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近代安全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发展
一、安全认识观的发展和进步
1.从“宿命论”到“本质论”
我国很长时期普遍存在着“安全相对,事故绝对”、“安全事故不可防范,不以人的意志转移”的认识,即存在有生产安全事故的“宿命论”观念。随着安全生产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事故规律的认识,人们已逐步建立了“事故可预防,人祸本可防”的观念。实践证明,如果做到“消除事故隐患,实现本质安全化,科学管理,依法监管,提高全民安全素质”,安全事故就是可预防的。这种观念和认识上的进步表明在认识观上我们从“宿命论”逐步地转变到了“本质论”,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具备了认识观的基础。
2.从“就事论事”到“系统防范”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发达国家引入了“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通过近20年的实践,在安全生产界,“系统防范”的概念已深入人心。这在安全生产的方法论层面表明,我国安全生产界已从“无能为力,听天由命”、“就事论事,亡羊补牢”的传统方式逐步地转变到现代的“系统防范,综合对策”的方法论。在我国的安全生产实践中,政府的“综合监管”、全社会的“综合对策和系统工程”、企业的“管理体系”无不表现出“系统防范”的高明对策。
3.从“安全常识”到“安全科学”
“安全是常识,更是科学”,这种认识是工业化发展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在政府层面建立了“科技兴安”的战略思想,在学术界、教育界开展了安全科学理论研究,在实践层面上实现了按“安全科学”办学办事的规则。学术领域的“安全科学技术”一级学科建设(代码),高等教育的“安全工程”本科、硕士、博士学历教育,社会大众层面的“安全科普”和“安全文化”,都是安全科学发展进步的具体体现。
4.从“劳动保护工作”到“现代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很长一段时期,我国是以“劳动保护”为目的的工作模式。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在国际潮流的影响下,我们引进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论证的做法,这使我国的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劳动安全、职业卫生、工业安全等得到了综合协调发展,建立了安全生产科学管理体系的社会保障机制,并逐步得到推广和普及。
5.从“事后处理”到“安全生产长效机制”
长期以来,我们完善了事故调查、责任追究、工伤鉴定、事故报告、工伤处理等“事后管理”的工作政策和制度。随着安全生产工作的发展和进步,预防为主、科学管理、综合对策的长效机制正在发展和建立过程之中。这种工作重点和目标的转移,将为提高我国的安全生产保障水平发挥重要的作用。
二、安全科学理论的发展
我国安全科学理论经历了以下4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建国初期至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时期的劳动保护和工伤事故理论阶段。主要运用苏联的劳动保护理论体系,建立了初步的工业安全理论。
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的事故致因与事故预防理论阶段。主要吸收了国外50年代的事故致因理论和安全系统工程理论,逐步将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方法引入到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和工作中。
第三阶段:20世纪90年代的安全科学理论的初级阶段。安全科学的学科体系初步建立,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为代表的现代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得到发展。
第四阶段:进入21世纪的安全科学发展新阶段。安全原理的理论体系将得到发展,风险管理理论将得到完善。
三、安全科学技术发展的标志性成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安全科学技术方面的重要发展和主要的标志性成就包括:
1983年在天津成立了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
1984年在我国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中第一次设立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
1987年国家劳动部首次颁发“劳动保护科学技术进步奖”;
1989年国家颁布的《中长期科技发展纲要》中列入了安全生产专题;
1990颁布了安全科学技术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1991年中国劳动保护科学技术学会创办了《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1992年由国家技术监督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 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中,安全科学技术获得了一级学科的地位;
1993年发布的《中国图书分类法》中,以X9列出劳动保护科学(安全科学)专门目录;
1997年11月19日,人事部和劳动部联合颁发了《安全工程专业中、高级技术资格评审条件(试行)》;
2002年国家经贸委发布了《安全科技进步奖评奖暂行办法》,并进行了首届“安全生产科学技术进步奖”的评奖工作;
2002年人事部、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发布了《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和《注册安全工程师执业资格认定办法》;
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2003年科技部的中长期发展规划中,将“公共安全科技问题研究”列为我国20个科技重点发展领域之一;
2004年国务院作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决定》,颁布了《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出台了一系列安全生产经济政策;
2006年六中全会把坚持和推动“安全发展”纳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遵循的原则和总体布局;
2011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坚持科学发展安全发展,促进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的意见》,是全国安全生产工作丰富实践的科学总结与概括;
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决定,自2014年12月1日起施行。
我国安全生产科学技术领域的基本发展还表现在:
到2014年为止,我国已有近130所高等院校开办了安全工程本科专业教育,其中具有硕士授权点的院校35所,具有博士授权点的院校17所;
目前从事安全科学技术的研究机构已超过50个,专业技术人员超过5000名;
目前我国定期发行的安全生产专业期刊50余种;
据初步的统计,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我国已出版发行安全生产职业健康类著作4000余种;
我国每年通过各种期刊和学术会议发表安全生产及职业健康方面的学术论文超3000余篇。
四、安全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安全科学技术不仅是国家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保障,是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基础条件,同时也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生产力。
生产过程中,意外事故的发生和职业病的产生对职工的安全健康造成重大损害,造成不可忽略的重大事故和职业病的严重局面,其所产生的社会矛盾将日益突出。主要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由于工业生产事故和其他职业危害问题所产生的劳动争议增多,而且矛盾易于尖锐。尤其是2l世纪中国实现了小康生活水平后,人们对生产和生活中的安全需要不断增强。对危及人身安全和健康的恶劣劳动条件,处理不当就会影响社会安定。
(2)在我国,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在未来的时代,独生子女将成为21世纪的主要劳动力,这些人一旦发生伤亡事故,会严重影响家庭人员结构,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对家庭和社会都会造成极大的冲击。同时,对国家生育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也会带来影响。
(3)人们把安全、卫生、舒适的劳动条件作为职业选择的重要标准。按目前生产模式发展,在重大事故多发行业,将会由于招不到高素质的职工而使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影响,进而影响产业的平衡、持续、发展。
(4)工伤事故和职业病不仅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生态环境破坏,形成社会不安定因素,而且也造成人们心理上难以承受的负担。
我国工伤事故和职业病状况严重的根本原因在于安全科学技术水平落后,安全管理和工程技术装备不能满足生产发展的需要。生产安全关系着企业的兴衰,关系着人民的安危幸福,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必须确保安全科学技术与国家经济建设和技术改造同步规划,同步发展。
不仅是劳动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对国家和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生活过程中的意外事故对社会和家庭也造成重大的影响。
安全科学技术是安全生产和安全生活的基础和保障。安全科学揭示安全的本质和规律,通过安全工程技术保护生产力和保障生活安康,从而推动安全文明生产和人类安全生存。安全科学技术是发展生产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保障和必要条件。
安全科学技术的发展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是统一的。事实证明,安全科学技术已不仅影响生产力的发展,影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还影响国民经济的增长。据联合国统计,世界各国每年要花费国民经济总产值的6%来弥补由于不安全所造成的损失。一些研究也表明,事故对生产企业带来的损失可占企业生产利润的10%,而安全投入的经济贡献率可达2.5%,高危的行业可超过5%。这些数据说明安全科学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在我国新世纪的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中,已将“公共安全”作为重要领域来考虑。
发展安全科学技术,提高安全生产保障水平,是人权的需要,是“三个代表”的体现,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五、20世纪安全生产拾萃
20世纪的百年,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仅仅是短暂的一瞬,但对于人类的劳动安全则是巨大的一步。站在全人类的高度,用世界的眼光来回溯百年劳动安全的方方面面,一件件成功的历史事件像璀璨的明珠光彩夺目。
(1)人类“劳动保护”意识的产生。最早是恩格斯1850年在《十小时工作制问题》的论著中首次提出。进入20世纪,1918年俄共《党章草案草稿》中把劳动保护列为党纲第10条;在我国首次提出劳动保护是1925年5月1日召开的全国劳动代表大会上的决议案中。劳动保护作为安全科学技术的基本目标和重要内容,将伴随人类劳动永恒。“安全第一”这一口号来源于美国。1901年在美国的钢铁工业受经济萧条的影响时,钢铁业提出“安全第一”的公司经营方针,致力于安全生产的目标,不但减少了事故,同时产量和质量都有所提高。百年之间,“安全第一”已从口号变为安全生产基本方针的重要内容,成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基本准则。
(2)事故致因理论的形成。把人为事故作为一种工业社会的现象,研究其规律,这是美国工业安全专家海因里希30年代的贡献。他提出的事故致因理论至今还指导着当代事故预防的实践。
(3)安全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军事工业的发展和电气化生产方式的出现,以及系统科学的诞生,在安全工程领域提出了以故障树(FTA)分析技术为代表的安全系统工程理论和方法,这对于人类的工业安全理论是大大的推进。特别是安全的定量分析理论与技术方面,安全系统工程独树一帜,丰富了安全科学大花园。
(4)安全文化的提出。1986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面对苏联切尔诺贝利灾难性核泄漏事故的背景下,对人为工业事故追根求源,得到的认识归根结底是“人的因素”,而“人因”的本质是文化造就的。因此,1989年在核工业界首先提出了“核安全文化建设”的概念、方法和对策。从此,在工业安全领域,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方法、实践作为人类安全生产与安全生活的一种战略和对策,不断地研究、探讨和深化。
(5)安全科学的学科建设。1990年在德国召开了第一届世界安全科学大会,同时成立了世界安全联合会。从此,人类将安全科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进行研究和发展。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初也将安全科学技术列为一级学科。
除上述方面,各种安全技术的突破、本质安全化的认识、安全人机学的创立、风险管理理论的发展等,人类安全科学技术的理论与实践成就不胜枚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