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嗅觉的成才
许多行业都会有天才神童出现,弹钢琴的、唱歌的、作曲的、学数学的、表演的、写作的、作诗的等等,但身为五官之一的鼻子,以它为职业的这一行里却很少有神童出现。
有一些儿童天赋异禀,鼻子特别灵,能嗅辩出许多香气,闻过的香气能清楚地回忆起它的来历,但要调香做出产品来,就不行了。
所谓调香是用不同的香料制成令人满意的风味料或香精的过程。
这说明在香品制作中一个人的表现,不完全取决于他的天赋,还要求他的勤奋和有合适的机会。勤奋就是刻苦地训练,有了机会就可以一鸣惊人。
调香界强调天赋—当然有人甚至相信,调香的天赋与人的基因有关。但更强调的是培养成才。
在国外,有的调香师在两岁时就开始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了—那是在一些调香世家。在法国,想学调香的孩子的人数与学画画的人一样多,都有一个驾驭香气的梦想。
其实国外一般的幼儿园里,也常常进行嗅觉教育。西方人认为,孩子能够分别说出薰衣草和玫瑰香味的重要性,不亚于能够分辨红蓝等色泽,或不亚于动手系鞋带。他们一直认为,对香气的理解和应用是一门艺术,甚至是一个主要的艺术,同音乐和绘画一样。香气所激荡出的回响还能勾起了人类内心与之相关的所有美感经验,包括视觉、触觉和听觉。
嗅觉甚至与文明教育相关。
因此嗅觉的培养不单单是调香知识的记忆,还要生活化、美学化和创意化。而中国学校仅关心的是知识记忆的这一块,原因是这一块容易评估和考试,最容易体现出所谓的公平。
特别是香气的创新,尤其应该保持着孩提时代的眼光和好奇,想象力与童年的经历有关。当然,调香与其他艺术品种一样,随着年龄的增大,对它的理解将逐渐深化,但也会被成人化和模式化了。
与绘画一样,调香有两种形式:一是模仿;二是创新。
和其他艺术形式不同的是,在调香中模仿和创新很难划出界线。模仿是做出与天然花香一样的香气,但由于香原料往往很不全,因此这种模仿也是一种创作。往往人工调配的花香,比天然花更芬芳,同绘画一样,画出的人物完全有可能比摄影更传神。用人工而超越自然,使调香成为了一门艺术。
但要用香气来表达出特定的主题和思想,难度就大太多了。这要求你的文学、哲学、宗教、美学、社会、地理、自然、化学等知识的支持。香精行业中的人总希望香精要做得微妙一些、神秘一些,讲究一些起转承合、铺垫、高潮和余味,其实功力往往就体现在这里,这不是单靠鼻子就能解决的。因此在调香界,一般要到了一定的年龄,才有成果发表。
传奇调香师大卫杜夫
可是调香界也不乏半路出道者。
著名调香师季诺·大卫杜夫(Zino Davidoff)最早是一烟草商,做雪茄的,拥有若干品牌的雪茄。到他近70岁时,才开始进入香水的调香研究,到80岁推出它的处女作男用香水“Cool Water”(冷水)(以后还会说到它),一炮打红。遗憾的是,几年后,他就逝世了。
可见调香也并不是十分的神祕,并不都要是天才,只要有心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