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势利导好创业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说的是善于用兵作战的人总是顺着时势的发展,从有利的方面去引导。无论做什么事,如果我们都能因势利导,这样办起事来才能事半功倍。
创业如同打仗,需要因势利导。贵州知名品牌“老干妈”,出自于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妇女陶华碧之手。她是如何打造出这个响当当的企业的呢?
1947年,陶华碧出生于贵州省湄潭县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由于家里贫穷,陶华碧从小到大没读过一天书。1967年,20岁的陶华碧嫁给了一名地质队员。丈夫经常在野外考察,陶华碧婚后与丈夫离多聚少。但这样的日子没过几年,丈夫就因病去世了。20多岁的陶华碧,从此与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相依为命。
为了养活孩子和自己,陶华碧做过苦力、摆过地摊,像一头贵州的驴子一样任劳任怨。陶华碧努力地自立,以践行丈夫临终前对她的嘱咐:“要自带饭碗,拉扯大两个孩子。”
多年的辛勤奔波加省吃俭用,陶华碧积攒了两千元钱。那是1989年,42岁的陶华碧用这些钱在贵阳市南明区龙洞堡的一条街边开了一家“实惠餐厅”,专卖凉粉和冷面。她的餐厅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门面,只是一间违章建筑,用自己四处捡来的砖头请人搭起来的。好在那时的人们,还没有那么讲究市容市貌,才使她的餐厅得以顺利经营。
陶华碧的餐厅生意很好。当然,一间简陋的路边小餐馆,生意再好也发不了财。就像现在所有的卖米粉、凉粉、面条、饺子之类的餐馆一样,陶华碧的餐馆里也有供顾客自己取用的调味品。陶华碧制作的调味品有豆豉辣椒酱、香辣菜等。陶华碧一开始也不明白自己的餐馆为什么生意要比其他人红火,直到有一次一个客人用餐后要求买些豆豉辣椒酱带回去,她才知道原来自己做的调味品很受顾客欢迎,从而带动了餐厅的生意。
见自己制作的豆豉辣椒酱有人这么喜欢,陶华碧心里很高兴。这事给她的触动很大,她决心把辣椒酱做得更好,一则可以带动餐馆的生意;二则可以出售辣椒酱赚点钱。经过反复的试制,她制作的辣椒酱风味更加独特了。很多客人吃完凉粉后,又掏出钱来买一点辣椒酱带回去,甚至有人不吃凉粉却专门来买她的辣椒酱。这样,陶华碧的餐馆的利润要比以前多一倍以上。而且,她的辣椒酱越卖越好,餐厅生意却越来越差。陶华碧心里纳闷了:难道别的同行用了什么高招了?
有一天,陶华碧关上店门,偷偷地走访了就近的十多家卖凉粉的餐馆和食摊,发现人家的生意都比先前红火。原来,他们托人在自己手里买了大量的辣椒酱,放在店子里供顾客选用。这样,陶华碧餐厅里的特色就不再是特色了,大家都有这种辣椒酱,顾客也就没必要蜂拥到陶华碧的餐厅里来了。
真是教会徒弟饿死师傅,陶华碧对于现状显然感到懊悔。第二天,她再也不卖辣椒酱了。结果,这招釜底抽薪的办法,把那些买不到辣椒酱的餐厅老板们给急坏了。老板们纷纷来求她,并半开玩笑地说:“你既然能做出这么好的辣椒酱,还卖什么凉粉?干脆专门卖辣椒酱算了!”
陶华碧听了这话,心里一动:是呀,有这么多人爱吃我的辣椒酱,我还卖什么凉粉?趁机开家辣椒酱加工厂,销路不愁,不是很好吗?
1996年7月,陶华碧租了两间厂房,招聘了40名工人,办起了食品加工厂,专门生产麻辣酱,定名为“老干妈麻辣酱”。
办厂之初,陶华碧工厂的辣椒酱主要供应当地的凉粉店。为了扩大销路,陶华碧背着麻辣酱到各食品商店和单位食堂进行试销。不怕不识货,就怕试用货;用过的都说好,销路很快上来了。不久,“老干妈”的名号就在贵阳打响。
经过一年的经营,“老干妈”在贵阳市稳稳地站住了脚。这时,陶华碧对市场与产品已经完全心里有数。于是,在1997年9月,她“趁热打铁”,把作坊式的工厂办成公司,扩大规模,将目光对准了整个贵州。经过不到两年的推广,“老干妈”在贵州稳占调味品市场的前三名。陶华碧乘胜追击,又在全国攻城略地,一举成为全国知名的品牌。
陶华碧的“老干妈”自创立以来,总体上还算是一帆风顺的(一些小的磕绊当然少不了)。陶华碧连自己的名字也是办企业后学会写的,典型的三无“大妈”级创业者,将一个作坊在短时间内变成大企业,这似乎不太符合常理。但仔细想想,“老干妈”的成功又是情理之中,因为陶华碧的创业是“因势利导”。当初工厂还未开业,就有“顾客”极力怂恿、持币待购,陶华碧所要做的只是顺势而为,创立工厂满足需求。后来的不断扩产,将生意做大,也没有丝毫强行起飞的痕迹,一切都那么自然而然。
这样的创业,可谓因势利导、水到渠成。如果你有幸遇上这种“势”,千万别放过——这是商机在敲你的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