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200年前瑞典人就来过美洲了
对历史学最有贡献的是法国人,因此每当我写作的时候都要提到他们。他们仁慈地对待任何事情,用很有智慧的方法来编写史书。他们会说:“不要在意已经有784部类似的作品,朋友,放开胆子去写吧!我们要写的是第785部!”
一部长达20万字的美国历史,你不能说它完全是胡说八道,如果真的是胡编乱造,那就是一种犯罪行为了,我可不想受到这样的指责。不过,去翻阅别人写的东西还是应该的,也对我写作有益处。因此,这20年来出版的关于我国的历史著作,我都逐一读了个遍,发现了其中有一些奇怪的错误论述。那些巨著的作者们写到英国的冒险者去美洲,快要靠岸的时候,从来都不会描述一下当地的风景。他们一般只会说就像以色列的臣民渡过了约旦河,就拥有了上帝给予的土地,好像这些土地本不属于那些可怜的迦南人(实际上迦南人一直以来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活)一样。
每一次在写荷兰人、瑞典人(先不说德国人)把他们的财富都投资到美洲大陆,讲到那些人经历了千辛万苦,坐着自己的船历经千辛万苦地来到特拉华河旁那片满是蚊虫的沼泽地,又或者是写到在康涅狄格内陆的一块地方安家的时候,这些很有名气的学者们总是发表一些奇怪的论点。
他们的论点有“又来了一群阿姆斯特丹人,他们想要通过卖给印第安人杜松子酒和枪药来发大财”“奥格斯堡的银行家们想要通过开采那些让他们垂涎已久的金矿,让自己拥有更多的财富”“瑞典国王有殖民狂想症”,等等。这些论点都是对的。不过,在说法上有些狭隘。
不管是荷兰人、法国人还是瑞典人,这些人冒着生命危险,经过茫茫海洋,到美洲去寻找自己的地盘,都是因为想要获得财富。那么,作为他们地竞争对手的英国人来美洲的目的也是这样。但也确实有一些英国绅士去美洲是因为对自己的祖国很失望,他们想在马萨诸塞湾建立一个没有那么多纷争的新英格兰,以此让自己的后代们继承自己祖先的美好品行。但就算是道德高尚的温瑟洛普先生,也不敢保证自己去美洲的目的是完全神圣,没有私心的。他自己很明白自己,国家在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下,要想通过自己的宗教理念做出点什么大事情来,那是完全不可能的。从泰晤士河畔的美丽城市来到查尔斯河边的一个物资匮乏的村庄,是因为他有很大的野心,不甘为人下,宁愿在小地方做一个领头人更自在。
那些跟着他从汉普郡的朴次茅斯到罗金厄姆县的朴次茅斯寻找出路的人,不就是因为这里能够让他们得到比之前多好几倍的物质上的享受。除此之外,如果你在罗金厄姆县的朴次茅斯去清教教堂做礼拜,这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如果你在汉普郡的朴次茨斯去长老会的教堂,那就代表着你会受到质疑。这也是他们迁徙的一个原因。但总的来说,他们去美洲的目的,就和那个直爽的、丝毫不会掩饰自己的擦鞋匠托尼说的一样:“美洲可是一个发家致富的好地方,我也要去捞一把!”
历史学和物理学完全不同的学科,但有条法则适合这两门科学,那就是自然界并不存在真空。真空迟早(大自然的法则,赶早不赶晚)会被填充起来的,填充物不管是水,还是人或者是空气,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一定会被填充起来的。
站在人类文化的立场上来看,美洲荒原就是一片真空,那里有着非常巨大的经济前景。已经在新大陆上生活过的人们都认为,美洲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现在,如果有一家广播公司在那里赚了钱,那么就会有很多类似的广播公司突然出现。如果在佛罗里达有人靠炒房子有了钱,那么就会有很多梦想发财的人,带着自己的妻子和孩子开着福特汽车迅速地开往迈阿密去炒房子。
1620年,哥本哈根、恩克胡伊森和斯德哥尔摩在流传着一个消息,说是弗吉尼亚的烟草能在伦敦市场上卖很高的价钱。那些居民们看到阿姆斯特丹的胡椒交易情况之后,一致都说:“太好了,我们也去大赚一笔!”
他们为了实现自己的发财梦,很快就弄到了几千块,开了自己的小贸易公司,加入了淘金的浪潮。那个时候的经济史让我们知道了之后发生的所有事情。17世纪上半叶的时候,短时间内出现了许许多多西印度公司,但是这些犹如昙花一现,瞬间就消失了。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人的一生积蓄都被卷走了,但也有一小部分人凭着好运气赚了金银满钵。
那些被骗的人看到别人赚钱了,就说:“看啊,咱们再做一次吧,这是一个赚钱的机会!这一次我们肯定可以的!”因此,他们梦想着找到自己的金山银山,开始了新一轮的追寻。
世界上的人的想法很奇怪:在北方生活的人都很理智、沉稳且冷静。他们这样的想法也对,的确有大部分的北方人喜欢花时间思考,但他们好像对食物有什么偏见一样,对吃的厌倦。
荷兰有不计其数的完全没有被批准的、还没完全被批准的以及已经获得批准的公司。丹麦人也至少有五家东印度公司,这些公司让他们感到自豪,但这些公司短暂的成功之后就破产了。俄国人并没有自己的港口,但他们很想参与其中赚一笔。他们不断地向东扩展自己的殖民地,从后方进入了美洲,哥伦布留下的遗产阿拉斯加被他们分走了。
在这股热潮还没有结束之前,那些并不懂航海的国家——奥地利和波兰登——也加入了殖民地淘金的大队伍。这些殖民小国大都不值得一提,但瑞典除外。丹麦是瑞典人的邻居,丹麦人一直都想把瑞典人封闭在波罗的海。赫尔辛基城堡很有名,与其说它扼守着海峡,让人十分厌烦,还不如说因为哈姆雷特的魂魄经常在这里游走。
17世纪上半叶,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这种力量不是会在一个国家出现,还有可能是一个人,它只是突然的出现,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在瑞典人之间出现了。这种神奇的力量之后变成了北欧的主要力量。就在这个时候,奥克森斯杰纳、托尔斯古森以及巴内尔的军队恰好刚战胜了一股反宗教改革运动势力,拯救了欧洲。瓦萨王朝的那些很有天赋的军事家们刚刚与他们的邻居斯拉夫人圈定了势力范围。波罗的海这个时候是瑞典的内海,俄罗斯人和波兰人看到那些有三重皇冠的旗帜的时候就会逃跑。当那些刚从布雷古费尔和吕真战场回来的士兵在特拉华河口出现时,荷兰人和英国人感到非常不安。
瑞典虽然打败了俄国沙皇和德国皇帝,取得了胜利,得到了一大片领土,但它自己也损失惨重,人口减少了很多。这个北欧大帝国在当时的人口只是现在的一半,那些农民能在芬兰(在波罗的海对面)重新建立自己的家园,所以也就不会想去克里斯蒂纳堡(现威尔明顿)。如果要去那里的话,就要在海上漂流两三个月,并且这是很危险的旅程,不仅如此,他们还要躲避野兽和那些让人害怕的土著人。因此,瑞典的农民和芬兰的农民一样,都坚持在自己的故乡。不管外面的世界多么的精彩,他们都不会舍弃诺尔兰和达莱卡利亚庄园里面的安宁和幸福的生活。
过了一段时间,瑞典的人口开始多了起来,人们就想往西边去了,大概有100万人口想要离开这里去美洲。只不过,已经晚了,美洲没有可供他们再建立殖民地的空间了。1655年,瑞典人在宾夕法尼亚和特拉华的居住点,被荷兰人兼并了。9年后,英国人拿走了苏伊尔基尔河和康涅狄格河之间的所有土地。新瑞典也就随之消失了。
仅仅凭着自己美好的想象和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以及精致的特许令,是不可能让一片殖民地繁荣起来的。钱在大多时候都很管用,但它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要想让殖民地发展起来的关键是:在一个阶层的人中,有足够的理由让他们自愿地离开自己的故土,而且这些人要有着坚定的信念。瑞典、荷兰和法国都没有这样的条件,但英国有这些条件。
我们再回到刚开始的时候所说的话题。这本书是我在康涅狄格州写成的,我没有用我的母语写,用的是在11世纪下半叶的时候,撒克逊臣民被征服者威廉逼着使用的方言——英语。这就好像是费城的人在圣保罗城和明尼苏达州买面包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