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链传播的到来
1.3.1 电商与社交的“联姻”
随着在线社交网络和在线购物的发展,电子商务企业越来越重视消费者将产品信息在其社交网络中分享,如Amazon在产品信息介绍栏增加了Share page to Twitter、Facebook、WiFi、Email、etc等按钮;京东商城和当当网则在商品图片下方设置了分享到新浪微博、QQ微博、豆瓣、人人等社交网络的按钮(图1-4)。
图1-4 电子商务网站产品页面的社交分享按钮
此外,“电商+社交”的整合也在不断布局。
2013年4月29日,阿里巴巴集团购入新浪微博优先股,成为电商生态体系与在线社交网络整合的标志。2013年8月5日凌晨,新浪微博与淘宝正式完成互通,新浪微博淘宝版同步上线。新浪微博与淘宝账户绑定,实现了微博与淘宝的互联互通。在淘宝网上点击操作“喜欢”按钮的相关商品,将同步到新浪微博进行展示。
电商与社交账号整合的优势体现在:
第一,两个账号的打通和电商官微服务。如买家可以自由切换分享和购买商品,而卖家可以掌控后台数据,可以在微博上和客户实现更多的交互沟通。
第二,实现更好的商品分享和用户体验。如商品在微博会以富媒体形式呈现,并且有一定的交互,以及基于“喜欢”、“赞”等社交互动方法的全新呈现。
第三,上线更多商家营销和促销功能。整合了微博的互动逻辑,可以让商家在后台做促销,如粉丝价,转发越多越便宜类似聚划算功能等。
无独有偶,还有两家电商公司也开始在社交网络领域布局整合。
2013年8月,苏宁宣布投资PPTV,收购后苏宁占到44%的股权,成为PPTV第一大股东。与PPTV合作是苏宁互联网路线图的一次完整实践,有助于苏宁抢占互联网的多屏入口,打造全新的互动购物体验,但苏宁如何将电商与视频结合的营销模式尚未见分晓。
2014年3月10日,腾讯与京东联合宣布,腾讯入股京东15%,成为其一个重要股东。双方联姻后,京东将保持独立。双方还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其中,腾讯将向京东提供微信和手机QQ客户端的一级入口位置及其他主要平台的支持。双方还将在在线支付服务方面进行合作。
中国是世界上社交网络用户数最多的国家之一。QQ和微信这类社交服务平台不仅为中国5亿社交网络用户提供了通信和娱乐功能,同时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用户的行为。麦肯锡《2015中国数字消费者调查》显示,活跃社交用户更少使用手机短信(比使用社交网络之前减少17%),更少看电视(少10%)和更少打电话(少6%)。更重要的是,社交网络用户却更多地使用网络购物(比使用社交网络之前增加38%)。社交和购物行为穿插交织,导致中国购物者把朋友的推荐(无论线上还是线下推荐)作为其网购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
如今,社会化商务领域已经有很多创新出现,特别是在移动社交平台方面。如2014年,数千商户将直销模式移植到移动平台上,通过建立微信群,向朋友和朋友的朋友销售从有机蔬菜到最新时装等各类商品。在“高度创业”的环境中,借助中国庞大的社交用户口碑和推荐,企业有机会销售更多的商品(如化妆品、医疗保健和保险产品)。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商家,每个人也都是客户,所以社交网络将对电子商务发挥巨大的影响作用。
案例解析 03 蘑菇街,帮你选择
在线购物和逛街最大的区别就是没有人帮助选择,没有人给予建议。因此,网购者非常希望有一个社区可以是纯用户角度的分享和讨论,不含商业和广告性质的信息。
虽然是以“购物”为主题的社区,但“蘑菇街”本身并不向用户售卖物品,它既不是B2C,也不是C2C。用户在“蘑菇街”上逛,发现心仪物品时,再链接到售卖物品的网站——绝大多数情况下,链接的终点指向淘宝。在“蘑菇街”,用户可以分享购物乐趣,也可以分享自己在网店上的各种创造。除淘宝外,蘑菇街还和当当、京东、凡客等网站有合作,用户甚至还可以从国外购物网站Top Shop添加物品。
比分享本身更重要的是,这些分享汇聚成一个资源库,更多的用户从蘑菇街上创造这些宝贝,再反向链接到售卖物品的网站。一个与电子商务紧密结合的社区就此形成。蘑菇街的检索和物品排序也是围绕“快时尚”的概念展开的。在蘑菇街,物品是根据“热度”来排列的。“热度”的算法,不仅仅是根据“喜好”该物品的人数,还纳入了用户权重和时间因素。此外,蘑菇街的社区编辑还会手动对物品排序进行调整。
1.3.2 小而美的商业形态
徐志斌在《社交红利》表示:我们影响着朋友们的生活,自己的生活决策越来越依赖好友们的推荐。媒介惯有的权利似乎在以更快的速度流向普通用户,也在引起营销的变革。分享到社交网站、使用社交账号登录,已经成为许多网站的标配。网络媒体时代,这一过程已经不可避免地从传统媒体部分让渡到网络媒体身上,但当社交网络蓬勃发展时,更多的媒介权利开始转移到社交网络中。
从沟通互动的频率来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划分为强连接和弱连接。强连接通常代表着行动者彼此之间具有的高度互动,透过强连接所产生的信息通常是重复的。弱连接则能够在不同的团体间传递非重复性的信息,使网络中的成员增加了修正观点的机会。随着消费者权利的不断增大,以及强连接与弱连接原理的应用,催生了很多新兴的商业模式。
艾瑞数据显示,2013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为278.7亿,社交+定位服务成为移动应用的发展趋势。“小交易”(xiaojiaoyi.com)就是在这趋势下,利用新浪微博API开放接口,通过“社交+定位”理念实现的商业模式。
在小交易,用户可使用已有的新浪微博账号登录。用户通过声音、图片、文字等方式发布需要出售的产品或服务信息,无论闲置物品,还是技能经验,甚至无聊时间都可以通过微博网络进行扩散,通过朋友的朋友的朋友进行传播。由于地理位置是影响实物交易的重要因素,小交易提供地理位置定位的功能,可以看到与该商品卖家距离。“小交易”产品的本质,就是从身边熟人、半熟人关系网络中挖掘出的交易机会。
此外,电商与社交的结合还产生了很多其他小而美的商业形态。
超级课程表是一款以课程表为基础而展开的校园实用软件,面向高校大学生。不仅能够帮助大学生查阅各个大学的课程信息(包括课程时间、授课地点、任课老师),还可以把自己的课程安排发布到应用中,与好友分享;除此之外,课程相同或者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在应用中讨论课程内容,分享上课的笔记,共享文件资源;甚至可以认识到同一节课任意课室范围内的同学,扩展交际圈,并可以向同班同学发送私信,方便同学间即时、便捷地联系;还可以查看到全校课程,并添加为个人旁听课程,制订属于自己的学习计划。与其他课程表应用不同的是,“超级课程表”不需要用户手动添加课程,用户输入学校信息管理系统账号后,系统就会自动添加,还可以绑定第三方应用并分享。
美拍是美图秀秀出品的短视频社区,也是一款短视频应用。傻瓜式操作,将剪辑、滤镜、水印、音乐、高清画质这五大要素融合成MV特效。拍完视频后,用户可以把视频分享到美拍,同时还能一键同步到朋友圈、微博、Facebook,让更多好友看到。美拍iPhone版上线仅1天,即登App Store免费总榜第一。2014年5月全球iOS应用下载排行榜中,美拍下载量排名第一;2014年10月美拍广场活动“全民社会摇”成功创下了“最大规模的线上自创舞蹈视频集”的吉尼斯世界纪录; 2014年12月,美拍荣获2014年App Store年度应用。
“脸萌”是90后郭列创办的一款拼脸APP,2014年6月跃居APP排行榜第一。这款软件有多种发型、脸型、五官、衣服、背景、文字气泡等素材,可以自由组合,制作专属于自己的卡通形象。“脸萌”在社交平台的引爆正是基于其充满趣味性的内容,形成了广泛的口碑传播,也因自身产品特性为用户制造了两个传播点和传播动力,一个是“像还是不像”,另一个是“萌不萌”。以上两点满足了用户的娱乐性精神,也为用户提供了再传播的动力,用户一定会将自己“付出心血”设计的卡通形象向好友分享。
1.3.3 消费者变成了销售者
社交网络时代,用户用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大大增长。根据市场研究公司Global web index调查显示,大约20%的用户每天使用社交网络的时间在30分钟到1小时。有超过40%的网络用户每天花费在社交网络的时间超过1个小时,而且在这一群体里几乎有一半人一天在社交网络上的时间达3个小时或者更长。
易观智库的数据显示,在继2010~2011年互联网广告市场的爆发后,2014年中国互联网广告市场再次迎来发展高峰,市场规模预计达到1535.2亿元,较2013年增长53.5%,预计201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190亿元。
与电子商务1.0时代相比,2.0时代的最大不同,是需求的变革与消费者力量的增强。借助低成本的网络技术,消费者实现了自媒体与自发组织,消费者力量空前凸显,品牌塑造机制不可避免地发生转型。
近些年,随着网络技术与电商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子商务市场。基于移动互联网,用户与用户之间、企业与用户之间、平台与用户之间更易于建立连接,这种变化改变了传统企业与用户之间的关系。用户更愿意相信处于同等身份的用户对产品的评论和推荐,对商家传递出来的信息关注度和信任感逐渐降低。金兰都在《从小众到主流》指出:“在没有什么可以相信的世界中,中国消费者开始自发积极行动起来。” 这种自发的积极行动,就是指用户开始主动地在社交网络上搜寻和传播产品信息,而不是被动的等待商家投放的广告。
商家在平台上销售商品,首先是需要让消费者知晓其产品,即商家希望将其产品的信息通过某种方式传递给消费者。传统的产品扩散是通过明星代言、广告投放等方式,使消费者接收到产品信息,商家则向明星和广告商支付广告资金。由于毫无目标的广告有效性较差而且成本较高,诞生了搜索引擎关键词竞价、阿里妈妈中小网站广告平台等广告投放模式。与传统的获得信息的能力越强就越具有权利相反,在对商家而言,在消费者网络中谁发送信息的能力越强就越有权利。这些信息的发送者一般就是这些网络中的意见领袖,从社会网络的视角看,这些有权利的人具有较大的网络中心性。
随着社会媒体的登场,消费者权利在大幅扩大。麦肯锡2010年的调查指出:60%以上的中国人表示,决定购买的时候,朋友或者家庭成员是主要的商品信息提供者。中国25%的消费者在购买产品之前会在网上提前确认产品信息。甚至具有理性的年轻消费者,对于通过口碑推荐的商品,也不会无条件信任,而是会严谨地再一次进行验证,因为怀疑网上评价是商家雇人进行的营销策略。
在这样一个消费者权利大幅提升的时代,商家已经不能将消费者独立地对待,因为消费者之间已经通过各种社交工具形成了网络。企业的边界变得模糊,因为消费者已不仅仅是商品的购买者,甚至成为了商品的销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