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与本草纲目健康食典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6章 医食同源,防重于治(5)

脸色发红

脸色像婴儿一样经常红扑扑的,并非是好事,尤其需要注意心脏的健康状况。比如患有狭心症、心肌梗死的人,多半拥有一个红红的脸蛋。心脏若无法正常运作,就会造成体内的血液分布不均而使得脸色容易潮红。心脏与血液循环有密切关联,身体的血液循环不良,就会使得体内热气不平衡,而造成上半身热下半身冷的状况,同时腿部容易累积过多的水分而呈现水肿的症状。

嘴唇红润是健康的表现,不过若是像涂了口红般深红,反而是不健康的迹象。红色在中医学里代表着热证,体内囤积过多的热,要小心上火。

脸色发黄

脸色发黄是脾虚的表现。如果突然出现脸色变黄,则很可能是肝胆功能不佳的迹象。急性黄疸型肝炎、胆结石、急性胆囊炎、肝硬化、肝癌等患者常会发出上述“黄色警报”。

脸色发黑

脸色发黑是肾虚的表现,应适当多吃一些补肾的食物,如核桃、黑芝麻、枸杞子等。

脸色发青

脸色发青,眼睛容易疲劳、视力减退、眼白部分变黄、容易流眼泪等,那可能是肝脏出了毛病。

眼周出现小疙瘩

有时候眼皮上冒出一些无痛的黄白色小疙瘩,这是因为体内堆积了多余的脂肪,这个症状很有可能是体内胆固醇过高的信号。如果眼睑上长出了麦粒肿(睑腺炎),则提醒您近期压力太大、睡眠不足或脂肪、蛋白质摄入过多,蔬菜、水果严重缺乏,需要对症治疗了。

【五谷为养,补精益气】

如果你是一个聪明的养生者,就应该懂得如何搭配食物、均衡营养。《黄帝内经·素问》提出了“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饮食调养原则,同时也说明了五谷杂粮在饮食中的主导地位。

食物要多样化

营养学认为,最好的饮食其实是平衡膳食。平衡膳食的第一原则就要求食物要尽量多样化。一个是“类”的多样化,就是要尽量吃粮食、肉类、奶类、豆类、蛋类、蔬菜、水果、油脂类等各类食物;另一个是“种”的多样化,就是在每一类中要尽量吃各种食物,比如肉类要吃猪肉、牛肉、羊肉、兔肉、鸡肉、鸭肉、鱼肉等。粮食也如此,只吃精米、白面是不符合平衡膳食原则的,还要吃粗杂粮,如小米、玉米、荞麦、高粱、燕麦、薯类等。在五谷里面通常认为稻米、小麦属细粮;粗杂粮是指除稻米、小麦以外的其他粮食,即前面提到的玉米、荞麦、燕麦、小米、高粱、薯类等。粗杂粮中的某些微量元素,例如铁、镁、锌、硒的含量要比细粮多一些。这几种微量元素对人体健康的价值是相当大的。粗杂粮中的钾、钙、维生素E、叶酸、生物类黄酮的含量也比细粮丰富。

粗杂粮有利于降血糖

粗杂粮有益于糖尿病人,用粗杂粮代替部分细粮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研究表明,进食粗杂粮及杂豆类后的餐后血糖波动一般小于小麦和普通稻米。国外一些糖尿病膳食指导组织已建议糖尿病患者尽量选择食用粗杂粮及杂豆类,可将它们作为主食或主食的一部分食用。但是这些粗杂粮和杂豆类维持餐后血糖反应的能力也是不同的。如燕麦、荞麦、大麦、红米、黑米、赤豆、扁豆等可明显缓解糖尿病患者餐后高血糖状态,减少24小时内血糖波动,降低空腹血糖。

五谷杂粮并非适合所有人

消化能力有问题的人:例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不适合吃五谷杂粮中难消化的谷物,因为这些食材较粗糙,与胃肠道物理摩擦,会造成伤口疼痛。他们最适合吃小米粥、小米乳。也可将五谷杂粮进行加工,做成粗粮饮料,由吃谷物变成喝谷物饮料,不仅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还能保留谷物中对人体健康有益的营养成分,而且口感更好,饮用更方便,吸收更容易。容易胀气的人,五谷杂粮吃多了也会感觉肚子不舒服。

贫血、少钙的人:谷物的植酸、草酸含量高,会抑制钙质尤其铁质的吸收,所以缺钙、贫血的人,更要聪明地吃,例如,牛奶不跟五谷饭一起吃,才会很好地吸收钙质。

糖尿患者:糖尿患者要控制淀粉的摄取量,即使吃五谷杂粮,也要控制分量。虽然五谷杂粮纤维充足,有助于降血糖,医护人员常常鼓励糖尿患者多吃,但一旦糖尿病合并肾病,这时就不能吃杂粮饭,得回过头来吃精白米。

肾脏患者:肾脏患者反而需要吃精致白米。因为五谷杂粮的蛋白质、钾、磷含量偏高,作为主食容易摄入过多,患者身体无法承受。

痛风患者:痛风患者吃过多豆类,会引发尿酸增高,因此五谷当中的豆类摄取分量就要降到最低。而五谷中的小米不含嘌呤,适合患者食用。

另外,红肉所含的血基质铁不受植酸影响,但老年人多半不敢吃红肉,如果一味吃五谷杂粮,对健康也不好。有些人就是因为杂粮吃得太多,贫血一直没有得到改善。女性也是一样,有贫血问题,又喜欢吃杂粮,一定要补充红肉,一天的肉类来源必须有一半是红肉。

【《黄帝内经》食疗语录】

《黄帝内经》内容十分丰富,其中《素问》偏重人体生理、病理、疾病治疗原则原理以及人与自然等基本理论;《灵枢》则偏重于人体解剖、脏腑经络、腧穴针灸等。在此处推荐一些经典的食疗语录。

“肝色青,宜食甘。粳米、牛肉、枣、葵皆甘。心色赤,宜食酸。小豆、犬肉、李、韭皆酸。肺色白,宜食苦。麦、羊肉、杏、薤皆苦。脾色黄,宜食咸。大豆、猪肉、栗、藿皆咸。肾色黑,宜食辛。黄黍、鸡肉、桃、葱皆辛。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软。毒药攻邪。五谷为食,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论》

此段文字举例描述了谷肉果蔬的性味功能并依据五行学说,确立了不同食物与五脏的对应关系,为后世养生学家发展饮食养生学说提供了理论依据。另外,它还提出了“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的观点、总结了食物对人体的作用,如味辛者散、味酸者收、味苦者坚、味咸者软,即是强调饮食结构多元化,食性滋味要平衡,过食某类食物可能会因其食性之偏而损害脏腑功能。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

——《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

这里强调了食物对生命的重要作用。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攻酸先入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

这里认为五味对五脏的作用需把握适度原则,坚持食用某类食物,日久可补益五脏之气,即“久而增气”;但若过久又会对脏腑造成危害,即“气增而久,夭之由也”。所以饮食养生的一个难点就是要善于把握时间的长短,维持合适的限度。

“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身体柔脆,肌肉软弱。”

——《黄帝内经·灵枢·根结》

这里简要阐述了关于饮食结构对健康的影响。提出以食肉为主的人其肌肉软弱无力,健康状况较差。这种结论即使放到现在仍然符合实际情况,一般而言,养尊处优、食物过于精美的人,其脏腑气血的功能常常比较虚弱。

“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膏粱之疾也。”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

这里指出饮食失宜会导致的具体疾病。认为化脓性疾病是由长期进食膏粱厚味引起的,说明在那个时代人们就已经注意到偏嗜肥甘会化热生火,形成痈疽疮毒的现象。

“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入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

这里在说明饮食所化生的津液可以“内渗骨空,补益脑髓”的同时,也强调了饮食应全面,五谷不可偏废。

“是故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

这里指出“谨和五味”包含有食物种类宜多,营养成分要均衡的意思。它是气血流畅、身体健壮的前提条件,不但可以使筋脉柔韧、骨骼粗壮,而且还是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