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智库看“一带一路”(Ⅰ)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三 英国:“欧洲是中国资本重要且安全的目的地”,“古老大陆迎来一个绝佳的机会,从北京获取金融资本,从华盛顿获取政治影响力”

英国智库关于“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观点和看法,虽然与其政府有些差别。但是,总体看,英国智库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英国和欧洲的一个机会,尽管尚存某些不确定因素。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在《中国大举进入西方》作者为Nicola Casarini,意大利学者,罗马国际事务研究所亚洲高级研究员,伍德罗威尔逊国际学者中心非常驻研究员。来源:英国查塔姆研究所(英国智库),2015年9月25日。报告中认为,北京正在推出一项雄心勃勃的计划,以创建一条延伸到欧洲中心的贸易路线。报告还指出,更密切的中欧关系,可能有弱化大西洋黏合力的风险。作者认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是“北京正在推出的一项连接欧洲和亚洲中心的雄心勃勃的计划,这将为沿线国家带来急需的投资,并可能会改变崛起的亚洲和古老大陆之间的力量平衡”。作者分析说,“2015年,中国和欧盟庆祝双方建交40周年。虽然它们的关系曾一度边缘化,但是它们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关系之一。它们的相互依存关系相当密切,今年夏天,中国股票市场动荡,欧洲马上就感觉到了压力。目前,双方正在讨论如何对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欧盟委员会主席让-保罗·容克(Jean-Paul Juncker)的就业和增长计划”。作者分析道,“更密切的中欧关系有弱化大西洋黏合力的风险。3月份,英国不顾美国压力,决定加入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以下简称亚投行)成为其创始成员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很快跟随英国的脚步,先后加入亚投行。2015年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此次访问是10年来中国国家主席首次对英国进行国事访问,美国和其他欧盟国家将密切关注,伦敦在受益于其与北京日益密切的联系之际,是否会对华盛顿释放出令人欣慰的信号。2015年夏天,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股市暴跌——由中国经济可能会急剧放缓的担忧所引发。2015年8月份,中国出人意料地使人民币贬值,其目的是使其出口更具竞争力,此举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股票市场的冲击导致大宗商品价格下跌,另一方面,与中国市场有较多贸易往来的欧洲企业受到不利影响。中国是欧洲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是其增长最快的出口市场。因此,任何经济放缓将会影响出口公司的增长前景。贬值的人民币带来其他问题,一些行业受到了特别严重的打击:德国汽车制造商以及法国和意大利的奢侈品牌,它们的股票在今年夏天也经历了暴跌”。

作者认为,“北京的对外直接投资,越来越多地瞄准了‘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一带一路’是中国几十年来最大的外交项目。它包括陆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的‘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覆盖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55%,全球人口的70%和全球已知能源储量的75%。位于伦敦的精品投行Grisons Peak的一项研究显示,中国最大的两家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China Development Bank)和中国进出口银行(Export-Import Bank of China)承诺的67笔对外贷款,大多数流向2013年下半年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所涵盖的地区。基础设施项目贷款有助于在国内各部门进行结构调整之际升级中国经济,包括建设和维护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的重工业,以及消费品行业。贸易融资有利于维持现有市场,以及为中国产品发现新市场。中国的目的是促进中国与65个国家之间的连接和商务往来。中国的金融承诺在未来几年内可能会达到3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和贸易融资贷款。这笔款项包括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坐落在‘丝绸之路’项目的终点,巴尔干和希腊港口一直是这些资金的主要受益者。2014年12月,中国总理李克强在贝尔格莱德出席了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他强调了这些国家将在‘丝绸之路’项目中发挥的作用,承诺注入更多的投资,以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和中国与该地区的海上和陆地连接。旗舰项目是一条海陆特快路线,将连接比雷埃夫斯港口(欧洲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对该港口拥有35年的特许使用权)与至少六到八个中东欧国家,从而使比雷埃夫斯港口成为中国与欧洲的贸易枢纽。这个价值25亿美元的项目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软贷款,将由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建造。相关工作预计将在2015年年底开始。2015年6月,匈牙利成为第一个与中国签署谅解备忘录的欧盟成员,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匈牙利‘向东开放’和‘向南开放’政策的对接。波兰也被认为是对‘一带一路’项目来说举足轻重的国家。建设连接中国四川省和波兰罗兹市的计划已经制定,开发格但斯克海港等波兰港口也在考虑之内——这些项目均由中国提供软贷款支持。其他欧盟成员国也将自己的投资策略与中国的‘一带一路’项目进行对接,或者正处于这样做的过程之中。例如,2015年6月,中国和法国签署了协议,将在第三方市场展开合作,包括合资企业和项目融资”。

报告认为,“通过专注于基础设施项目,中国旨在建立更好的连接,以及在‘一带一路’沿线地区获得政治影响力。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看,该‘一带一路’项目是中国应对美国‘重返亚洲’战略的举措。华盛顿的‘亚太再平衡’战略包括一个重要的军事组成部分,显然旨在遏制中国的霸权。与之不同的是,北京的‘一带一路’采取财力攻势。因此,古老大陆迎来一个绝佳的机会,从北京获取金融资本,从华盛顿获取政治影响力”。

该智库还就“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和“容克计划”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2015年6月29日中国—欧盟峰会期间,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呼吁他的‘欧洲战略投资基金’和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展开协同效应。李克强总理对容克承诺投资数十亿美元的资金,虽然迄今为止没有公布精确的数目。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的计划需要3150亿欧元的资金,旨在重振创新、研究、教育和交通基础设施领域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布鲁塞尔的政策制定者们正在制定‘一带一路’倡议和‘容克计划’之间的合作机制。目前所提出的观点还包括建立一个中国—欧盟共同投资基金、联合签约和合作融资。东欧和巴尔干半岛的基础设施项目很可能成为中欧连接得以深化的第一个具体例子。然而,欧洲的评论人士担心,该倡议缺乏透明度规则,不透明的融资交易可能会威胁到欧洲企业的竞争力。欧洲各国政府都渴望吸引中国的投资。2013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与欧洲中央银行签署了规模为3500亿元人民币/450亿欧元的中欧双边本币互换协议,北京有史以来与域外签订的最大的本币互换协议。2014年11月,欧洲央行决定增加人民币外汇储备。2014年10月,英国财政部成功发行规模为30亿元的首支人民币主权债券,债券发行收入纳入英国外汇储备。人民币清算银行(被称为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的数量也正在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在欧洲指定了几个‘人民币中心’,包括伦敦、法兰克福、巴黎、苏黎世、布拉格和卢森堡。日益增长的中欧货币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英国、德国、法国和意大利的决定,这些国家不顾美国的反对,毅然加入亚投行。这一银行是中国主导的区域银行,被视为世界银行的竞争对手。通过加入亚投行,欧洲最大的四个经济体已经向北京释放出一个强烈的政治信息,并使华盛顿感到不快。如今,中欧在金融和货币领域的更密切关系引起了美国的关切和关注。欧元被北京视为抗衡美元的利器和创建多极货币体系的工具,在这样的多极货币体系中,人民币会占有一席之地。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英国的国事访问将聚焦经济问题。对于中国的投资者而言,伦敦已经成为一个有吸引力的目的地。北京已承诺将在2025年前向英国基础设施投资1050亿英镑,能源、房地产和运输将是最大的投资对象。英国首相戴维·卡梅伦(David Cameron)可能会传达给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这样的信息:这是一个更友好的投资环境,英国,更普遍地说是欧洲,是中国资本重要且安全的目的地”。作者在结论中,谨慎地表述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访问将受到华盛顿和英国其他欧盟伙伴的密切关注。他们想看看伦敦是否可以平衡好各方关系”。

英国查塔姆研究所发布的《新丝绸之路:新德里观点》作者为C. Raja Mohan,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委员会成员。研究领域包括国际安全、国防以及亚洲战略问题。来源:英国查塔姆研究所(英国智库),2015年9月25日。讨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中印关系的影响。作者指出,“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正在蓬勃发展,这是否将会减少它们之间的战略竞争。印度与中国的经济关系有所加强,印度政府也热衷于挖掘这一潜力。但在新德里,很少有人认为扩大经济关系将有助于缓解这两个亚洲巨头之间的紧张关系。事实上,尽管双方经济投入不断增加,但是中印两国之间的竞争在规模和强度上都有所增强。双方竞争的一个新领域是印度洋,北京正在测试印度声称的自然优势。印度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回应非常复杂。这一倡议到底是有利于该地区的经济发展,还是企图包围印度。就通过孟加拉国和缅甸建立印度东部和中国西南部走廊而言,印度一直愿意参与其中。相比之下,印度反对将巴基斯坦占领的克什米尔纳入中国想要在新疆和阿拉伯海之间建造的走廊中。印度对中国‘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持怀疑态度,新德里已经暗示将采取各种措施(通过自己的举措以及与美国和日本的合作)抵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影响”。同时,作者也指出,“中国将利用基础设施投资,将其作为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实施‘政治影响’,这种说法是否正确?经济和战略利益重叠,这在所有国家都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中国。中国已经宣布其希望在该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虽然它涉及与沿线国家的合作,但是像以往的大国一样,中国希望巩固其在邻国的影响力,并限制其扩展地区竞争对手的力量。美国和俄罗斯未能平息阿富汗,那么中国在阿富汗的投资是否可以成功?认为中国将必然成功,或者必然失败的说法是不明智的。中国与巴基斯坦的密切合作以及共同的区域目标表明,北京在阿富汗拥有的机遇比华盛顿和莫斯科的都要好。然而,不明确的是,巴基斯坦军队是否能够真正实现阿富汗的和平,而这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有人说,每个国家都可以从‘经济亚洲’和‘安全亚洲’中赢利,中国和美国处于致命的潜在竞争中。那么哪种说法占据主导地位呢?如果两国在经济上相互依赖,那么它们之间不太可能发生战争。然而,今天亚洲的战略状况十分复杂,而且出现了两者并存的趋势:即经济一体化和战略分裂。西方夸大了中国作为经济强国的地位,而忽视了印度的潜力。但是,问题不在于印度的经济潜力被西方低估。没有任何一个局外人会忽视印度的潜力和表现之间的巨大差距。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是印度的五倍。印度将充分利用国际环境来增强其国家实力。印度在其外交政策上会停止不结盟原则吗?印度的不结盟原则和自主战略自然会限制印度对国际事务的参与。但有足够的迹象表明,印度正在慢慢摆脱过去的思想枷锁。促进这一变化的第一个因素是印度与世界经济的相互依存度与日俱增,第二个因素是印度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的努力,他有意识地将印度不结盟的理念转换为‘印度作为主导力量’的理念”。

该智库在《中国是乌克兰冲突中的真正胜利者》作者为Stephen Blank,任教于加州大学,并在美国空军战争学院中心担任国家安全研究的教授。来源:英国查塔姆研究所(英国智库),2015年12月。报告中认为,在“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实施和推进中,俄罗斯在守护中国投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这也是中国支持俄罗斯的重要原因。作者写道,“在乌克兰冲突开始的两年后,显然中国是真正的胜利者,而不是俄罗斯。由于中国的切身利益既没有参与到这场战争中,也没有参与任何谈判,显然这样的说法可能会使读者匪夷所思。不过这已经是不容置疑的判断。俄罗斯可能会赢得一些领土并且重伤乌克兰,但是它付出了重大的经济和政治成本。俄罗斯的许多损失都为中国带来收益。这样的情况——未进行战斗就赢得战利品——是前所未有的。在亚洲,中国的收益最为明显。在安倍晋三(Abe Shinzo)重握权力成为首相之后,日本和俄罗斯开始走向和解。在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两国共同担忧中国在亚洲的崛起。但由于俄罗斯控制着乌克兰的领土,华盛顿已经施压日本,让其加入对俄罗斯的制裁。2015年10月,经过‘爱情长跑’之后,日本宣布普京总统将不会在2015年访问日本。在与俄罗斯和中亚的经济关系方面,中国的收益更加明显。2014年中俄能源交易的条款一直是保密的,但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将以成本价获得天然气,俄罗斯几乎没有获得收益。7月,两国政府表示,尽管先前同意这样做,但它们不会在今年晚些时候签署第二份天然气交易协定。因此俄罗斯必须为客户建立管道,并且支付建设费用,这是一个决定性的优势”。

作者在报告中写道,“尽管中国仍然是俄罗斯最大的贸易伙伴,但今年以来两国的双边贸易水平已经有所下降。随着俄罗斯与其他国家的贸易进一步下降,这使中国的相对地位更加强大。俄罗斯大量的文章都在歌颂中国对俄罗斯的投资,但是数据展现出一个不同的画面。由于俄罗斯糟糕的投资环境和逐渐恶化的经济,今年上半年,中国在俄罗斯的投资额下降了25%。中国的经济放缓和股市暴跌也预示减少对外投资和承担俄罗斯风险的意愿。由于美国和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中国企业在俄罗斯的投资风险也极大地抑制了中国的贸易和资本流动。最引人注目的是,2015年5月,莫斯科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俄罗斯主导的欧亚经济联盟以及由西伯利亚铁路和其他运输项目构成的欧亚跨大陆贸易将与中国的丝绸之路融合,也被称之为‘一带一路’。显然,俄罗斯通过这样的做法以获得回报——中国承诺在俄罗斯大规模基础设施计划中进行投资。由于欧亚经济联盟已经作为其原始目的之一,阻碍中国在中亚的经济渗透,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放弃了与中国的经济竞争以及其跨大陆贸易项目的主要梦想。虽然这些项目可能会被建立,但显然它们将服务于中国的战略设计。这进一步巩固了中国在中亚的经济和政治地位。事实上,一些俄罗斯的评论员现在强调俄罗斯在守护中国投资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中国必定将利用这个机会继续取代俄罗斯在中亚的地位,在俄罗斯经济体系内获得持久的利用,配合俄罗斯的东亚设计并且寻求以低价获得急需的能源、军事和其他资产。然而尽管存在困难,俄罗斯现在已经别无选择,但是其投资和支持仍然受惠于北京,这些投资和支持均没有来自于西方国家。如果决定采取行动,中国可能会破坏地区平衡,就像普鲁士在欧洲的行为一样。我们忽视了此过程的影响,然而中国正在日益取代俄罗斯,虽然没有俄罗斯反抗的迹象,但是风险还是存在的”。

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在其《海湾和亚洲:评估地缘经济的关系和潜力》作者为Ben Simpfendorfer,苏格兰皇家银行前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前摩根大通资深中国经济学家。来源: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英国智库),2011年10月15日。报告中,讨论了“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中东国家的影响。作者认为,“在过去的一千年里,中东和亚洲一直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直到16世纪欧洲国家的崛起。在那个时候,人们通过丝绸之路和香料之路进行商业活动和自由旅行,这两条路线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繁忙的贸易通道。所以,在目前世界发达经济体逐渐衰落并且全球经济危机的余波仍未平息的情况下,以这两条历史上重要的经济通道为重心来讨论一下东方的再次崛起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然而,考虑到在过去的十年里发生了如此多的变化,中东和亚洲的崛起以及它们之间经济联系的加强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无可否认,中东和亚洲之间的关系在未来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且在未来几十年内其将重塑全球的经济秩序。在过去十年,海湾地区和亚洲的经济联系显著增强,但是这与海湾地区与欧洲和美国目前的关系非常不同,而是与一个世纪以前的贸易方式很相同。这种关系在未来的潜力表现在四个方面:个人的作用、石油的重要性、伊斯兰经济的崛起以及贸易中心的作用。除此之外,还有三种尚未被破坏的关系:供应链的安全、食品供应的安全以及人口统计资料”。

关于个人的作用,作者认为,“个体商人的重要性让人想起了古丝绸之路这一浪漫的概念。最好的例子就是中国距离上海南部只有四个小时车程的城市——义乌。每年有20万阿拉伯人到义乌来,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是商人,义乌是中国最大的生活消费品批发市场,这些阿拉伯人到这里来为自己的摊位或者代表海湾地区的顾客进行采购。这些场景在中国到处都是,广州市就有十几家专为阿拉伯人开设的阿拉伯餐厅。中国商人在迪拜的中国城和15万平方米的购物中心租借摊位做生意,曼谷的三星级酒店和物流办事处都有讲阿拉伯语的工作人员。然而,个体商人的重要性远远不止这样一个浪漫的概念。还有很好的理由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这一地区的商业关系中个体商人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第一,因为海湾地区的主要日用品都从亚洲购买,特别是中国,这与中国崛起成为世界最大的制造商和日用产品出口商的现状是一致的,也与海湾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尤其是在像也门这样的低收入国家,虽然整个海湾地区都有低收入的家庭,甚至在石油储量丰富的富裕国家也存在。第二,因为这两个地区有相对分散的零售市场,虽然沃尔玛(美国最大的世界性零售连锁企业)和特易购(英国最大的零售公司)遍布整个海湾地区,但是其销售额却没有在发达国家多。家族式的商店在阿拉伯和中东地区的零售业中仍然占很大比重,所以通常它们也自己购买并操控自己的股票。事实上,是个人而不是跨国公司占据着海湾与亚洲之间的贸易市场,这对这两个地区的区域经济关系有着现实的意义,最明显的就是对这两个地区航空公司产生的积极影响,迪拜国际航线的迅速发展就是一个例子:从2000年运送旅客1200万人次至2015年运送旅客4700万人次。如此频繁的航空往来表明迪拜是一个枢纽,两地乘客来往于摩洛哥和中国,或者埃及到印度之间的整个丝绸之路航线,这给像迪拜这样的小贸易枢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其效果与这一地区的其他经济枢纽是一样的。还有其他丝绸之路沿线的国家的人会频繁且有规律地去往香港和新加坡,从中东去往这两个贸易枢纽国家的乘客已经从2000年的16.2万人次飙升至2010年的35.8万人次。香港方面解释说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香港紧邻中国内地,尤其是中国南部城市广州每年会举行两次广交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这也对政治方面产生了影响,随着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加,这就要求出台一个宽松的签证政策,正巧过去这十年西方国家正在收紧签证政策,而东方国家正在渐渐放松签证政策,例如,埃及公民只用一天就能申请并拿到去往中国的签证。如果没有这种改变,那么我们很难想象在过去十年人口流动量会有如此巨大的增长。但是这也要取决于这一地区的各国政府会不会改变它们的立场,比如在社会日益动荡的情况下,中国在2008年奥运会之前就改变了立场,对所有国家都收紧其签证政策,有传言说中国的这一决定影响了其与发达国家和新兴市场的贸易往来——尽管在那时全球金融危机也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这一地区的经济体是否会继续繁荣取决于是否还会有宽松的签证政策(也有一些明显的例外)”。

关于石油的重要性,作者认为“毫无疑问,石油对加强海湾地区和亚洲的关系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在过去十年所增加的石油消费量,亚洲占到60%,而这一时期欧洲和美国的原油消费量各自下降了3%—4%。显然,海湾地区受益于世界各地对其原油的需求,原油的价格也从2000年每桶30美金增长到近期的每桶110美金,同时亚洲的原油需求在不断增加,尤其是中国,在过去十年,中国对原油的需求对海湾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重要的是,中国国内每天的原油产量只有400万桶,其现在每天从国外的原油进口量已经达到500万桶,这只是中国国内日原油消费量的一半,然而,国际能源机构预测,到2030年这一数字将会升至1630万桶。对石油有需求的远远不止中国,整个亚洲地区都在消耗甚至生产更多的石油。有一个很好的例子可以说明这种变化,那就是汽车销售量的飙升,亚洲的汽车销售量从2005年的700万辆升至2010年的2000万辆,其中中国就占了1000万辆。这种改变在交通拥堵的地方更为明显,包括芝加哥到孟买,甚至也包括北京这样一个不断进行新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城市。这种趋势在未来十年内不太可能有所改观,根据国际能源机构的预测,亚洲和中东地区的原油消费量预计在2030年从占世界消费总量的26%上升至39%。海湾地域也将提供最多的额外供应,其石油储量占到世界石油总储量的68%,并且其石油产量将会从世界总产量的30%上升至37%。伊朗和伊拉克占到了世界石油总储量的21%,但是这两国最近在石油产量方面的投入很少。考虑到石油对这两个国家的重要性,在其能源相关领域进行投资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沙特阿美石油公司和中石化公司共同拥有福建省一个炼油厂的所有权,科威特石油天然气集团和中石化共同拥有广东省一个炼油厂的所有权”。

关于伊斯兰经济的崛起,作者评论说,“亚洲和中东的崛起可以被看作伊斯兰经济的崛起:这一地区拥有全世界84%的穆斯林人口。先用一组数字来说明这一事实:这一地区有49个国家,其中31个国家以穆斯林人口为主,剩下18个国家中有很多穆斯林少数民族。新加坡和泰国就是明显的例子,但是中国是另一个很好却鲜为人知的例子。事实上,这一地区只有七个国家没什么穆斯林人口。上述事实塑造了这一地区的经济状况:由于伊斯兰禁止某些特定的交易,因此其在商业领域有重要影响,清真食品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所有的伊斯兰经济体都生产清真产品。然而,目前中国西部的宁夏回族自治区正试图出口清真食品到中东地区。宁夏是中国回族穆斯林的大本营,当地政府想以产业为契机,为这个相对贫穷的省份增加进口,促进经济增长,甚至2010年的第一届中国—阿拉伯贸易论坛也是在宁夏举办的。旅游业是另一个已经提过的例子。曼谷的Soi3地区由于有许多清真餐馆和泰国穆斯林员工,从而吸引了不少穆斯林游客。曼谷的国际医院甚至有阿拉伯语门诊诊所,诊所里的员工都讲阿拉伯语,并且还为患者提供清真食品。有关这一方面的数据很少,但是,据说医疗旅游逐渐在泰国的经济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然而,伊斯兰的金融业可以说是伊斯兰教在商业领域有重要影响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在过去几十年里金融业飞速发展,甚至香港也野心勃勃地想要改变其免税代码和证券法规,这样就可以鼓励内地公司在香港发行伊斯兰债券(诚然,香港还未取得任何成效)。中国铁建公司在麦加的轻轨建设项目说明了伊斯兰对商业活动的影响:2008年,由于非穆斯林的中国人在麦加工作,从而使麦加政府收到大量当地人的投诉,最终迫使中国铁建公司从宁夏、甘肃和青海等几个省(区)雇用了中国的穆斯林去往麦加为轻轨项目工作。无论是伊斯兰旅游、伊斯兰金融或者是伊斯兰的规矩,都对该地区的发展有显著影响”。

关于贸易中心的作用,作者认为,“作为一个新兴经济体,中国很容易被认为是一个年轻化的国家。然而,中国人的平均年龄是35岁。相比之下,沙特阿拉伯人的平均年龄是24岁。并且不仅是沙特阿拉伯人的平均年龄较低——海湾地区其他部分的平均年龄只有26岁,其中最年轻的国家是伊拉克(18岁)和也门(17岁)。非海湾地区的中东地区的平均年龄更加年轻,仅有24岁。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已经抑制了其年轻人口的增长,并且自1980年以来人口平均年龄提高了13岁。实际上,联合国估计年龄位于15—24岁的中国人口在2010年到2020年将减少5100万,并且海湾地区人口的平均年龄也会逐渐增加。这致使中国的平均工资不断增加,自从2005年以来已经增加了140%。其他消极发展的因素(如上涨的生产成本和正在升值的货币)都导致越来越多的工厂离开中国以寻找成本更低的目的地。纺织业就是最好的例子。传统上该领域就是‘不忠诚的’,因其总是寻找最廉价的生产场所(很容易将1000个缝纫机包装起来并且运往海外)。在最近的全球危机中,中国的T恤出口面临困难,而相比之下印度和印度尼西亚的出口则蓬勃发展。这对于海湾地区是重要的,因为较高的失业率一直是社会不稳定的主要因素,尤其是那些有着更多和更年轻人口的国家。中国向海湾地区的出口迅速增长,这证实了不断增长的贸易联系。但这也阻碍了海湾地区和中东其他地区制造业的发展,使得创造工作岗位和达到更低失业率变得更加困难。工厂转移出中国这一转变将对海湾地区产生重要的影响。当然,不是所有的工厂将会离开中国。实际上大部分都会留下来,但重要的是相对值。考虑一下:2010年中国的出口价值为15770亿美元,这是总体价值,不是附加值。但是其仍大于同年海湾地区的出口价值(8330亿美元)。言下之意是,中国仅一小部分的工厂转移到国外就将对工厂转移到的国家的经济增长产生很大影响。以越南为例,假设中国只有0.5%的出口业务转移到越南,并且假设中国制造的有30%的附加值,那么出口的增加将为越南每年GDP的增长增加2个百分点。这对于其他较大的新兴市场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如基于同样的基础,埃及将增长1.4%,巴基斯坦则为1.1%。这两个国家虽然不在海湾地区,但是会影响到海湾地区的安全。这些国家的就业增长率对于海湾地区的稳定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另外还有其他的例子。以希伯伦的纺织业为例,其曾经为巴勒斯坦人带来了1.5万个就业岗位,但现在只有5000个。《金融时报》引述一位巴勒斯坦内衣制造商的话:中国的出口就像火山爆发一样,毁掉了沿途的一切。也门和中国与欧洲的关系重点是海湾地区和亚洲的经济而非政治关系。然而,政治也不能被完全忽略。也门似乎不像是一个对于亚洲很重要的国家,但其可能是促进中国与中东更大政治和军事联系的关键。因为该国既是世界最繁忙运输线之一的门户,同时也紧邻世界上最大的石油供应商。巴布·厄耳·曼德海峡是跨度30千米的海峡,将也门与吉布提隔离开来,并且厄立特里亚处于该海峡最窄的部分。每年有202万艘船(包括集装箱船和油轮)通过该海峡,并且将穿过位于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苏伊士运河。有充分的理由证明也门历史上的亚丁港一度是沿此航线航行船只的主要停靠点。但是最近海峡以及周边海域因为海盗活动而变得出名。自2006年以来,这些海盗一直进行劫船行为,并且一直在持续,尽管多国海军部队在此巡逻。也门的暴乱同时也可能使得船只经过两个混乱的国家——索马里和也门”。

“这对中国产生了影响,该国与欧洲价值高达3550亿美元贸易的绝大部分都经过曼德海峡,欧洲的零售商购买的中国产品与美国购买的一样多,将近占到中国总出口的25%。对贸易不管多小的威胁都将是出口部门的一个挑战。正如前边所提到的,现实情况是,中国数量少但是越来越多的工厂正在离开中国到达其他成本更廉价的目的地,这意味着外国采购商已经在考虑替代方案。例如,在埃及革命前,一家欧洲大型零售商在埃及建立了一个办事处,期望从这个国家采购更多的商品。中国的船只与其他国家的船只一样,都可能会遇到武装船只,即使海军巡逻已经加强。中国出口部门的规模同样意味着没有一个国家或国家组织能够完全替代其作为一个低成本出口商的地位。中国认为商品出口和石油进口对于国家总体安全同样重要,因为出口部门将为该国低技术工人提供就业,而石油进口将能维持该国工厂的运转。因此中国不太可能静观其变,或对也门的崩溃无动于衷。第二个问题是与也门和沙特阿拉伯的边境有关。沙特政府一直担心越境进入沙特阿拉伯的极端分子,同时其也担忧该地区的什叶派。部分原因是资助也门北部的部落反抗胡塞反政府武装。也门崩溃的危险已经影响到沙特阿拉伯,并且增加了国际石油价格本已很高的风险溢价。沙特阿拉伯向中国出口的石油占到中国石油进口的19%以及中国石油消费量的10%。中国国内石油生产成本很高并且进口成本也在增加。中国对于也门事务的关心远远超过普遍认为的程度,中国在也门的利益肯定大于中国在利比亚的利益。中国可能在也门政权甚至该国事务上采取更加果断和强硬的措施,其有可能依靠政治和更多的军事措施来确保其战略和商业利益。”

该智库在一次关于中东问题的研讨会后,发布的题为《解析海湾——亚洲参与的现实与前景》的纪要中写道,“1999年,一群印尼潜水员取得惊人的发现。在离海平面约51英尺的水下,他们发现了一些嵌在黑色礁石中的保存完好的陶瓷。他们当时没有意识到,这一天在考古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正如《国家地理》杂志所说,这是东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海洋考古发现。沉没的阿拉伯单桅帆船满载60000件唐代金银手工艺品和陶瓷等。中国考古学家惊讶于陈列物品的范围,时至今日,他们仍在继续研究并惊叹于这些物品的精美。这些物品的发现是阿拉伯单桅帆船曾经沿海上丝绸之路航行的有力证明。这是东南亚地区首次发现阿拉伯单桅帆船沉船的身影。众所周知,阿拉伯商人往来于阿拉伯海、印度洋、波斯湾和南海海域。交易港口覆盖中国、日本和印度尼西亚。事实上,阿拉伯和波斯商人沿着海上丝绸之路航线航行,这被广泛认为是伊斯兰教在东南亚传播的主要驱动力。但是现在出现了物证。这些物证表明,东亚和西亚在丝绸之路时代就有商业往来。公元九世纪,中国是全球领先的经济强国。大约有10000名外国商人住在中国广州。他们中的许多人是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巴格达的阿巴斯哈里发帝国(Abbasid Caliphate)也是全球领先的经济强国,这两极之间的贸易和商业往来促进了亚洲的经济发展——无论是西亚和还是东亚。公元七世纪(马可·波罗在500年之后到达中国),随着中国与中东之间海上航线的开辟,陆上丝绸之路日趋没落。阿拉伯商人促成了中国、东南亚、印度和中东之间广泛贸易网络的建立,推动中国沿海城市蓬勃发展。这种商业关系继续蓬勃发展,偶尔也有起起伏伏。15世纪中叶,著名的中国探险家郑和开启了历史性的阿拉伯航行,访问了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为伊斯兰教圣地)、亚丁(也门人民共和国首都,临亚丁湾)和巴士拉(伊拉克东南部港口城市)。这不仅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发现之旅,也是一次贸易之旅,更是一次外交之旅。郑和的目的很单纯:展现中国实力,并与其他国家开展贸易往来。他并没有试图对沿途国家进行‘殖民’统治或定居异国,只是为了探索,展示中国实力,然后返回中国。得益于它的贸易网络,中国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大国。当时,它也许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郑和死后不久,中国皇帝的观念发生了重大转变。他们转而向内发展,烧毁了他们的船队,甚至攻击有着大型商业社区的城市,包括广州。这造成了机会的损失,中国没能继续与中东地区的国家开展蓬勃发展的贸易关系,特别是波斯湾国家。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衰落”。

“之后,其他贸易强国填补中国留下的真空:葡萄牙、英格兰、印度、荷兰、法国和美国。到了20世纪初,中国进行了一场共产主义革命,极大地调整了该国的社会、经济和政治,而其对于重新构建与印度洋和阿拉伯海的贸易联盟没有取得什么进展。1979年,邓小平推动中国走向市场经济,从而释放该国经济的巨大潜力。1993年,中国与海湾国家的联系开始变得密切。2009年,一个报告反映了世界变化的地缘经济环境: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中东地区最大的出口国。同年,中国还超越美国成为沙特原油的最大买家。这两个重大的地缘经济变化受到的关注不多,但其重要性不容小觑。它们反映了过去十年中最重要的地缘经济和地缘政治事实之一:中东地区、北非地区、太平洋地区及南亚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流动日益增多。在‘新丝绸之路’框架下,这种关系将继续大幅增强。海湾合作委员会(GCC)国家代表着‘新丝绸之路’最活跃的中东节点。海湾合作委员会的能源供应正为‘亚洲世纪’提供支撑。与此同时,亚洲与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贸易大幅上升。中国和印度是未来能源需求增长的最重要的驱动因素。它们的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据美国能源信息管理部(U. S. Energy Information Administration)估计,到2030年,中国和印度将共计占到世界能源消费量的28%,而美国会占到21%。”

“在过去的五年中,海湾合作委员会的领导人和高级官员对亚洲进行了里程碑式的访问,而亚洲的领导人也更加频繁地出访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中国与沙特的关系尤为密切。自1990年以来,两国间已经进行了多次国事互访。海湾地区与亚洲主要城市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周活动和政府资助的艺术展。同时,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和太平洋地区及南亚之间的旅游业蓬勃发展。据估计,去年有10万中国人到迪拜旅游。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的航空公司已成为连接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枢纽。丝绸之路空中航线有望快速发展。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和太平洋地区及南亚之间的贸易和投资急剧上升,这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复兴了丝绸之路。然而,鉴于历史的连接、强大的贸易关系、高层次的外交接触以及日益增长的贸易往来,海湾合作委员会国家和亚洲在建设软实力方面仍远远落后。建设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将有助于推动地缘经济关系的发展。”

该智库发布的《选举之后的缅甸和平进程》作者为Jens Wardenaer,挪威驻首尔大使馆外交官。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缅甸、菲律宾和泰国南部在内的东南亚武装冲突,还对日本和韩国事务感兴趣。来源:英国国际战略研究所(英国智库),2015年11月13日。认为,“昂山素季(Aung San Suu Kyi)的全国民主联盟(NLD)赢得缅甸2015年11月8日的选举,并且将在议会中占据多数席位。尽管计票尚未敲定,但总统吴登盛(Thein Sein)和武装部队已经祝贺了全国民主联盟的胜利。缅甸将进入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直到下一届政府于2016年3月上台。在这次选举之前还有另一件历史性事件。2015年10月15日在内比都签署的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NCA)结束了近几十年的冲突,但和平的道路依然漫长。八个民族武装组织(EAOs)签署了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这相当于只有一半的民族武装组织签署该协议。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缅甸民族民主联盟军(MNDAA)在2015年2月进攻了东北部掸邦的果敢地区,所以政府对缅甸民族民主联盟军和其两个盟友有所排斥,这两个盟友包括阿拉干军队以及签署该协议的德昂族解放军。民族武装组织一直表示,如果有任何民族武装组织被排除在外,它们将拒绝签署协议。但是包括非签署人在内的参加谈判的所有团体,都同意目前的协议文本并可能会决定在稍后的阶段签署该协议。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提供了联合监测、停止部队进攻、排雷、协调急救救援、保护平民以及其他对冲突地区有积极作用的机制。在签署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之后,全国停火协调委员会以及缅甸和平对话委员会得以创建。签署了协议的民族武装组织被从非法组织名单中除名,这表明向最终将这些组织融入更广泛的政治和经济体制中迈出一大步。只有两个签署团体——克伦民族联盟(KNU)和掸邦复兴委员会(RCSS)——还存在重要的武装力量。有缔约方控制的地区将优先发展经济”。

报告认为,“在选举开始前,签署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进一步为武装团体和即将产生的政府创造挑战。签署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的一个原因是那些最具有政治争议的问题被推至和平进程的下一阶段,也被称之为政治对话阶段,这些最具有政治争议的问题包括自然资源收入的分配以及安全部门改革等。这一非常雄心勃勃的阶段旨在改革该国的政治制度,并且将涉及更多内容,不仅仅是停火谈判。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规定,政治对话应该在签署协议的90天后开始,即2016年1月中旬新政府接管政权之前。然而,政治党派将被过渡到一个新的政府,并且在此时选举下一任总统。为了避免违反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的条款,在移交给继任者之前,本届政府将需要采取一种对话框架并且开始组建委员会和形成机制。政府首席谈判代表吴昂民(Aung Min)已经否认内比都推动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在选举前签署,以为联邦团结和发展党(USDP)提供选举支援,相反他认为其想避免由新政府重新开始拟定协议的文本。以前可能认为武装部队与联邦团结和发展党领导的政府或多或少是一致的,但是这样的观点是有分歧的——全国民主联盟和武装部队在和平进程中以及在冲突后建设和平,这些都增加了不确定性。昂山素季没有出席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签约仪式,并且警告民族武装组织不要签署该协议。此外,全国民主联盟的宣示没有提及停火过程。但是全国民主联盟将仍然必须与武装部队合作——这将保留议会中25%的席位并且控制内部、边界和国防部——以及在此阶段改变过程是不可能的。民族武装组织实际上可能更喜欢与全国民主联盟一起合作;一些团体已经赞扬了该党派的胜利,并且德昂民族解放军和掸邦进步党(SSPP/SSA-N)已经呼吁该党派影响武装部队来停止战争。尽管先前已经作出承诺,但是政府军持续对非成员团体进行军事进攻。对北掸邦军(掸邦进步党)总部的进攻开始于2015年10月6日,并且在选举之后又恢复了进攻。在南部受冲突影响的地区将进一步从停火而带来的经济发展中受益,但这可能具有试探性,鉴于过去的怀疑,开发项目可能会是政府侵犯民族武装组织所控制领土的一种形式。北掸邦和克钦邦将遭受持续的攻击,并且不清楚北部团体将什么时候签署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

报告认为:“中国是缅甸的北部邻国及其最大的贸易伙伴,似乎对和平进程有重大影响。缅甸和平中心是一个咨询机构,其高级研究员在2015年10月告诉路透社,中国要求克钦独立军(KIA)不签署全国范围内停火协议。克钦独立军活动于云南省边境附近,是缅甸最强大的武装组织之一。中国反对其他国际观察员的参与,包括西方国家和日本。但中国在随后新华社的采访中否认这一说法,然而第一种观点是明确的。北京关注的是,在2011年开始改革后,缅甸与西方国家的更密切关系所造成的影响力相对有所下降,以及同年内比都对北京建造密松水电站的怀疑态度。中国还希望缅甸成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