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李乾构亲授食疗秘方:药物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7章 根茎子实类(6)

【成分功效】

现代研究:体外实验证明,黄连和小檗碱的抗菌作用基本一致,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双球菌、霍乱弧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百日咳杆菌、鼠疫杆菌、布氏杆菌、破伤风杆菌、结核杆菌等均有抑制作用。黄连对痢疾杆菌的敏感度等于或优于磺胺而弱于链霉素及氯霉素,对大肠杆菌、变形杆菌、伤寒杆菌作用较弱,而对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和宋内氏痢疾杆菌则无作用。小檗碱低浓度抑菌而高浓度杀菌,对各种流感病毒、新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在试管中对十余种常见致病性真菌也有广泛而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外、体内实验均有抗阿米巴原虫作用。

关于黄连及小檗碱抗微生物作用的机制至今尚未阐明。曾有报道小檗碱能强烈抑制酵母和细菌糖代谢中间环节丙酮酸的氧化脱羧过程。其抗菌作用能被维生素B、PP及对氨苯甲酸等所拮抗。对真菌可能作用于真菌细胞膜,改变其选择性渗透性,进而弥散于细胞内,与核的包膜部分磷脂成分结合,导致细胞器消失。小檗碱低浓度能兴奋猫离体心脏,并增加冠脉流量20%~40%。小檗碱和四氢小檗碱对心肌缺血有保护作用和抗心律失常作用。小檗碱尚有降低血压、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并能使红细胞缩小、呈颗粒状,抑制白细胞变形运动,减少中性及嗜酸性细胞而增加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给小鼠灌服黄连煎剂1克/千克以上可降低正常小鼠血糖,并且有一定量效关系。同时证明,灌服小檗碱15天,可使自发性糖尿病小鼠的血糖下降并改善葡萄糖耐量。小檗碱不影响胰岛素的分泌与释放,也不影响肝细胞胰岛素受体的数目与亲和力,其作用可能为受体后效应。小檗碱可能通过抑制糖原异生和促进糖酵解产生降血糖作用。小檗碱有利胆作用,可使麻醉猫的胆汁有中等程度的增加,持续约1小时,后渐降至正常。黄连的甲醇提取物对大鼠多种实验性脚爪浮肿及肉芽肿有抗炎作用,局部用药也能减轻肉芽肿的发展,效果近似保泰松。无论口服还是皮下注射,小檗碱都有抗急性炎症作用。

【美味食单】

黄连开口水:黄连3克,开水浸泡备用。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南方乡村在胎儿分娩后,用消毒纱布蘸黄连水在婴儿口腔内擦一遍,可达到消炎、减少疾病的目的,取名为黄连开口水。

【药用验方】

复方香连丸:黄连100克,铁苋菜500克,甘草50克,共研细末,制成水丸,每次6克,每日3次;幼儿每次2克,开水溶化服,每日3次。本品具有清化止泻的功效。主治细菌性痢疾、急慢性胃肠炎等症。

左金丸(《丹溪心法》):黄连180克,吴茱萸30克,共研细末,制丸,每服1.5~3克,每日1~3次。本品具有清肝泻火、降逆止呕的功效。主治胁肋胀痛、嘈杂吞酸、呕吐口苦、脘痞嗳气、舌红苔黄脉弦数等症。

黄连汤(《伤寒论》):黄连3克,半夏9克,干姜3克,桂枝3克,党参9克,甘草3克,大枣5枚,水煎服。本品具有平调寒热、和胃降逆的功效。主治胸中有热、胃中有寒、腹痛呕吐等症。

黄连解毒汤(《外台秘要》):黄连4.5克,黄芩6克,黄柏6克,栀子9克,水煎服。本品具有泻火解毒的功效。主治火热烦躁、身热下痢、湿热黄疸、痈疽疔疮、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数有力等症。

清胃黄连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处方:黄连80克,石膏80克,桔梗80克,甘草40克,知母80克,玄参80克,地黄80克,牡丹皮80克,天花粉80克,连翘80克,栀子200克,黄柏200克,黄芩200克,赤芍80克。功能:清胃泻火,解毒消肿。用于口舌生疮、齿龈、咽喉肿痛。用法与用量:口服。水丸1次9克,日2次;大蜜丸1次1~2丸(每丸重9克),日2次。注意:孕妇慎用。使用参考:凡属胃火亢盛之证,表现为舌红、苔黄、脉数或洪数等实热症状均可使用。

【传说趣事】

成语“良药苦口”的由来:黄连以其“根如连珠而色黄”得名;另一说法为因其根黄、花黄、实黄,皆土黄色,所以称之为黄连。“良药苦口”这一成语,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书中说:“夫良药苦于口,而智者劝而饮之,知其饮而已疾也。忠言拂于耳,而明主听之,知其可以致功也。”意思是说:药虽苦却可以治病;一个人如果有了缺点和错误,善意劝诫或尖锐批评,听起来可能会暂时不舒服,但是很有益处。所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有一句歇后语说:“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中药黄连之味苦,可谓闻名天下。黄连的苦味成分主要是黄连素。据实验,用l份黄连素加上25万份的水,配制出的溶液仍具有苦味。——黄连的确是一味地道的“苦口良药”。

名医张元素总结黄连六大功效:金元时期名医张元素(字洁古)所著《珍珠囊》总结黄连的功效为:“其用有六:泻心火,一也;去中焦湿热,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治赤眼暴发,五也;止中部见血,六也。”

名医叶天士不敢用黄连:古有“医不自治”之说,清·清凉道人《听雨轩笔记》一书中记载一则苏州名医叶天士不敢用黄连的故事:叶天士母患病,叶天士自治无效,病日甚。让仆人去请一章姓医生治之,章细问主人为何不自治之,病势如何等。仆人告知,主人终夜彷徨,口中不停地念叨“黄连”二字。章默识之,至叶家诊视完毕,索看一向所服药方,沉吟良久,对叶天士说:药与证相合,理当奏效,但老夫人心胃有热,应在药中加黄连,才能治愈。叶天士惊叹道:我也想用黄连,但怕家母年高,用黄连伤正气,所以不敢用。章回答说:老夫人脉象实而有力,并非虚证,用之无害。叶天士认为有理,放心用之。服一剂而安,再一剂就痊愈了。叶天士大喜,登门致谢,酬以百金。

专家提醒

1.黄连大苦大寒,过量或较久服用易伤脾胃。

2.凡脾胃虚寒、胃寒呕吐,脾虚泄泻者忌用黄连。

3.临床和实验研究表明黄连有以下毒副反应:①急性心源性脑缺氧综合征;②麻疹样药疹和荨麻疹型药疹;③过敏性休克;④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心慌、气短、关节痛等;⑤腹泻、腹胀、肠鸣、多尿;⑥血色素及血细胞减少。另据报道,静脉滴注黄连素曾引致3例循环呼吸骤停,应当注意。

4.新加坡的法律规定:中医药治病禁用黄连。

大黄

——泻热通便

主要成分: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有机酸和雌激素样物质。

性味归经:性味苦寒,入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功效主治: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血瘀经闭、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上消化道出血等症。酒大黄善清中焦血分热毒,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用于火毒疮疡。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用法用量:3~15克,煎汤,用于泻下,但不宜久煎。酒制大黄活血作用较好,宜用于瘀血证。外用适量,研末调患处。

【成分功效】

大黄的主要成分是蒽醌衍生物,总量约3%~5%,大部分为结合状态,是泻下的有效成分,主要包括蒽醌苷和双蒽醌苷。双蒽醌苷中有番泻苷A、B、C、D、E、F;游离型的苷元有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芦荟大黄素、大黄素甲醚等。另含鞣质类、有机酸和雌激素样物质。

大黄煎剂具有明显的泻下作用,这种泻下作用与煎煮时间、加热温度及酸碱性均有关系。加热可使泻下效力降低。另外大黄中还含有对大肠运动呈抑制作用的鞣质。实验中观察到大黄汤剂使小鼠胃肠道初期呈运动亢进、后期呈运动抑制,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说明大黄具有兴奋和抑制胃肠运动的双重作用,这种作用的物质基础就是番泻苷类和鞣质类。

动物实验证明,生大黄能治疗和预防应激性胃溃疡出血,表现为出血程度明显减轻,出血灶面积明显缩小;并能抑制胃酸分泌,降低蛋白酶活性。动物实验还证明,大黄除了促进胃黏膜生成前列腺素(PGE2)外,还可通过其他途径预防酒精造成的胃黏膜损伤。电生理实验证明,大黄可通过兴奋肠电活动妨碍结肠内水分吸收,加快结肠内容物的排出而发挥泻下作用。大黄对实验性肝损伤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大黄含有明显增加胆汁分泌的成分,并有促进胰腺分泌的作用。实验证明,大黄能防止胰蛋白酶或酒精诱发的急性水肿型或急性出血坏死型胰腺炎的发生和发展。大黄浸出液能加强心脏的收缩力,有强心作用。大黄浸剂、酊剂及大黄素皆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抗菌作用:实验证明大黄对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枯草杆菌、鼠疫杆菌等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尤以葡萄球菌、淋病双球菌最敏感。抗菌主要成分为蒽醌类衍生物中结构为1,9-二羟基蒽醌者。抗菌作用机制主要是对细菌细胞核酸和蛋白质合成及糖代谢的抑制作用。大黄有抗真菌、抗病毒、抗寄生虫作用。

止血和活血作用:实验证明,口服或外用大黄,人和实验动物出血的凝血时间均明显短于未用药者,其止血有效成分可能是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儿茶素和没食子酸等。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血管的通透性,改善血管脆性,兴奋胃肠道的局部血管,同时可显著增加纤维蛋白原活性,使凝血时间和出血时间明显缩短,从而有助于止血。近年发现服用大黄的病人血黏度、红细胞压积和全血黏度均下降,渗透压高者降至正常,出现类似输液的血液稀释作用。

抗肿瘤作用:大黄素及大黄酸对小鼠黑色素瘤的抑制率分别为73%和76%。大黄素对酪氨酸酶显著的竞争性抑制作用可能是大黄抗黑色素瘤的作用机制之一。大黄素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分裂及细胞DNA的生物合成均有抑制作用。

抗衰老作用:通过比较6种不同大黄含蒽醌类、苯丁酮苷类及鞣酸类化合物的抗超氧阴离子的活性,表明不同品种的大黄都可通过抑制超氧阴离子而起到抗氧化和抗衰老的作用。

【药用验方】

大黄清胃丸(《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大黄504克,关木通63克,槟榔63克,黄芩96克,胆南星42克,羌活42克,滑石粉168克,白芷42克,牵牛子(炒)42克,芒硝63克。其功能为清热解毒通便。主治胃火炽盛、口燥舌干、头痛目眩、大便燥结等症。口服,1次1丸(每丸重9克),每日2次。孕妇忌服。

大黄散:大黄30克,用黄酒蒸7次后阴干,研成粉末。每次2克,用茶水调服,每日1次。本方具有活血通便的功效。主治头晕便秘、鼻衄齿衄等症。

【传说趣事】

大黄别名将军:清代诗人袁枚曾患痢疾,某名医采用参芪补药治疗,结果导致病情加重。其老友张止厚馈赠“制大黄”,让他服用。医者惊恐,认为大黄是泻药不可以用。袁枚毅然服下,三剂而愈。于是赋诗致谢:“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岂有鸩人羊叔子,欣逢圣手谢夷吾!全家感谢回天力,料理花间酒百壶。”诗中所说的“将军”即中药大黄的别名。大黄呈黄色,以颜色而得名“大黄”。因其药用功能推陈出新,作用极为峻快,“夺土郁而通壅滞,定祸乱而致太平”,又名“将军”。元·王好古在《汤液本草》中说:“大黄,阴中之阳药,泄满,去陈垢而安五脏,谓如定勘祸乱以致太平无异,所以有将军之名。”明代张景岳还把大黄、附子并称为药中之良将。大黄主产于四川,故大黄有“川军”别名。

名医姚僧垣用大黄的故事:宋代孔平仲在《续世说》中记载姚僧垣用大黄的故事。姚僧垣为南北朝时梁代名医,医术高超。梁武帝因病发热,服用了大黄。姚僧垣却说:“至尊年高,大黄快药,不宜轻用。”认为大黄的泻下作用能损伤梁武帝的元气。梁武帝没有听从姚僧垣的劝告,继续服用大黄,结果使病情加重,以至“危笃”。继位后的梁元帝有一次患心腹部疼痛(胃痛),所有的医生都主张用平和的药物治疗。姚僧垣却说,从脉象(脉洪而实)上看,应当用大黄(因其病为腹中有宿食,胃肠积滞所致)。梁元帝听从了姚僧垣的话,服药后果下宿食,病获痊愈,对姚僧垣“赐钱百万”。姚僧垣如无对疾病的准确判断和对大黄药性的深入了解,怎能如此胸有成竹?

唐介庵称为唐大黄的故事:清黄退庵在《友渔斋医话》一书中记载:“唐介庵先生……用大黄著名,竟被尊称为唐大黄,于是乎先生之字,竟为大黄之名掩矣。”我国著名药学专家楼之岑教授,是蜚声中外的大黄专家,20世纪40年代在英国伦敦大学留学时,就把大黄列为研究对象,后获得“大黄博士”的美称。上海中医焦东海教授,专门研究大黄在临床上的应用,善用大黄,从而得到了“焦大黄”的雅号。焦东海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应用大黄治疗急性胃十二指肠出血、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急性黄疸型肝炎、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急性菌痢、急性肠炎、尿毒症、脑血管意外、高脂血症、肥胖症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多脏器功能衰竭等,显示了大黄的神奇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