独尊”的伟大功业,而这位乔达摩王子就是我们后来所尊称的佛陀释迦牟尼。
佛陀的故事在遥远而神秘的远东流传了数千年,而佛陀的智慧也帮助了无数的人寻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生活的幸福。后边我会详细讲解佛陀所流传下来的智慧,让大家真正掌握这种足以改变自己,甚至是许多人生活的力量,但在那之前我们首先应该了解的是佛陀如何掌握了这种力量。
在佛陀涅槃之后400多年,西方也同样产生了一位无比伟大,拥有无穷力量的圣人,而这位圣人就是耶稣基督。
正如《圣经》所记,耶稣的生母名马利亚,而养父则是约瑟。可伟大的圣者并没有因为他降生时的神迹得到幸福的童年,相反,自他出生开始就成为了大希律王暗杀的对象。
幸好,耶稣的养父约瑟得到了消息,带领着襁褓中的耶稣逃到了埃及,直到大希律王死后才回到拿撒勒。
但生活的不幸并未打垮耶稣,12岁时他已经了解到了自己的使命:在这混乱的人间传播天主的福音,用自己的德行感化世人。而这种信念在耶稣的一生之中一直没有消失,最终让耶稣在替世人赎罪后复活,肉身成道,回归天国。
在我们了解了佛陀与耶稣这东西方两大圣人的伟大人生之后,我想我们应该已经了解到了他们伟大力量的来源,他们一切的智慧,一切的成就,一切的力量,无论多么伟大或神奇,也无论在世间流传有多么广泛或漫长,真正的基础其实是共通的。而这一共通的唯一基础就是信仰!
智慧、力量与成就,世间所能拥有的一切,一切能帮助我们获得美好生活的财富所共同拥有的前提就是信仰!
也许有的朋友会如那些“犬儒学派”的人们一样,认为所谓“信仰”云云不过是虚无缥缈,不切实际的遐想——毕竟世界是客观的。但在我们如此盲目、武断地下结论之前是否应该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如果佛陀或者耶稣在面对苦难的时候如同我们中的某些人一般得过且过,或者放弃了自己追寻的方向,他们还如何能够成就圣人的伟大功业?他们那使千万人跟随的力量、取之不尽的智慧又从何而来?
好了,通过对这两个问题的思考,我猜朋友们应该很容易在心中寻找到答案,信仰是虚无缥缈的吗?答案很明显:不是!
信仰是一枚开启梦想大门的钥匙,更是我们一切智慧与勇气,力量与坚持,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阻隔,战胜困难与险阻的勇气、力量与坚持的源泉。
所以朋友们,如果你想成功,想拥有超越一般人的美好幸福的生活,首先要相信的是那种生活并非仅仅存在于天国之中或童话世界,它触手可及,就在我们前方不远的地方,等待着我们的触摸与享受。只有有了这样的信仰,我们才有可能真正得到它,而当我们有了这样的信仰,它也就真的离我们不再遥远了。
大师的智慧
哥白尼发现了“地心说”的错误,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而爱因斯坦则将物理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用相对论与质能守恒的定理开启了宇宙秘密的大门,这些人就是我们西方的智者与专家。而在东方,同样也拥有着许许多多拥有无边智慧的大师,而他们与西方的学者不同,并不将自己的探索方向设定在“物”之上,而是相反地通过不断地发现自我,而掌握这世间的秘密。可以说东方的神秘智慧是一种对自我的发现,对灵魂的阐释,可以说他们是一群真正的精神方面的专家。
这些东方的精神专家们正是通过对自我的探求,寻找到了另一条可以拥有智慧与力量的道路,而这条道路与你的出身、你的财富,甚至你的身体状况无关,当我们拥有了这样的智慧,无论我们是谁,都可以很容易地寻找到自己幸福的方向。
有的人也许会说那是不可能的,我们每个人都一定会受到各种现实苦难的约束与阻碍,比如我的学识、我的出身、我没有启动资金等,而我在这里要强调的正是这些。
在比产生佛陀的印度更为遥远也更为神秘的远东,有一位名叫慧能的和尚。由于家境贫寒,慧能从小没有念过书,甚至不认识字。但是有一天,一个偶然的机会,没读过任何书的慧能听到别人在念诵《金刚经》。
偶有所悟的慧能突然意识到这就是自己所要寻找的方向,于是他沿街乞讨,跋涉千里到了黄梅山,找到当时的禅宗五祖弘忍大师,希望能够拜在对方门下学习佛法。
“你是哪里人,到这儿来做什么?”弘忍看着面前的乞丐,直截了当地询问对方的来意。而慧能所给出的答案却更加直接:“我是岭南人,到这里的目的是‘成佛’!”
听了对方的答案,五祖弘忍大师感觉很惊讶,但为了试探慧能的悟性却故意摆出一副不屑一顾的神色:“岭南之地都是蛮夷所居,你凭什么成佛?”
面对对方的鄙夷,慧能既没有生气也没有失望,只是心平气和地陈述着自己的理解:“人也许有南北的区别,但佛性是众生所共有,你我的形体、出身也许不同,但佛性却没有差别。”
就这样,弘忍大师收留了面前这位既没有显赫出身,也没有渊博学识,甚至连字都不认识的年轻人,可慧能的身份却并不是弘忍大师的弟子,而是寺庙中干杂务的和尚。
最终,弘忍大师在涅槃之前召集众弟子,希望他们各诵一偈来表明自己佛学的心得与境界,最终通过这种方式来考察众弟子对禅宗的理解,选出自己的衣钵传人。
而当时弘忍的大弟子,以学识渊博著称的神秀和尚张口诵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殷殷勤拂拭,不教惹尘埃。”
就在神秀和尚认为自己的佛偈高深通达的时候,一直边做杂务边修行的慧能和尚却说道:“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听了手下学识最渊博和教育程度最低,也是地位最高与地位最低的两位弟子的诵,弘忍直接将自己的衣钵传给了慧能和尚,而慧能也就是后来的禅宗六祖。
通过慧能的故事我们就可以发现,那些我们自认为横亘在自我与希望梦想之间的困难,事实上也许并不存在。而唯一真正存在的只有我们的梦想与追求梦想的信念本身。神秀和尚企图通过展现自身的高贵或者渊博而得到弘忍大师的衣钵——实现他的梦想,却并没有成功,因为他认为这世上总有“尘埃”存在。可慧能和尚从他不顾自己的贫穷与没受过教育的现实,毅然踏上求法之旅开始,就已经懂得了这世界上的种种阻碍,如同“尘埃”一般,只要你不去为它们分心,就完全可以当它们并不存在。慧能的眼睛所看到的只有梦想,以及通向梦想的道路,至于那些让我们绝大多数人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瞻前顾后、裹足不前的干扰与纷乱,在慧能和尚心中根本“不是问题”。而最终,那些干扰与纷乱也的确并没有成为慧能的“问题”。
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出生在德国波恩的一个普通家庭,如果说他的家庭与邻居有什么不同,也许唯一的差别在于他的父亲在当地乐团里唱合唱——微薄的收入,有限的音乐熏陶,这些构成了贝多芬拮据而完全谈不上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
可贝多芬却在童年就对音乐表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兴趣,他在人人认为“不可能”的年纪——4岁就开始学习羽管钢琴和提琴,而到了8岁,他已经开始了在公共场合的表演生涯;11岁的贝多芬再一次在一个众人认为“不可能”的年纪进入了波恩当地的剧团乐队;而12岁的贝多芬则将他少年时代的“不可能”发挥到了极致——被当时的宫廷琴师兼波恩剧场经理尼费看重。在尼费的培养下,一年之后,贝多芬就成功地发表了三首奏鸣曲;又过了一年,14岁的贝多芬已经成为了波恩剧场的助理,并且担任了宫廷的风琴师和鼓琴师。
创造了一连串奇迹,取得了在绝大多数人看来统统“不可能”的一连串神奇成就之后,22岁的贝多芬为了追寻自己的音乐梦想放弃了他拥有的一切,只身来到音乐之都维也纳,并且在那里遇到了那位对他终身的音乐成就有着重大影响的导师——海顿。在海顿的指导下,贝多芬只用了短短10年时间就创作出了《C小调交响乐》《献给远方的爱人》《田园交响曲》等著名作品,并以此奠定了他在维也纳这个音乐之都的地位与声誉。
可就在贝多芬感觉自己终于快要触摸到梦想的大门的时候,不幸突然降临,32岁的他完全失聪了,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作为一位音乐家,失去了听力,这种打击几乎是致命的,贝多芬也曾因此而消沉,他感觉前途一片黑暗,仿佛有一座看不见,却又巨大到难以翻越的高山峻岭横亘在他与梦想之间——他觉得自己的生活完了,自己的音乐梦想也完了,他甚至绝望到希望用自杀来结束自己的痛苦。
但这时才恰恰是考验贝多芬到底只是一位拥有着不错音乐天赋的小精灵,还是一位真正能将梦想化为现实的伟人的时刻——贝多芬用他的行动与成就证明了自己的伟大,也最终翻越了又一座在别人看来根本无法逾越的障碍。
听不到声音,贝多芬就用牙齿咬着小木棍,再将木棍支在乐器上,凭借木棍的颤动来感觉音乐的音量大小与音频高低。作曲的时候,贝多芬完全无法听到自己所创作音乐的效果,但他坚持一遍又一遍地在钢琴上弹奏自己的音乐,通过琴键的振动来感受音乐的效果。就这样,失聪不但没有击垮伟大音乐家的创作热情,反倒在贝多芬的音乐与灵魂之中融入了一种坚韧执着的生命光辉。最终,在失聪之后的30年,贝多芬凭借着他所创作的《第九交响曲》等作品,将自己的身份从一位普通的“宫廷乐师”或者“音乐小神童”转变为人类历史上最为伟大的音乐家、作曲家,古典音乐界一座真正永远无法被超越的高峰。
可见,这世上真的很少有“不可能被克服”的困难,许多我们认为“不可能”的事情与“聋子音乐家”相比实在是再平常不过的小问题!
总之,无论是慧能还是贝多芬,无论是在东方还是西方,在我们通往梦想的道路上总有着许多看起来很可怕的困难,可我们一定要记得,真正的智慧并不是如何“躲避”这些苦难,改变自己前进的方向,而是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与无力感,只有这样,我们才有可能追逐梦想,扬帆远航!
思想的力量
“行动!快去行动!我才不在乎你怎么想,快给我动起来!”
这是军队中士官训练新兵的一贯态度。当然,这种训练,这种强调贯彻与执行的态度在培训基层士兵的时候的确很有效:通过最直接的手段将每一位士兵都训练成部队这一庞大战争机器上的组件。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指挥官的意志完美地贯彻下去,让部队如同机械般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大脑”的意志。
可问题在于,即便是在部队这种最热爱普及“行动,不要想,要行动”的地方,那些只知道“行动”的训练仍然是为底层士兵准备的。真正的指挥官所需要付出的却是“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