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从“好奇”开始
(2013年8月28日)
又一届新“贝壳儿”们来报到了。在迎新现场,我所遇到的是一张张稚气未脱、透着满满“好奇”的脸庞:“在哪里办理住宿?”“校医院怎么走?”“分级考试怎么考?”看着每一位同学得到答案、奔向目的地的背影,我也产生了“好奇”——一年之后,你是否还会葆有这样的好奇?
爱因斯坦说:“我没有特殊的才能,我只是激情般地好奇。(I have no special talents,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显而易见,好奇心是我们求知、进步、创造的源泉,是我们快乐、兴奋、激动的土壤。但是,经过一年的辅导员工作我却发现,许多同学的好奇心被先入为主的课程、考试“抑制”了,被时时“有料”、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冲淡”了,甚至早在中学就被高考的重点、范围、模拟题牢牢“封闭”了。
好奇心可能会在初入大学时,因为陌生而带来的本能性求索而“复活”,但终究只是水中的明月。随着大学学习生活的深入,关于“大学是什么”的讨论很快就会被“这门课有什么用”、“要修多少学分”、“有没有往年考试题目”的询问所替代。
作为辅导员教师,我不能苛责你为何丢掉了纯真的好奇心,因为你的青春背负着太多关于就业、深造、城市、薪水的包袱。我应当用想法、看法、办法去激励你、启发你、帮助你,把包袱变作行囊,即使重量相等,你的心情和脚步却大不一样。
今天,在2013级同学们报到的第一天,我无比希望你找回“好奇”这位“小伙伴”,对你所选择的专业保持好奇,对卷帙浩繁的图书馆保持好奇,对清晨六点大操场的人群保持好奇,对教职工礼堂上演的每一场演出保持好奇,对学术报告厅传来的思想之声保持好奇,对一道道题目本身保持好奇,而不是它出现在试卷的概率。
我无比希望你对每一天的北科大时光保持好奇。
这个“你”是谁?
我希望你对此也保持好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