羞耻情绪的调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从事有关羞耻情绪的心理学研究已有近十年时间,现在还记得,最初阅读到的国外文献中把它称为丑陋(ugly)的情绪,我的内心不由一震。对于当时更多将羞耻和“无羞恶之心,非人也”以及“知耻而后勇”联系在一起的我而言,让我不太理解的是,这样一种“高尚”的情绪为何被冠以丑陋之名,而且还和各种心理病理问题紧紧绑在一起呢?在我自己这些年的研究生涯中,虽然围绕羞耻情绪做了一些实证研究,在临床实践和个人生活中也不时和这个情绪打交道,对它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但这个有关“是‘高尚’还是‘丑陋’”的问题仍然萦绕心头,在我对羞耻情绪的研究和思考中以不同的问题形式出现,成为我尝试提出研究问题和解决研究问题的重要背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本书是我尝试对这个问题作出的一种解答。

作为一个从事临床心理学研究和心理咨询工作的心理学工作者,情绪既是我最主要的研究兴趣,也是心理咨询工作中的焦点。如何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如何更好地调节自己的情绪,乃至如何让情绪促进自己过上更有效、更有意义的生活,这些议题不仅是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研究主题,或是心理咨询师或治疗师在诊室中和来访者共同遭遇的问题,更是每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必然会面对和尝试应对的人生处境。也或许是因为自己一直努力建立起某种“科学家-临床实践者”的身份认同,在选择博士阶段的论文主题时,我并未继续沿着之前自己的研究路径,考察羞耻情绪的产生机制或做羞耻情绪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也未将羞耻情绪和某个心理病理问题联系在一起,做以干预羞耻情绪为核心的干预研究,而是选择将羞耻情绪置于情绪调节这一基础研究领域之下,来做一系列的实证研究,希望能回答当时困扰我的三个主要的研究问题:①一个人在羞耻情绪体验中会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以及这种调节的一般过程是什么样的。②若对自我的负面评价是激发羞耻情绪的重要认知评价机制,那么这个机制会如何影响到一个人所选用的调节策略。③不同的调节策略在效果上有何差异。现在看来,本书也是我尝试建立“科学家-实践者”身份认同过程中的一个“混血”产物,从研究主题到研究方法都可见这一痕迹,至于努力的结果是否也能如一般意义上的混血儿那般“颜值出众”,就留给各位读者评判了。

鉴于本书是由一系列的心理学实证研究所构成,因而在写作上采用的是标准的“学术体格”,对于让人“脸红心跳”的羞耻情绪而言,或许读来有些疏离和冰冷。鉴于在做这一系列研究时,我努力秉承科学研究需有明确的“操作定义”,能进行合宜的“假设检验”,且结果具有“可重复性”的原则,因而本书中的“羞耻情绪”,尤其是实验条件下人为诱发的羞耻情绪,并不如生活中真切的情绪体验那般具体、丰富和连贯,显得抽象和断裂。但尽管如此,我个人仍认为本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努力,将羞耻情绪的调节作为一个严肃的学术主题加以考察,以实证科学研究的方法来获得相关的知识,并能对这些知识可能的临床应用提出一些洞见,也是我作为一名行进在学术和临床实践征途上的年轻旅人的幸福。如本书的内容能为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或临床实践提供检验和批判的材料,从而能获取更好的知识,则是我个人莫大的荣幸。此外,从事羞耻情绪的研究以来,我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触及到众多人的羞耻体验,或浅或深地分享了他们的羞耻经历,在此也想向所有研究参与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和由衷的敬意。在本书的前两个研究中,会包含不少研究参与者真实的羞耻体验,以及他们如何调节羞耻情绪,如何理解自己对羞耻体验的种种回应的片段。读者或许不难在阅读这些片段时有“感同身受”的体验。在我完成这两个研究和写作的过程中,我努力尝试既去捕捉和把握住每一个人的羞耻体验的特异和丰富,又能提取和凝练出羞耻情绪的调节过程和其结果上的一般规律。尽管最终努力的结果远非完美,但相信读者还是能够在“感同身受”之外获得一些有益的知识和洞见。

博士毕业之后,我有幸进入复旦大学心理学系工作。在每个学期的教学工作中,我都会给本科生开设《心理学导论》的课程,因而每次我都有机会给非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讲授情绪这一主题。在讲授这一主题之初,我会先亮出心理学对情绪的定义,即“一种复杂的反应模式,包括主观体验、行为和生理元素,个体借此来应对有重要个人意义的事件或事物”(APA College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2009);而到了讲授的尾声,我会再次强调,每一种情绪都没有绝对的好坏之分,无论是负性的情绪还是正性的情绪,它们都有各自的功能,都能帮助我们去应对和适应环境,而理解这一点是进行有益的情绪调节的第一步。在课后的反馈中,往往有不少学生对我有关情绪的“科普”表示深受启发,觉得自己对情绪的态度及对待情绪的方式发生了改变,能更多以理解和接受而非抗拒和压制的方式来应对那些“非我所愿”的情绪,还获得了不错的效果。本书的结论也能写成这样的简化版本:羞耻情绪本身既不丑陋也不高尚,但当不同的人在不同的背景下体验到它,并用不同的方式去尝试对这种体验作出回应时(即作出情绪调节的努力时),这些回应的结果则可能是“丑陋”的(如引发无穷无尽的自责和悔恨,陷入抑郁之中),也可能是“高尚”的(如意识到自己的弱点,努力尝试改变以成为一个让自己更满意的人)。若一个人能允许自己去接受自己的羞耻感(做到这一点往往不容易),有意愿去理解它所传达的信息,并能在某种程度上进行更为灵活的回应(而非强迫性地只使用某一种策略),那么羞耻情绪的调节也会更为成功。当然,本书也尝试提供了若干个更为复杂的版本,那就请读者自己去发现了。

2016年1月22日于上海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