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病毒感染性疾病
病例1 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
【病历汇报】
病情 患者女性,47岁,因尿浑黄15天、皮肤、巩膜黄染10天于2011年5月4日步行住院。患者2011年4月20日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尿黄、稍感乏力、进食后感恶心,无发热、寒战、皮肤瘙痒、腹痛及陶土样大便,当时未予以重视,未行诊治。2011年4月26日开始,患者开始出现皮肤、巩膜黄染,症状基本同前。遂入当地医院就诊,查肝功能:总胆红素(TBIL)153.3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125.7μmol/L,谷丙转氨酶(ALT)430U/L,谷草转氨酶(AST)441U/L,肝炎标志物检测抗HAV-IgM(+),诊断为“病毒性肝炎(甲型)”,予以相关治疗后(具体药物不详),病情未见明显好转,现为求进一步治疗,遂入院就诊。起病以来,无酱油样小便,无陶土样大便,精神、睡眠可,食欲欠佳,体重无明显减轻。既往史:原籍出生,无外地久居史,无血吸虫病疫水接触史,无地方病或传染病流行区居住史,无毒物、粉尘及放射性物质接触史,生活较规律,无吸烟史,无饮酒史。无冶游史,无性病史。患者半月前曾进食生毛蚶。月经史:既往月经规律,已停经半年。婚育史:适龄结婚,育有一子,家人均体健。
护理体查 体温(T)36.7℃,脉搏(P)68次/分,呼吸(R)16次/分,血压(BP)128/66mmHg(1mmHg=0.133kPa)。皮肤黏膜轻度黄染,未见肝掌及蜘蛛痣,无出血点,无瘀斑,无皮疹。巩膜轻度黄染。腹部平坦,无肠型,无蠕动波,腹壁静脉无曲张,腹壁柔软,无压痛、反跳痛。腹部未扪及包块。胆囊未触及,墨菲(Murphy)征阴性,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无气过水声。
辅助检查
(1)主要实验室阳性检查结果 见表1-1。
表1-1 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主要实验室检查阳性结果
(2)B超示肝脏弥漫性肿大。
入院诊断 病毒性肝炎(急性甲型)。
目前主要的治疗措施 卧床休息;护肝(谷胱甘肽);保护胃黏膜(泮托拉唑);营养支持治疗。
护士长提问
甲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有哪些?
答:甲型肝炎病毒(HAV)属小核糖核酸病毒科嗜肝病毒属,无包膜,呈球形二十面体,含单股正链RNA。负染后镜下可见病毒有实心和空心颗粒两种形态,实心者为完整病毒,具有传染性;空心者则无传染性,但具有抗原性。甲型肝炎病毒在体外抵抗力较强,耐酸、碱、乙醚和热,60℃ 6h才能完全灭活,100℃ 5min可全部灭活。贝类(如牡蛎)中的甲型肝炎病毒在水中能存活数天至数月,置于4℃冰箱中,24~48h仍保持稳定;在余氯含量1.5mg/L的水中1h仍存活,5%~8%甲醛和70%乙醇能迅速将其灭活。
甲型肝炎的流行病学特点有哪些?
答:(1)传染源
①粪便:包括急性临床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急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甲型肝炎病毒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至起病后30天仍有少部分患者从粪便中排出甲型肝炎病毒。
②血液:血液中甲型肝炎病毒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有报道其可通过输血传播,但黄疸发生后患者血液通常无传染性。
(2)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是其主要传播途径,通过日常生活接触、水和食物三种方式传播。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的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食用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暴发流行的主要原因。
(3)易感性与免疫力 人群对甲型肝炎病毒普遍易感,儿童的亚临床型感染病例比例要比成年人高。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 甲型肝炎呈世界范围内分布,非洲、南美洲、中东、东南亚及我国发病率高,北美和北欧等发达国家发病率低。我国甲型肝炎流行区呈北高南低、西高东低、农村高城市低的特点。时间分布上呈周期性、季节性,秋末冬初发病率高。人群分布方面,高流行区以低龄人群为主,其中婴幼儿较多,5~14岁发病率高,14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降低。低流行区发病年龄后移,成人发病比例高。
甲型肝炎的临床症状有哪些?有哪些分型?
答:甲型肝炎初期,患者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临床分为显性感染和无临床症状的隐性感染两种类型。成人多表现为显性感染,儿童或老年人隐性感染多见。
(1)急性黄疸型
①潜伏期:甲型肝炎潜伏期为14~49天,平均30天。患者在此期常无自觉症状,但潜伏期后期,大约感染25天后,粪便中有大量甲型肝炎病毒排出。潜伏期患者传染性最强。
②黄疸前期:起病急,急性患者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平均热程3天,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缺乏,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天。
③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击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粪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本期持续2~6周。
④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正常。本期持续2周至4个月,平均1个月。
(2)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体征多有肝肿大、轻压痛和叩击痛,脾肿大少见。转氨酶升高。一般在3个月内恢复。
(3)瘀胆型 主要是急性甲型肝炎引起的肝细胞裂解导致胆汁分泌下降,血液中胆红素水平上升和胆酸浓度增加,引起黄疸和全身皮肤瘙痒。起病类似于急性黄疸型肝炎,但消化道症状较轻。该病病程较长,黄疸持续2~4个月。
本型为黄疸型肝炎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个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粪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肝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4)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5)重型肝炎 该型较少见。成人感染甲型肝炎病毒者年龄越大,重型肝炎发病比例越高。
(6)暴发型甲型肝炎 本型占全部病例的0.1%~0.8%,病死率甚高,达50%。本型起病甚急,有发热、食欲缺乏、恶心、频繁呕吐、极度乏力等明显的消化道及全身中毒症状;黄疸逐渐加深,肝脏进行性缩小,有出血倾向,中毒性鼓肠,肝臭,腹腔积液,急性肾功能衰竭,以及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表现,直至出现深度昏迷、抽搐。患者多因脑水肿、脑疝、消化道出血、肝肾功能衰竭等死亡,病程不超过3周。
患者入院后应采取怎样的消毒隔离措施?
答:应在标准预防基础上进行接触隔离(图1-1)。
图1-1 接触隔离
主要隔离措施如下。
①安置患者于单间病房或同种疾病患者同室。
②严格落实手卫生制度。
③患者专碗、专筷,其他生活用品专用,避免到公共场所进餐。
④患者排泄物、呕吐物及吃剩的食物等,可用1200mg/L有效氯消毒液加盖浸泡30min后倾倒,或倒入由次氯酸钠机搅拌消毒的独立化粪池。
⑤落实标准预防。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的一级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根据预期可能的暴露选用手套、隔离衣、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以及安全注射。也包括穿戴合适的防护用品处理患者环境中污染的物品与医疗器械。标准预防是基于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感染性因子的原则。
患者皮肤黄染应采取哪些皮肤护理措施?
答:患者由于胆盐沉着,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可引起瘙痒,应穿着布质、柔软、宽松的内衣裤,经常换洗,保持床单清洁、干燥。可用温水擦拭全身皮肤,不用有刺激性的肥皂。及时修剪指甲,避免搔抓,防止皮肤损害。如已破损,注意保持局部清洁、干燥,预防感染。瘙痒重者局部涂擦止痒剂,也可根据喜好,转移注意力,减轻瘙痒。
住院期间应如何指导患者进食?
答:指导患者进食优质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清淡易消化饮食,有利于肝脏修复,避免饮酒。
住院期间如何指导患者活动?
答:症状明显及有黄疸者应卧床休息,恢复期可逐渐增加活动量,但要避免过劳,活动宜循序渐进。
护士如何做出院指导?
答:(1)休息指导 甲型肝炎患者出院后一般需要1~3个月的恢复时间,患者应经过全休、半休、轻工作这样一个逐步过渡阶段,以巩固疗效,防止病情反复。
(2)饮食指导 指导患者根据食欲、病情、病期适当进食。一般要多吃容易消化、富于营养、色香味俱全的食物及新鲜蔬菜、水果等。摄入足够热量及适量蛋白质,应减少脂肪的摄入。
患者家属怎样预防甲型肝炎?
答:患者家属预防甲型肝炎应采取如下措施。
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好“病从口入”关。
②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类、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型肝炎病毒的毛蚶等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一般情况下,加热100℃ 1min就可使甲型肝炎病毒失去活性。
③加强营养,加强锻炼,规律作息,提高机体免疫力。
④在医师指导下可注射丙种球蛋白。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
⑤在医师指导下接种甲型肝炎疫苗,提高机体特异性免疫力,预防感染甲型肝炎。
⑥密切接触的家属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如出现厌油、食欲下降、皮肤、巩膜黄染等症状立即就诊。
【护理查房总结】
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肠道传染病,在我国各地区发病存在差异,生活、卫生条件较差的农村地区为甲型肝炎高流行区,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和周期性。
(1)甲型肝炎主要经粪-口传播途径感染,不发生母婴垂直传播,抗HAV-IgM(+)是甲型肝炎早期诊断的重要指标。养成良好卫生习惯,饭前便后要洗手,不喝生水,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食用水果、生菜等果蔬类食品时清洗干净是预防甲型肝炎的关键。
(2)甲型肝炎临床上可分为潜伏期、黄疸前期、黄疸期、恢复期。临床表现为:发热、呕吐和乏力、皮肤、巩膜黄染、肝功能异常等。主要治疗措施是护肝、对症支持治疗。
(3)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恢复快,病程一般在3~4周,大多于3个月内恢复健康,一般不转为慢性,个别免疫力低下或服用免疫抑制药的甲型肝炎患者,其病程可延长至半年甚至1年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