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引导职业生涯走向成功的12种基本能力
第1能力 反应力
公司开会时,往往有这样一种人——明明参加了,却毫无存在感。这种人当然是不发言的,但问题并不仅仅在于发不发言,更重要的是,这种人就像隐形人一样,不会给别人留下任何印象,会后别人也根本想不起来他究竟有没有出席。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反过来说,如果你在开会时不想引人注意,会怎么办?一言不发是肯定的,恐怕还得低着头避开发言人的视线,装出记笔记的样子,尽管其实对发言内容置若罔闻。
想在会议等集体场合让自己变成隐形人,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只要做到不发言、不出声、表情也不变就行了。但这毕竟属于有意为之,要是一个人在无意识中也这样做,就会被贴上标签——“没必要出席会议的人”,大家下次开会肯定不会再叫他了。
你是这样的人吗?
你以前上学时是怎样听课的?是不是为了不被点名回答问题,就尽量避开老师的视线?是不是对老师讲授的内容左耳进,右耳出,丝毫不管听没听懂?
在上课、开会等集体场合或一对多的场合,个人的责任会相对变小。如果你真想变成一个“仅仅在场”的人,很容易就能办到。这样做固然轻松,可是一旦养成“习惯”,后果将十分严重,所以必须立即矫正。
表情见真章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一定非要通过语言,还有不依赖于语言的交流,称为“非语言交流”,它比语言交流更重要。
心理学家梅拉宾曾做过实验,探究一个人判断他人对己态度的关键依据是什么。结果,他得出了下面这个有趣的公式:
对人态度=表情×55%+声音×38%+言谈×7%
我们在谈论“喜欢”或“讨厌”时,如果穿插着温和或僵硬的表情,那么谈话内容对聆听者的影响就只占7%,因为很大程度上我们是根据表情来判断对方是如何看待自己的。当然,亲密的恋人即使不交谈,彼此之间通过表情也能明白对方的意思。反过来说,面前的人如果表情僵硬,我们一眼就能看出对方对自己并无好感。
在开会或上课等场合,我们容易把自己放在被动的位置上,觉得没必要发出任何信息。但表情在体现态度上是如此重要,甚至可能令我们平添不安,担心自己的表情太僵硬,不仅不能隐藏存在感,反而可能会使周围的人以为“他对会议的决定不满”。
交流不一定非要通过口头语言,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更为重要。如果不能熟练运用,就无法实现顺畅的交流。
点头的技巧
有一种交流手段最简单,而且十分有效。
它就是点头。
“点头”能向对方表达“我在听你讲呢”“我对你的话感兴趣”的态度。点头很简单,任何人都能做到,但其效果之大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堪称交流催化剂,能够诱使对方继续说下去。
下面介绍一个实验。
该实验由心理学家马塔拉佐等人主持,是在警察和消防员的面试中进行的。每位应聘者的面试时间有45分钟,面试官将其平均分成三部分,分别询问学历、家庭和工作履历。在每个部分的15分钟时间里,面试官时而露出平常的表情,时而在应聘者讲话时频频用力点头。他们轮流对大量样本进行了实验,经过分析发现,比起不点头时,85%的应聘者的发言量在面试官点头时增加了50%。也就是说,面试官点头的动作让应聘者觉得“他对我的话感兴趣”,于是变得口齿伶俐,也有了诉说的欲望。
我给学生上课、演讲的机会很多,在这一过程中就切实体会到了点头的效果。如果会场里点头的人超过一定数量,我就会热情顿起,越说越起劲。反过来,如果几乎所有人都毫无反应,像是长途列车里躺在卧铺上看电视的无聊乘客一样,我就会失去说话的动力。此时哪怕只有一个人偶尔点头,我的视线也会不由自主地集中在他身上,感觉像是在给他一个人演讲。
当会场里的听众多达一两百人时,你是否会产生错觉,以为演讲者看不见自己?实际上,演讲者能够清楚地看见每一个人,什么情况都知道,例如,“那个人刚才打呵欠了”“那个人看起来昏昏欲睡”“啊,他在记笔记呢”……其实,演讲并不是单方面的说话,会场里的每个人都是其中的一分子。
音乐、话剧、表演也是如此。如果观众反应良好,表演者来了兴致,就能奉献更精彩的演出。也就是说,观众要想欣赏到精彩的演出,就得跟表演者互动,这样才能令表演者兴致高涨。
不会聊天的高中生
“用人企业对高中生的能力是否满意”的调查显示,对高中生的交流能力感到满意的企业只占一成,大多数企业都回答不满意。我对这一结果感到难以置信,曾向几家企业的人事负责人询问,结果得到了近乎同样的回答——“不会聊天”。也就是说,在他们看来,这一点会影响到录用后的培养,所以无论如何也不能忽视。
我并不认为高中生的交流能力一概低下。他们比成年人更擅长使用图像和符号的交流技巧,也不乏交流欲望,只是还没有锻炼出对答如流的技巧。如果他们能用简单的语言和表情作出反应,就一定不会给人留下交流能力低下的印象了。
或许是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并没有被要求必须对对方的话作出反应或回答。例如,在面对父母和老师时,即使对对方的话置若罔闻也无所谓。现代社会常说“最近的年轻人怎样怎样”,这一论调其实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毫无反应的年轻人的不信任。
如果以点头为代表的反应力低下,就会让对方有种“不知道他在想什么”的感觉。“刚才说的话他明白了吗?”“回答是Yes还是No啊?”——令人不禁想要刨根问底。一旦给对方留下这样的印象,对方就会丧失继续交流的热情。在需要与其他人协同工作的场合,这是一个很严重的缺陷。
只需要以适当的表达让对方明白,自己对其所说的话是有反应的,仅此而已。要是连如此简单的点头习惯都无法养成,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
反应力决定信息收集能力
刚刚是以年轻人为例,而在现实中,这一问题并不仅限于年轻人。在演讲者失去发言热情的会场,往往坐着许多年长的人。
听众之所以毫无反应,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本来就不想听演讲,他们要么是依从公司的安排,要么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既然这些人并不想从演讲里吸收哪怕一两条有益的内容,演讲自然就会变成背景噪音,而这段时间就成了他们“装作”学习的悠闲时光。这种人是绝对不会提问的,所以任由演讲内容左耳进,右耳出。
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人觉得自己很懂,怀着妄自尊大的心态来听演讲。他们一边听,一边批判演讲者的发言内容过于浅显,稍微一想就能明白,觉得自己大老远跑来,可不是为了听这些废话的。怀着这样的心态,任何人都会面无表情。
在企业经营者当中,有反应力的人和没有反应力的人同样泾渭分明。有些人边听人说话边点头,这样的人非常善于倾听,总能得到一些额外的信息。他们在听公司员工汇报的时候,想必也会边点头边询问,准确地收集现场信息。相反,有些人从不点头,脸上总是挂着“这种事还用说”的表情。这样的经营者往往收集不到重要信息,最终的下场可能就是一个人被蒙在鼓里。
所有的倾听都是为了提问
怎样才能锻炼反应力?像点头这样的事很容易办到,只要稍加留意即可,不用特意考虑如何锻炼。
锻炼反应力的关键是要有自觉的意识。除了一对一的交流场合,在开会、上课、演讲等集体场合,也会有人关注自己的反应,所以不能像在家里看电视、打游戏时的状态一样。要时刻养成习惯,留意周围的人,客观把握这些人对自己有何期待。
正视对方的双眼在交流中也很重要。听对方说话时看着对方的眼睛,就能比较自然地作出反应。此外,在听对方说话时,应该怀着准备提问的心态,这种心态对方也是能感觉到的。即使是在同一时间听同一个人讲话,有没有这样的心态,将使理解效率截然不同。
还有,作出反应是为了引导对方透露信息或能力,所以不妨有意放大自己的反应,露出“我对你的话感兴趣”“还想听更多”的表情,信息自然就会向你汇集。
大前提是“为了提问而听”。关键是要端正态度,最大限度地利用现场,把包括提问在内的内容都变成自己的知识。除此之外,下列要点也应多加注意。
表2.1 在演讲会、学习会上做到适当提问的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