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话其实可以套公式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讲话不尴尬的公式:礼貌拒绝

礼貌说话+巧妙拒绝=不尴尬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尴尬场面,如果处理稍有不慎,就会导致不良后果。当面对尴尬的问题时,你有两种选择:第一,转移对方注意力;第二,不给对方说话之机。显然,第二种方法比第一种方法更具杀伤力。智者总是能把尴尬的问题平常化,或者把平常的问题有趣化。在社交场合,如果遇到别人有意无意地抢白你,奚落、挖苦、讥讽你,你该怎么办?本章将告诉你面对尴尬场面如何随机应变,如何化被动为主动,从而使尴尬烟消云散。

用心倾听,优雅地说“NO”

生活中难免会遇到别人有求于你,而你碍于情面又不好拒绝的情形。如何委婉地拒绝,巧妙地说“不”呢?

比如,当你的同事向你提出要求时,他们心中通常也会有某些困扰或担忧,担心你会不会马上拒绝,担心你会不会给他脸色看。因此,在你决定拒绝之前,首先要注意倾听他的诉说。比较好的办法是,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自己才知道如何帮他。接着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难处,若是你处于同样的境地,也一定会如此。

倾听能让对方有被尊重的感觉,在你婉转地表明自己拒绝的立场时,也较能避免他受伤害的感觉,或避免让人觉得你在应付。如果你的拒绝是因为工作负荷过重,倾听可以让你清楚地界定对方的要求是不是你份内的工作,而且是否包含在自己目前重点工作范围内。或许你仔细听了他的意见后,会发现协助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与经验。这时候,在做好目前工作的原则下,牺牲一点自己的休闲时间来协助对方,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是有帮助的。

倾听的另一个好处是,你虽然拒绝他,却可以针对他的情况,建议他如何取得适当的解决方法。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适当的支援,事半功倍。

拒绝时除了可以提出替代建议,隔一段时间还要主动关心对方情况。有时候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方会不定时提出同样的要求。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怀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可以减少拒绝的尴尬与影响。拒绝除了需要技巧,更需要耐性与发自内心的关怀。若只是敷衍了事,对方其实能看得出来。这样会让人觉得你不是个诚恳的人,对人际关系的伤害会更大。

此外,在委婉拒绝时一定要注意言语的表达尽量优雅。在沟通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嗓音和语气,说话时的用词遣句同样也会影响你的语言表达。说话时若能运用恰当的词汇,并将声音的魅力显现出来,自然会让人忽略嗓音不太好的缺陷,而想继续聆听。

一般来讲,优雅用词遣句的要点包括:

第一,说完整的词句。

不要吞吞吐吐或欲言又止,否则会让人觉得不爽快,严重些还会让你沟通的对象对你的人格产生怀疑。

第二,不说粗话。

说粗话的情况并非仅存于流氓、无赖,有许多学识深、地位高的“高级人士”也认为,当自己遇到稍微不顺心的事时,说一句“他×的”“狗屎”并无伤大雅。其实不然,在公众场合说粗话是对个人形象的很大伤害,更是一种听觉上的污染,给听者带来不快。

第三,避免冗长无味或意思重复的言语。

比如:“你明白我的意思吗?”“你说好不好?”“你知道吗?”也不要采用流行语、口头禅作为开场白,如:“哇塞!”有些父母从孩子身上学到青少年所惯用的流行语,以为说了这些话就代表跟得上潮流,实则不然,毕竟年长者说着一口年轻人的流行语,既幼稚又有失身份。

第四,不要用“嗯”“喔”等鼻子发出的声音来表达个人意见的同意与否(别忘了鼻子是用来呼吸的,不是用来答话的)。这些音调虽非粗话,却是懒惰的表现,会令谈话者有不受重视的感觉。

然而,使用优雅的词汇进行交流并不是鼓励使用那些极为拗口的书面语,甚或文言文,这样容易给人卖弄的感觉,也会给沟通造成障碍。还要注意不要在谈话中夹杂半生不熟的外语。

总之,只要你能优雅地发自内心地说“不”,对方一定会体谅你的苦衷。

故意装糊涂,示意你的态度

在交际活动中,交际的双方或局外人由于彼此不甚了解,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对方迷惑不解的举动,导致尴尬、紧张场面的出现。为了缓解此种局面,我们可以采用故意曲解的策略,假装不明白尴尬举动的真实含义,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装糊涂”,从而给出有利于局势好转的理解,进而一步步将局面朝有利的方向引导。

有这样一个故事:

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携夫人赖莎访美,在赴白宫出席里根的送别宴会的途中,他突然在闹市下车,和站在路旁的美国行人握手问好。苏联保安人员急忙将汽车扭转回头,冲下车,围上前去,并喝令站在戈尔巴乔夫身旁的美国人赶快把手从裤袋里抽出来(怕他们袋内藏有武器)。行人被搞得不知所措,有人责问这是为什么?站在戈尔巴乔夫身后的赖莎十分机智,赶快打圆场,向责问的美国人解释说:“他们的意思是要你们把手伸出来,跟我丈夫握手。”

赖莎随机应变、顺水推舟的一番话真是两全其美,既维护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人的友好感情,也缓解了由此带来的尴尬局面。顿时,周围的美国人都伸出手来同戈尔巴乔夫等人握手致意。

在本例的交际场景中,交际的局外人——苏联保安人员出现了,由于他们按照自己的原则行事,破坏了戈尔巴乔夫同美国市民的正常交际活动,使局面窘迫难堪。幸亏戈尔巴乔夫的夫人十分机智,适时地使用了故意曲解的技巧,把保安人员的举动解释为“请美国人握手”。这样,尴尬的局面不但顺利缓解,而且有力地推进了苏联领导人与美国民众的友好感情。

“文革”期间,一位农民在傍晚行船,一个干部模样的人从桥上经过,向下警觉并不客气地问道:“什么船?”农民不动声色地答道:“水泥船。”那个干部又问:“干什么的?”农民仍从容地答道:“行船的。”旁边的人听罢,禁不住哈哈大笑起来。这段对话中,问者带有责问甚至审问口气的两句问话,被答话者巧妙地岔开,使问话的人非常尴尬。

按理讲,行船的农民是了解问话的用意的,所谓“什么船”,是问装的是什么东西,绝不是问船的质地。而他却有意岔开去,使问的人不好再问。所谓“干什么的”,是问行船去做什么事的,而不是明知故问行船与否。农民又以没有提供任何话语信息的“行船的”岔开去,这就让干部的两次问话两次落空,等于白问。这其实反映了当时农民对某些干部和政策的一种不满与排斥情绪。

人们在交际中的困境与僵局之所以能使人“困”起来和“僵”起来,就因为当事人自己没能从固有习惯的思维圈子中跳出来。而如果你想表明自己的态度,就必须跳出原有的思维,把引起发生困境的事物、事件和问题调换一个角度重新向好的方面加以解释,从而使对方认同这种全新的说法。

牡丹,是我国的传统名花,有“富贵花”之美誉。有一次,著名画家喻仲林开办画展,其中的一幅牡丹被一位老者买去。过了几天,老者忽然打一电话,坚决要求退还此画。他振振有词地说:“你的牡丹图中有一朵牡丹画在纸边上,只剩下半朵了,这叫做‘富贵不全’,我总不能把‘富贵不全’挂在家里呀!”

喻仲林听后,略加思索,故作惊讶地答道:“哦,您把它叫做‘富贵不全’呀,我这里也给它一个画题,叫作‘富贵无边’。”

老者一听,连声称好,再也不提退货的事了。

上例中,老者把画在纸边上的半朵牡丹理解为“富贵不全”,以此来责备画家,未免有一点强辞夺理。然而画家顺着对方的思路,调换了一个角度,却得出了另一种“富贵无边”的解释。可谓想法独特,道理充分,寓意吉祥,最终使有些偏执的老者连连称好,立刻认同并喜欢上这种吉庆的说法。

由此可见,故意装糊涂不失为一种缓解气氛、避免尴尬的好办法。既委婉地拒绝了对方的要求,又很好地说服对方同意自己的见解。

礼貌的拒绝,委婉地表达,不失为上策。

转移话题,应付别人的责难

生活中很多情况下的尴尬与僵局都是交际一方无意之间或因不了解对方而造成的,怀有恶意与歹念的情况并不多见。在这种尴尬的情况下,第三者是最合适的打破僵局的人选。如果第三者能根据具体情况将引起尴尬的事物、事件原来的概念、意义引申向别处,则会有效地化解尴尬僵局。

20世纪80年代末,老诗人严阵、青年女作家铁凝等人访问美国。

有一次他们去参观博物馆,开馆时间未到,他们便在广场上散步。恰巧有两位美国老人在旁休息,看见中国人来,他们很高兴地迎上来交谈,说中国人是他们最为敬仰的。其中一位老人为表达这种崇敬的感情,热烈地拥抱铁凝,并亲吻了一下。铁凝十分尴尬,不知所措。

另一位老人抱怨那老人说,中国人不习惯这样。那拥抱过铁凝的老人,像犯了错误似的呆立一旁。严阵走上前去,微笑着说:“呵,尊敬的老先生,您刚才吻的不是铁凝,而是中国,对吧?”那老人马上朗声笑道:“对,对!我吻的是铁凝,也是中国!两种成分都有。”瞬间,尴尬气氛在笑声中烟消云散了。

这里,老诗人严阵机智幽默地将美国老人吻铁凝这件事转移引申为“吻了中国”,把铁凝个人这个“属概念”引申为“中国”这个“种概念”,这就使当事人双方的紧张情绪得以缓解,从尴尬的气氛中跳了出来。而且,这种引申实际上也抬高了美国老人吻铁凝本身的意义,这种吻象征着一个美国人向开放的中国的致意!可谓妙极!

人与人交往中,难免会遇到各种责难。基本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所谈有疑问或不同意见而提出问题和反对意见。一般来说,这是善意的。另一种则是恶意的,故意刁难,搞恶作剧,以达到让发言者难堪、出丑的目的。

对责难的控制办法,也要区别对待:

首先,对善意的责难应尽己所知,认真、负责地阐述自己的观点或解答对方的问题。

只要不是涉及国家、组织机密和有伤风化等内容的,都应有问必答,不可用“无可奉告”之类的外交辞令搪塞。如果确实回答不了,要老老实实地表示歉意,或者留下另行探讨的话语。

前面所举宣传部部长到分厂宣讲时事政策,一女工站起来问道:“你老讲形势好,为什么全国到处都在下岗?”部长说:“下岗是社会发展的正常现象,是社会进步的表现,恰恰说明形势好。现在一些地方,部门人浮于事,没事做,而一些地方、部门又事多等人做,这正常吗?一个工厂技术落后、设备陈旧,产品没市场,大家都发不出工资,还不如让一些人下岗转行,去干社会需要的事。这样,既满足了社会的需求,大家又都有钱可挣,不比要死不活地吊着好吗?”

其次,对恶意的责难应针锋相对,坚决、果断地予以驳斥或揭露。

手法上可以多样化:或反唇相讥,或以牙还牙,或幽默风趣。总之,不能让其企图得逞。在这种情况下,不予理睬、拒绝回答,或者发火、生气,或者令其离开或自己离开,都是不恰当的:一是会助长其气焰;二是混淆其他听众的视听;三是有损自己的形象。

加拿大在同中国建交前,国内有一股敌视中国的恶势力。外交官切斯特朗宁在参加议员竞选时,有人站出来反对他说:“他出生在中国,是喝中国奶妈的奶汁长大的,身上有中国人的血统!”切斯特朗宁立即驳斥道:“我喝过中国奶妈的奶,这是事实。但喝过中国奶妈的奶就具有中国人的血统了吗?诸位先生,你们不也喝过加拿大的牛奶吗?你们身上是不是也有加拿大牛的血统了呢?”

美国前总统布什一次在演说时,台下递上一张纸条,他打开一看,写的是“傻瓜”。他若无其事地笑道:“以往别人递纸条都是提出问题,而不落姓名;而这张只落了姓名却没有提问题。”

布什巧妙地将本想辱骂他的恶语,转移到辱骂者身上,不失为一个大国领袖的风度。可谓高手中的高手。

聪明回击,让对方无力反击

要爽快地接受别人的意见,的确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但是,如果你是正确的,而他人想要逃避责任的话,这又该如何是好?这样的情况比起自己爽快地接受他人的意见难得多了。

这个时候,不应该逼得他喘不过气,或说不出半句话,也就是所谓的“赶狗入穷巷”。他人被你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只好抓你的毛病反击。如果你不懂得给对方留些余地,对方表面上可能表现得很宽容,匆匆地随便找个台阶下,但内心的煎熬却不像表面的那样,一旦有机会他必然会反击。如果你能够遇到一位心胸宽大且真正欣赏你的人,这是你的福气,你要心存感谢。千万不要因为这样就趾高气扬地不可一世。《孙子兵法》中也说过,攻敌时要留一条退路给敌人,若是把敌人团团围住而不留一条活路,敌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之下只好决一死战,全力反击。

有句俗话说得好:得饶人处且饶人。人在有理的时候不要咄咄逼人,不要抓住别人的“小辫子”不放,而要有容人容事的胸怀。“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笑口常开,笑天下可笑之人。”这是人们贴在弥勒佛身边的一幅对联。从这幅对联中,不难看出人们对大慈悲、大胸怀的敬仰之情。常怀宽容之心,实际上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和力量。史书载,战国时赵国的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一忍再忍廉颇的寻衅羞辱,他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境界,终使廉颇幡然醒悟,从而给世人留下“将相和”的千古美谈。应该说,宽容是双向的,于人于己都有益。如果一味苛求别人,得理不饶人,这样不但于事无补,也伤了感情。

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能化复杂为简单,化艰深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遇到一些棘手的提问,或难以用通常语言表达的问话,如果用一个通俗形象的比喻来回答,就会胜过几多话语——这就是喻答。

1936年11月,中国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七君子事件”。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史良被捕后在法庭上与法官、检察官进行了多次论辩。其中,针对七君子的电报与西安事变的所谓联系,有这样一段对话:

检察官问:你们给张学良的电报引起西安事变。

史良答:比方刀店卖刀,买了刀的人也许用来杀人。检察官的意思,难道杀了人要刀店负责么?

这件事如果就事论事,可能既费口舌而又说不清。史良只用了一个通俗的比喻,即刀店与买刀者杀人的关系,严正地指出自己的观点:西安事变要由发电报的人负责,与杀了人却要刀店负责同样是无比荒谬的。这样,既指出检察官“你们给张学良的电报引起西安事变”的推论不能成立,又讽刺了检察官的愚蠢与蛮横。

由此可见,巧妙的回击既充满睿智,以简驭繁,又有深入浅出的功效。

此外,在人际交往中,遭人误解是难免的事。在遇到误解以后,有的人感到委屈、悲伤;有的人情绪消沉,认为“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也有的人会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感到别人太不理解自己了,打算采取以牙还牙的报复手段,想以此来消除遭人误解所带来的怨恨。正确的做法是,对误解要“解”不要“误”。所谓“解”,就是缓解、化解矛盾,让误解成为“雪消春水来”的转机。

生活中的误解大部分是由于别人不了解实际情况而产生的。因此,当误解产生时,你应当寻找合适的机会,把事情向当事人解释清楚,让对方了解事情的“庐山真面目”。在申辩、解释时,态度要诚恳,要尽可能平心静气,采取谅解别人的宽宏态度,切不可因内心不满而使用过激的言辞。一旦情况清楚了,对方的误解自然便会烟消云散了。

对有的误解,应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寻对策,不要轻易地指责误解你的一方。应该说,只要对方不是故意找你的茬,与你闹别扭,他对你产生误解总是有原因的。

因此,你首先要检查一下自己是否有被对方误解的言行。如果有,应“有则改之”,立即找到症结,并向对方解释清楚,保证今后多加注意;如果没有,你也不要随意责怪对方,而应采取积极适当的方法,以消除对方对你的误解。

对于那些难以申明或一时无法用行动来证明的误解,不必计较,也不必着急。

有句话说得好,“时间是澄清误解的明矾”。误解总要消除,是非总有定论,只是一个时间问题而已。

对事不对人,表明拒绝态度

说话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既然是艺术就不能忽视细节问题。说话有很多的讲究,诸如有些话不能明说,有些话不能直说,需要拒绝别人时,要采取巧妙的方式,同时还要学会倾听,话要说得委婉含蓄,等等。这些都属于说话的细节问题,只有细节问题处理好了,工作、生活才能得心应手。

在人际交往中,我们总会遇到一些为难的事,有时别人有求于我们,可是我们又实在无能为力,这时,就要拒绝对方,但拒绝也是要讲究技巧的。只有掌握了这些技巧,才会让对方知道你是对事不对人,这样做既不得罪人,又能让对方欣然接受。

许多时候,人们要面对别人提出的许多要求。有些要求可以满足,但有些要求因碍于情面或其他原因必须拒绝。没有人喜欢被拒绝。因此,你在拒绝别人时先不要急切、直接地表达自己的立场。因为直接拒绝别人,轻则影响双方往后的合作与相处,重则让人觉得你不够大方。

为了最大化地降低拒绝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你需要掌握一些说话技巧,秉持理直气“和”的原则,既不伤害对方的自尊,又能婉转地拒绝对方的要求。

无论怎样,都要让对方感知到,你说话是对事不对人。

任何人都有获得别人尊重的需要,批评、责怪一个人本身与批评、责怪一个人做出的行为与事件,有很大的区别,给人留下的印象也极不同。例如,一个学生解一道化学方面的题目,由于不小心,将分子式写错了,如果老师批评他:“你怎么这样笨,这么小的问题也会出错!”被批评者心里肯定极不舒服。如果老师只针对他写错了分子式这一行为来批评,末了提醒他以后多加小心,被批评者一般会心服口服。

1.倾听之后再说“不”

当你的同事、客户或朋友向你提出要求时,他们心中通常也会有某些困扰或担忧。

拒绝对方之前先要认真地倾听。首先,请对方把处境与需要讲得更清楚一些,这样自己才知道如何帮他。接下来,再向他表示你了解他的难处,若是你处于此境况之下,一定也会如此。

倾听能让对方先有被尊重的感觉,在你婉转表明自己拒绝他的立场时,就能够有效地避免伤害他的感情,不要让人产生你是在应付的错觉。

如果你拒绝对方的原因是因为自己的工作负荷过重,那么,倾听可以让你清楚地界定对方的要求是不是你分内的工作。

有时候听了对方的意见,你会发现协助他有助于提升自己的能力并增加经验。这时候在兼顾目前工作的前提下,牺牲一点自己的休闲时间来协助对方,对自己的职场生涯绝对有帮助。

2.多一些弹性与关心

你在拒绝对方时,除了可以提出替代性建议,隔一段时间还要主动地去关心对方。

有时候,拒绝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对方会不定时地提出同样的要求。若能化被动为主动地关心对方,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苦衷与立场,则可以减少拒绝带来的尴尬与负面影响。当双方的情况都得到改善时,就有可能满足对方的要求。

对于业务人员,例如保险业者面对顾客要求自己却无法满足时,这种主动关心对方的技巧尤为重要。

3.婉转地表达拒绝

你在拒绝对方之前,可以首先倾听对方的要求,以便针对他的情况,建议对方如何取得其他人或组织上适当的支持。若是能提出有效的建议或替代方案,对方一样会感激你,甚至在你的指引下找到更好的解决办法。

当你开始说“不”的时候,态度必须是温和而坚定的。好比同样是药丸,外面裹上糖衣的药就让人容易入口。同样,委婉地表达拒绝也比直接说“不”让人更容易接受。

若是对方因为你的拒绝而表现出愤怒或做出威胁时,你也不需要立刻响应,而要多用同情心来缓和他的不满与挫折感。

在拒绝别人的过程中,除了掌握一定的技巧外,更需要发自内心的热情与关怀。若只是敷衍了事,就会让人觉得你不是个诚恳的人,对人际关系伤害更大。

巧妙斡旋,不行就找机会溜

在现实的交际生活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一些实在不喜欢的人,或者一个让人很尴尬的话题,如何应对这种状况,与麻烦的对手打交道也需要一定的技巧。

化解尴尬处境最常用的办法是“找借口溜”。相信很多人都尝试过这种办法,可问题在于如何让这个借口显得自然,而不要出现欲盖弥彰的状况,使局面变得更加尴尬了。这就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当时的场合和可利用的一些资源随机应变,见机行事。

对于难缠而麻烦的对手,不妨采用下面这个办法:故意忘记他的姓名,暗示你对他的漠视。不同的称呼,表示了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代表着对对方人格的尊重程度。如双方见过面,对方却对自己的名字没有印象,表明对方根本没有把自己放在眼里。对于专门从事与人打交道的工作的人,记住对方的名字并在下一次相见时叫出,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武器,客人会因此产生一种莫明其妙的愉快感觉,感到受到对方的重视。若是不想承认对方的能力和人格,或者不希望与对方打交道,就可以故意假装不知道对方的名字,暗示与之处在不平等的位置上,你占有优越的地位。这是一种实用的心理技巧,对于惹人厌烦或有意轻视疏远的对象,就故意问:“啊,我忘记了,你的名字叫什么?”这种问法,一定会给对方以相当大的打击,因为这样问就表示,你的存在对我毫无帮助,所以我根本没有记住你的名字。这种不友好的问话一出口,对方就容易显得有些不自在,他们会认为,说这话的人很不礼貌或者很傲慢,也就往往会终止交谈。

有些问题,正面回答很难讲清楚,那就不妨巧妙地避开话锋,说说另一些相关内容,通过旁敲侧击,引导听话人深思,在思考中自求答案。

有位青年问刘吉:“有人说留长发、蓄胡子是精神污染,你也这样看吗?”刘答道:“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头发长,胡子也长,可他们是共产党的老祖宗(大笑,鼓掌)。毛主席和周总理头发不长,胡子也没留,他们同样是我们尊敬和热爱的导师。”

刘吉讲了两种情况,让提问者思考。巧妙的闪避,圆满解决了几句话很难解答清楚的问题。闪避成功的关键,是找准闪避的方向。一般是寻找可以类比的事例进行闪避。

巧妙斡旋还可以采用以虚击实的方法。这种方法就是用虚幻、虚假或子虚乌有的事件去迎击对方本来比较“实”的问话,这是拒绝辞令中常用的方法。

它可分两步完成:第一,先避开实质性的问题,不做直接回答,免得纠缠不清。第二,选择一个纯粹夸张了的事实去回答对方,这就是“虚”,即虚答。因为这种答案显然是虚假的,这就使问话者明显感到不可信。由此而及彼,于是在问话者脑中很快便形成一种逻辑推理,顺理成章地推出另一个事实也是假的结论。从而,无需多费口舌,原来那种“实”的结论也就被彻底否定了。这种战术,不仅能有效地避其锋芒,而且能有效地击“实”,即先退后进,以退为进,反戈一击,成功地实现完全否定对方论点的目的。

一位记者问某总统:“你很富有。据说你的财产达到30亿美元!”表面上看来这一提问好像是对他家庭情况的一般性提问,实则用意很深,完全是针对总统是否廉洁而来的。这是一个极为敏感的政治问题,也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若是矢口否认,别人不会相信;若是照实说来,显然不妥。那么,应该怎样回答好呢?

总统听后发出一阵长时间的哈哈大笑,反问道:“一位外国议员说我有60亿美元!你听到了吧?”

这里,总统没有就他是否拥有30亿美元一事直接做出正面回答,而是列举了一个更大的显然是夸张了的数字,以嘲讽的口吻反问记者,这实际上就是间接否定了记者的提问。不愧为明智的拒绝方式。

实战指南:说“不”十法

说“不”有以下十种方法,值得参考和借鉴。

一、做好说“不”的准备

我们可分析一下,那些在别人不论提出多不合理的要求时都很难说“不”的人,通常是由于以下一种或几种原因。

首先对自己的判断力缺乏自信,不知道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别人不期望自己做的。

其次渴望讨别人喜欢,担心拒绝别人的请求会让人把自己看扁了。对自己能力能够成功地负起多少责任也认识不清。

最后是自卑作怪,因而把别人看成是能控制自己的“权威人士”。

然而,不论出于何种理由,这些不敢说“不”的人通常承认自己受感情所支配。不管过去的经历如何,他们从未在别人提出要求时有一个准备好的答复。

二、用拖延来说“不”

一位女友想和你约会。她在电话里问你:

“今天晚上八点钟去跳舞,好吗?”

你可以回答:“明天再约吧,到时候我给你去电话。”

你的同事约你星期天去钓鱼,你不想去,可以这样回答:

“其实我是个钓鱼迷,可自从成了家,星期天就被妻子没收啦!”

三、用沉默说“不”

当别人问:“你喜欢阿兰·德龙吗?”你心里并不喜欢,这时,你可以不表态,或者一笑置之,别人即会明白。

一位不大熟识的朋友邀请你参加晚会,送来请帖,你可以不予回复。它本身说明,你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四、用回避说“不”

你和朋友去看了一部拙劣的武打片,出影院后,朋友问:“你觉得这部片子怎么样?”你可以回答:“我更喜欢抒情点的片子。”你正发烧,但不想告诉朋友,以免引起他的担心。朋友关心地问:“你试体温了吗?”你说:“不要紧,今天天气不太好。”

五、用模糊说“不”

外交官们在遇到他们不想回答或不愿回答的问题时,总是用一句话来搪塞:“无可奉告。”生活中,当我们暂时无法说“是与不是”时,也可用这句话。还有一些话可以用做搪塞,如“天知道”“事实会告诉你的”“这个嘛……难说”等。

六、用反诘说“不”

你和别人一起谈论国家大事。当对方问:“你是否认为物价增长过快?”你可以回答:“那么你认为增长太慢了吗?”你的恋人问:“你讨厌我吗?”你可以回答:“你认为我讨厌你吗?”

七、用推托说“不”

一个宾馆服务员,在一位客人请求替他换个房间时,他可以说:“对不起,这得值班经理决定,他现在不在。”

你和妻子一块上街,妻子看到一件漂亮的连衣裙,很想买,你可以拍拍衣服袋:“糟糕,我忘了带钱包。”

有人想找你谈话,你看看表:“对不起,我还要参加一个会,改天行吗?”

八、用客气说“不”

当别人送礼品给你,而你又不能接受时,你可以客气地回绝:一是说客气话;二是表示受宠若惊,不敢领受;三是强调对方留着它会有更多的用途等。

九、友好地说“不”

一位作家想同某教授交朋友。作家热情地说:“今晚我请你共进晚餐,你愿意吗?”不巧教授正忙于准备学术报告会的讲稿,实在抽不出时间。于是,他亲热地笑了笑,带着歉意说:“对你的邀请,我感到非常荣幸,可是我正忙于准备讲稿,实在无法脱身,十分抱歉!”他的拒绝是有礼貌而且愉快的,但又是那么干脆。

十、对事说“不”

某造纸厂的推销员上某单位推销纸张。推销员找到熟悉的这个单位的总务处长,恳求他订货。总务处长彬彬有礼地说:“实在对不起,我们单位已同某国营造纸厂签了长期购买合同,单位规定不再向其他任何单位购买纸张了,我也应按照规定办。”因为总务处长讲的是任何单位,就不仅仅针对这个造纸厂了。

当我们羞于说“不”的时候,请恰当地运用上述方法。但是,在处理重大事务时,来不得半点含糊,应当明确说“不”。而在朋友的真心求助下,则不能用说“不”的方法来应付,应竭尽所能去帮助他们,只有在违反原则或自己力不能及时,才好说“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