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转型与党的意识形态认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导言(1)

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是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问题。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由此所引起的人们价值观念和思想认识的深刻变化,使得解决这一问题更加具有紧迫性。把握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规律,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具有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在对这一课题展开研究之前,需要首先明确研究意义、把握研究动态,确立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选题由来、结构安排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由来

英国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经说过:“把精神说清楚是巨大的诱惑。”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当代社会,世情、国情、党情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引起了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面对多样性、多变性、复杂化的精神世界,如何“把精神说清楚”,使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为人们认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主动权,成为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研究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尤其具有重要的学理价值和现实价值。选择此题,基于两点缘由:

一是意识形态建设面临严峻的挑战。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8月19日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并进一步指出,只有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在多样化、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要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实现中国梦,意识形态工作意义重大且关系重大。而在意识形态的研究工作中,认同是使意识形态得以大众化、为人们认可并接受的终端环节。只有认同实现,意识形态的建构工作、传播工作才会最终落在实处。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平与发展时代到来,中国社会面临着转型发展。在新旧体制转轨的转型时期,不同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的碰撞与摩擦,深刻影响着作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建设与发展,也促使意识形态研究工作处于不断地发展和创新之中。由是,把握意识形态发展的新动态、新特点,研究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探索推进对策,成为本书的研究主题。

二是主体认同研究亟需深入的探索。古希腊的普罗泰戈拉曾经说过,“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如何存在的尺度,也是非存在者的尺度。”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早就指出,我们要建立的是这样一个联合体:“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人的自由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随着历史和时代的进步,人的主体地位逐渐凸显,主体意识和主体思维逐渐增强,人的主观能动性不容忽视。在我国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国家建构中,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以人民群众为主体推进各项工作的开展,成为社会前进和发展必然、必需的选择。当前,在意识形态工作中,以党和政府为输出方,作用于人民群众的“灌输”研究居多;而以人民群众作为主体对意识形态的需求、选择、接受、认可等“认同”的研究较少,已有的关于“认同”的研究也偏于零散化、碎片化。如何以人民群众为出发点推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真正使意识形态工作收到实效,成为亟待解决的难点之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的确立,我国当代的社会转型随着改革开放而逐步开启,并带来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转型。过去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事情,今天却受到质疑与挑战,需要进行科学的阐释与论证、探索适合的对接点。当前,思想迷失、文化真空、道德滑坡、价值观扭曲等社会现象与问题的浮现,从实践层面佐证了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亟待解决。对于社会转型时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梳理、分析与推进,任重而道远。

(二)结构安排

本书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运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分析转型时期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构成要素及其运行逻辑,将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系统的主体、客体、介体、环体四大要素置于社会转型的视野中进行审视和考察,探索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时代特征及重要性,分析现阶段中国执政党意识形态问题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对策。本书共分为五章:

导言部分阐释了本书的研究缘由、理论与实践价值、研究综述、关键概念界定、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为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理论逻辑。本部分立足于理论框架的搭建,主要厘清社会转型期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理论。对认同、意识形态认同、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社会转型时期执政党的意识形态认同进行层层递进的理论剖析。通过对以上概念和范畴的深入分析,梳理出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建构逻辑,为全文的展开奠定基础。

第二章为社会转型时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时代价值。本部分主要从两个层次展开:第一个层次论述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重要性,主要分析意识形态认同的辩护和批判、导向和整合、教化和规范等作用力的发挥;第二个层次着重分析处于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紧迫性。主要从社会转型期亟需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现实状况和负面表现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三章为中外社会转型过程中意识形态认同的经验借鉴。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部分从中外社会转型的漫长进程中选取了较有代表性的几个案例加以分析,为处于转型期的当代中国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提供参考和借鉴:首先,总结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提供直接的源头参考;其次,吸收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当代资本主义意识形态认同作为正面案例的有益经验;最后,汲取苏共意识形态认同作为负面案例的失败教训。

第四章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弱化的主要原因。本部分主要从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四大构成要素入手,全面、系统地剖析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弱化的原因:一是主体条件,社会公众思想意识转型对认同的影响;二是客体条件,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及执政队伍存在问题;三是介体条件,党的意识形态传播途径与方法的滞后;四是环体条件,社会转型对意识形态认同的强力冲击。

第五章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的推进策略。本部分在剖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如何系统推进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认同:一是主体优化,把握新形势下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二是客体优化,党的意识形态内容的创新及执政队伍的优化;三是介体优化,党的意识形态宣教渠道与方法的创新;四是环境优化,以社会转型的优化发展推进认同。

结语对本书进行了简要总结和概括,同时对尚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进行了展望。

(三)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一是有助于拓宽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的视野。意识形态学说自产生以来,经由社会政治实践的推动、理论批判活动的推进,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代演绎出不同的理论特色与实践生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探索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深入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前无古人,社会转型期党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也无现成的经验可循,党的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研究,契合了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历史主体性原则,是较能代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发展方向的研究维度。本书的研究将拓宽执政党、特别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的研究视野。

二是有助于丰富意识形态建设问题研究的角度。执政党意识形态建设涵盖了构建—传播—认同三大阶段,意识形态认同理论是意识形态理论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当前,党的意识形态的研究与实践多重视与强调意识形态的建构与传播,在实际效果中呈现出党的意识形态未能实现公众认同而被边缘化的境地。究其原因是忽略了人民群众的主观意愿与能动性,过多强调自上而下的灌输式路径是造成目标与效果产生偏颇的主要原因。将意识形态的研究重点放在意识形态认同上,有助于实现党的意识形态建构、传播与认同的有机衔接,真正实现意识形态的效力。

三是有助于深化对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研究。“一个没有共同信仰的社会,就根本无法存在,因为没有共同的思想,就不会有共同的行动。”【4】思想认同处于认同的核心层,其中意识形态认同起着强基固本、导引方向的根本性作用。当前对于意识形态认同的特征、规律、模式等的科学化研究较少,本书从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出发,探讨公众认知、认同的逻辑与规律、过程与特征,进而形成关于意识形态认同的较为完整的理论框架和发展范式,以进一步细化、深化对于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研究。

2.实践意义

一是有助于提升转型期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工作水平。中国是一个超大规模的国家,社会的现代化转型也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和不可测因素。随着人的主体性需求上升,对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淡化与分化必然导致社会成员对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思想观念以及价值判断的无所适从,从而对党的合法性、权威性认同弱化与流失。“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是中国革命胜利的一种精神动力”【5】,转型时期建构党的意识形态认同更为紧迫和重要。因此,党亟需通过厘清转型期执政党意识形态认同的基本规律,采取主动而富有创新性的意识形态工作来吸引公众,引导、动员社会成员,提升意识形态的工作效果。时代在变迁、世界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在深入,现代化转型需要党的意识形态工作以公众为主体,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思索如何通过优化理念、改进方法、升华策略等措施促进认同,通过思想引领、价值引领增强人的认同感与幸福感,践行尊重人、理解人、为了人的人本理念与群众路线,在公众需求、情感、喜好等思想观点的表达与整合的基础上达成意识形态工作目标。本书有助于在坚持人民主体性的前提下,以意识形态认同反向促进意识形态建构与传播。

二是有助于提升执政党意识形态的安全度和吸引力。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核心要素,意识形态的吸引力是国家凝聚力的核心动力。维护社会、政权的安全是任何时代统治阶级的共同目标。意识形态维护和优化社会秩序的功能始终受到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在一定的社会时空中,总是共存着多种意识形态,社会转型期的急剧变迁尤其容易引起人们对社会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动摇、消解。近年来,“中国威胁论”“中国国家资本主义”“中国崩溃论”等西方论调冲击着中国形象,对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构成威胁。我国必须在夯实国家硬实力的同时不断提升软实力,以更具国际共融性的话语体系、策略方法推进意识形态认同,使国际社会及国内公众进一步明晰中国执政力量的内在品性,进而或承认、或理解、或认可、或尊重中国执政党意识形态。从思想层面认同党的意识形态,既有助于维护执政党的执政合法性、维护国家安全,也有助于增强中国共产党及国家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三是有助于转型期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推进与实现。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步入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图景引人关注,其阻力与未知因素也同样需要攻坚破难。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需要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人的转型与发展是我国现代化转型中的最核心因素和最高主旨。“意识形态向个体发出召唤,个体在这种召唤中将自身当作合乎意识形态规范要求的主体来培养,在联想与认同中逐步完成自我的建构。主体建构的过程,是一个在给定意识形态氛围中不断进行想象和认同的过程”。【6】通过建构高度的意识形态认同,有助于凝聚改革共识、明确改革方向,使社会成员以公正、民主、安定、有序等正向价值理念推进改革,以昂扬的斗志、饱满的热情投身改革,增强转型期化解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风险的能力,推动人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凝心聚力谋发展。本书有助于全面深化改革目标的实现,并进一步带动发展的精神质量,提升发展的精神境界。

二、研究综述

(一)意识形态研究综述

意识形态在学术领域是复杂的理论问题,在政治生活领域又是敏感的政治问题。对于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认同的研究,大体从两个层面展开论述:第一个层面是国内外学者对于意识形态的理论构建以及意识形态的现实建设问题;第二个层面是国内外学者关于意识形态认同问题的理论探索、现状评估以及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