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社咸鱼翻身,马云却悄然离开
海博翻译社创办一年多之后,在翻译方面业绩平平,但是由翻译社改造而成“海博杂货铺”的生意倒是不错。但是,马云却清醒地意识到一个问题,随着物价的上涨,想凭借杂货铺每件商品一角几分的利润来养活因为通货膨胀而导致资金缺口日益增大的翻译社已经越来越艰难。
为了给海博翻译社提供更加有力的资金支持,马云将目光投向了当时利润比较大的医疗销售行业,在课余时间,当起了医药代表。
实话实说,当时的杭州城内,医药代表的收入确实不菲,但是由于当时的医药代表所销售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再加上当时医药代表的素质良莠不齐,流动性较大等种种原因,使得无论是公立医院还是私人诊所,甚至是赤脚医生都对医药代表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情绪。
一个骄阳似火的下午,马云蹬着自己那辆有点破旧的自行车赶到了杭州的某个医院,当他刚刚走到一个办公室门前的时候,办公室里忽然传来一个中年男人的吼叫声:“滚!推销的都是骗子!”听了这话,再想象一下办公室里那人暴跳如雷的情景,马云刚刚伸向门把手的胳膊触电一般缩了回来,身子也不由得闪到一边,随着一阵越来越近的鞋跟声,门突然被打开,一个女孩从办公室里面哭着冲了出来。看着女孩一边抹眼泪一边越走越远的身影,看着门上“谢绝推销”四个触目惊心的大字,马云无论如何也鼓不起敲门的勇气,只得叹口气,走出了医院。
想想那中年男人的怒吼,马云真的想一走了之,但是转念一想,这个月海博翻译社的经费还没有着落,马云只得硬着头皮骑着自行车前往下一家医院。
那天下午,马云一连走了五家医院,其中有四家的办公室门上都贴着“谢绝推销,面斥不雅”等诸如此类的字条,但是为了能让海博翻译社维持下去,马云只得硬着头皮,甚至有点心惊胆战地敲开那一扇扇陌生的门。
也许是马云文质彬彬的气质赢得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好感抑或是同情,也许是那些工作人员的家中也有一个像马云这样瘦弱矮小的儿子或者兄弟,出乎马云的意料,那天下午,虽然没有拿下一个订单,但是也没有遭到训斥。
这个看似平稳的开局,给了马云将医药代表做下去的勇气。从这天起,马云每天下课之后,就会奔走在杭州大街小巷,推销自己的产品。那时候的马云,几乎天天都会看到几张不同的冰冷面孔,时不时地还会听见几声呵斥,有的时候还会碰几个软钉子。
但是因为马云极佳的口才和应变能力,渐渐地,马云接到了一些零星的订单。可是,一些稍微大点的订单马云费尽力气都没有拿下。
一段时间之后,马云算了算账,才发现自己做医药代表的收入,甚至不如自己原来做小商贩的收入高。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正当马云感到迷惑的时候,一个医生的一句话点醒了马云。
有一次,马云来到一个主任医师的办公室,出乎意料的是,这位两鬓斑白的医生不但没有训斥马云,反而客气地请马云坐下。
受宠若惊的马云落座之后,立刻就像讲课一样地介绍自己产品的特点,优势,疗效,那位老医生看着舌灿莲花的马云,并没有说话,只是微笑,直到马云讲完之后,那个医生才微笑着说了一句话:“小伙子,你介绍得不错,可是我了解的要比你介绍的多得多啊。”
这一句话就如同当头棒喝一样,点醒了马云:是啊,无论是主任医师,还是普通医生,哪怕是农村的赤脚医生,他们具备的医药知识都要比马云多得多,马云这样一个半路出家的人却要和人家聊医药知识,这不是班门弄斧吗?
马云向那位点醒自己的老医生深深鞠了一躬之后,退出了办公室。
从那天起,马云不再像以前一样如同一个没头苍蝇一样乱撞了,他减少了每天拜访的数量,把空出来的时间用来钻研医药知识。同时还抽出一定时间来观察其他医药代表的言行。
经过观察,马云发现,在医药界,同类药品临床效果的差异其实不大,价格也相差无几,医生决定用这家药还是用那家药的时候,其实看得还是医药代表的个人素质。
从此之后,马云就改变了自己的策略,与医生谈话的时候,他不再一味谈自己的产品,而是针对不同的人群引出不同的话题,那时候,在杭州市郊的农村,人们常常看到一个文质彬彬的小个子,一边帮助村子里的赤脚医生割草,一边聊着今年的收成、村里的趣事,时不时地还会问问村里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调整之后,马云的订单越来越多。于是,马云就将打理“杂货铺”的任务交给了其他职工,自己则用全部的课余时间做了医药代表。
也许正是这段从事医药代表的经历,才促成了马云后来的“医疗梦”——天猫医药馆的构建。
时光再次回到二十几年前,虽然教师、杂货铺老板和医药代表的双重身份伴随了马云两三年。但令人难以想象的是,马云在校外的“穷折腾”并没有对他的正业造成影响,这时候的马云依然是杭州电子工程学院课程最多的老师。
有人说,马云之所以可以兼顾这么多事,是因为马云脑子够快,而且精力充沛。其实,这只不过是一种在必胜信心支撑下的,永不放弃的死扛精神。可以这样说,海博翻译社后来的起死回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这种永不放弃的精神力量催生的一个奇迹。
此时,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随着海博翻译社日益为人们所熟悉,海博翻译社虽然仍旧处在入不敷出的状态之中,但是较之以前那种凄凉的场面,已经有了很大改善。1994年,海博翻译社基本实现了收支平衡,再之后,海博翻译社的回头客越来越多,诚信经营让它迎来了更多的客人,海博翻译社开始逐步赢利了。
但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海博翻译社赢利之后,马云就将海博翻译社的所有业务都交给了那些和自己一起创建海博翻译社的老师。因为,有一个更好的机会找到了他,这个机会是什么呢?答案将在1995年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