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启示
“第一书记”怎样体现“第一价值”
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是党中央为了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现实是,有些选派的“第一书记”因来自不同层级、出自不同环境,对农村工作有着不同的认识、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思路。有些只臆想“第一”的权利,没有理清“第一”的职责和义务,导致“第一书记”不能尽快进入角色,甚至不称职、不胜任的现象时有发生。
当前,全国上下正深入开展农村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可以说时间紧任务重,倘若“第一书记”们没有真正认清第一书记工作的重要意义和作用,没有把“第一”精神切实贯彻在到驻村履职工作中去,甚至将“第一书记”作为捞取基层经历的政治资本,那势必会给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带来不利影响。因此,在笔者看来,“第一书记”唯有在“四个一”上下足功夫,切实将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主动解决好群众所需、所急、所盼的困难和问题,才能不辱使命、履职尽责,真正有所作为,体现“第一价值”。
俯下身子接地气,学习掌握“一手资料”。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共产党人的基本工作方法。作为“第一书记”到了农村,首要的是放下机关干部的“官”架子;放下文化层次高“自负清高”的架子;放下对农村农民“一知半解”的架子。在实践中多些俯下身子,真心实意的和农民交朋友,以心换心的搞调研,换位思考的解难题,恭恭敬敬的当学生,做到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这样才能让农民群众把你当亲人为知己;才能让他们掏出心窝说真话讲实情;才能摸准农业发展的障碍,找到农民增收的途径;才能在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中长知识增才干,掌握农村发展稳定的发言权,成为农民心中有知识有能力的村官。
挺直腰膀有锐气,勇于担当“一肩责任”。作风代表形象,党政机关干部的言行不仅代表自身素质,更重要的是体现党和政府的形象。作为到农村任职的“第一书记”,农民群众不仅看你怎么说,更重要的是看你怎么干;不仅看你的身体是否在农村,更要看你的心是否在农村,因此我们下到农村关键的是解决下得去,蹲得住、长坚持的扎根问题。要用实际行动去克服“到农村镀金”的临时观念;克服“走马观花”的调研观念;克服“蜻蜓点水”的走读观念;克服“心挂两头”的浮躁观念。切实树立起“身下”更要“心下”的意识,不当客人当主人,不当外人当家人,把农民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事情去办,既要立足当前解难题,更要想到长远群众得实惠。这样去做,农民群众才会真心实意的拥护党和政府的决策,自觉自愿的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同心同德的建设自己的农村新家园。
心系群众注生气,务实解决“一线问题”。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服务群众是共产党人的责任所系。有时一件不起眼的小事,就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折射出太阳的光辉,调动起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积极性。“第一书记”必须强化党的宗旨意识、心系群众的责任意识。像焦裕禄、杨善洲等先模人物那样,事事处处想着群众,大事小事关爱着群众,把群众当成自己的衣食父母,忠实地履行职责,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在服务群众中“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大处着眼,小事做起。既要抓好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更要抓好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需要解决的生活小事。既要抓好群众当前共同急需解决的事情,更要抓好关乎群众长期受益的大事难事。这样做群众才会把“第一书记”看成有人情味,有责任心,最可信赖的人,才能把党和政府的关爱刻在群众的心里。
脚踏实地增底气,敢于实现“一流业绩”。在为群众服务的工作中,如果我们脱离客观实际,一味的追求面子工程,形象工程,违背了群众意愿,做急功近利的表面文章。那么我们就背离了初衷,背离了党和政府下派“第一书记”的工作目的。在这个问题上作为“第一书记”,首先要脚踏实地,尊重群众,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把农民群众作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体,了解他们的意愿,倾听他们的呼声,掌握他们的期盼,让民意在决策中唱主角。其次,不耍个人权威,不搞个人说了算,不指手画脚定调子,充分发挥村“两委”的民主议事作用,让决策在民主中更加科学。把符合民生民情民心,符合农村当前和长远发展,符合党和政府政策的事情办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最后让民意贯穿到决策落实的全过程,经常倾听群众对决策执行的意见,随时改进工作措施,把群众满意的工作决策落到实处。这样,农民群众才会从心底感受到“第一书记”不是“天桥的把式”,而是老百姓致富的贴心人,农村经济发展的领路人。(李华明)
(来源:求是网2016年1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