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好妈妈准则一:四周培养好习惯(2)
◇父母该怎么办?
怎样使邋遢的孩子变得干净?
教育和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管是家长的卫生习惯有何不同,还是地域的差别有多大,许多基本的卫生标准是相同的,如:饭前、便后要洗手,衣服、鞋袜等要勤换洗并尽量保持整洁,勤剪指甲等。另外,要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让孩子自己洗一些小衣物、小手帕等,让孩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养成保持衣服整洁的习惯。
进行适当的卫生知识教育,让孩子懂得不讲卫生所造成的危害。有条件的应让孩子观看显微镜下的病菌等。通过卫生知识的教育,孩子会变得自觉地讲究卫生。
及时治疗引起孩子邋遢的疾病。随着疾病的治愈,孩子因病引起的邋遢症状也会随之消失。
相关链接
父母得先做表率,自己应有良好的卫生习惯。父母可偶尔查看一下孩子做到了该做的事没有,不要像间谍似的调查孩子的行为。
制定一些规范,如不洗手不要上桌吃饭、不洗澡不要上床睡觉等,但要注意声调语气不要带有责罚的意思,而且规范只说一遍,然后用行动来表示。
孩子刷不刷牙是他和医生之间的事。牙齿蛀了的自然结果就是得上牙医那儿治疗,由医生来处理此事;医生会告诉他牙齿的保养,而且他也从拔牙、补牙、洗牙或吃药打针上得到教训。
洗澡也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无须插手管。不洗澡的自然结果是味道难闻,别人闻了必远离他,尤其是他的朋友、同学告诉他味道不好更有效。父母也可以表示,自己无法忍受这气味,可以拒绝与他同桌吃饭或坐在一起。此外,不洗澡会使身体发痒,尤其是夏天到了,天热流汗多,不常清洗容易使皮肤疼痒或生疹块。这些都是自然的结果,从中可让孩子学习到自己行为的结果,这不是要父母狠心不管,而是衡量一下这与孩子良好的习惯养成和未来的健全发展之间的比较,你便可分出何者重要了。
假如孩子抗拒心强,硬要不洗手或不洗澡便上桌吃饭,一则可以请他到别处吃饭,因为他身上气味不好或太脏。要不然,父母离开饭桌,带着饭菜到别处吃,并且告诉他:“我闻到不好的味道会使我感到不舒服,所以我们只好离开。”
4.做个能静下心的孩子
——培养孩子良好的耐心习惯
周末,妈妈带丢丢去上一堂英语试听课。刚一开课,丢丢就满地乱跑,一共六个孩子,就等丢丢一个人。好不容易丢丢坐稳了,但是丢丢的小手一会儿动这个,一会儿动那个,一点儿也不好好听,试听课上了一半丢丢就说要上厕所,妈妈带他去了厕所。回来后,丢丢就坐不住了,待了一会儿说要找爸爸,嗖一下就跑出去了,说什么也不回来上课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抱怨孩子坐不住。孩子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自制力差,这的确很让老师家长伤脑筋。可是,明明很聪明的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呢?原因是年幼的孩子心智发育不成熟,安安静静地坐着,或者长时间专注做某一件事情,这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他们就像无舵之船,难以掌握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大一点儿的孩子自制力差,则有可能是因为从小已经养成了不良习惯,所以一时改不了。更有一些孩子自制力差则可能是出于对某种事物,如学习、繁重的课业的抗议等。
自制力的形成并不全是孩子自己的事,父母要从小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所以如果从小父母就没对孩子进行自制力的培养,那么长大点儿时,父母就应该格外重视了。
针对做事情耐心和定力不足的孩子,需要父母在以后的生活和学习中不断加强这方面的教育。在家里父母也可针对缺乏耐性的孩子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活动练习和培养。
◇父母该怎么办?
排除无关刺激的干扰。孩子以无意注意为主,一切新奇、多变的事物都会吸引他们,干扰他们正在进行的活动,有碍耐心的形成培养。家长应尽量避免有关的干扰,如孩子听故事时,家长尽量少走动,别打断,以免分散孩子注意力;孩子正在画画时,家长最好不要进行看电视等刺激较强的活动,应为孩子从小营造一个安静、平和的成长环境。
避免孩子过度疲劳。孩子神经系统的耐受力较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降低觉醒水平,使注意力涣散。有时父母因为孩子缺少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而强迫孩子一再地坚持,这不仅使孩子容易疲劳,还会使孩子产生逆反情绪,更加不喜欢这项活动,不利于耐心的培养。
增强孩子的兴趣,使孩子全身心地投入。孩子的活动应从孩子的兴趣入手,内容要贴近儿童生活,方式要游戏化,使他们在过程中有愉快的体验。教孩子穿衣服时,家长可编成儿歌,使他们易于接受,如“抓领子,盖房子,小老鼠钻洞子,吱吱吱吱上房子”。在孩子进行枯燥的涂色练习时,家长可以用拟人的方法使孩子接受:给圆形娃娃穿五颜六色的衣服,不过衣服不要太大,不能涂到线以外,等等。
不断地鼓励、支持孩子,使其有始有终。不断地鼓励、肯定孩子,给孩子自信,使他乐于此项活动,让他明了自己可以干得很好、干得漂亮。
相关链接
造成孩子坐不住板凳、没耐性的原因可能和以下方面有关:
生理因素
注意力是与神经及心理息息相关的复杂能力,其发展多与脑部有关。若孩子的中枢神经活化调节能力受损,即前额叶区皮质功能不全,就会使其活化不足,当大人在和孩子讲话时,孩子便无法专心,听不进去大人的话。此外,脑中的海马结构出问题,也会让中枢神经抑制性的控制功能不足,使冲动控制能力较差。
心理因素,自我调节能力受限
当孩子被要求暂时延缓满足需求,易产生对奖赏的敏感性减弱。如果是这类型的心理因素,短时间内增强语言上的赞美和更多、更直接、更频繁与快速的回应需求是很重要的。当孩子的需求被满足后,便能较适当地掌控自己的行为。
不良的执行能力
孩子缺乏内化的自我教导,缺乏对观察的行为进行分析,情绪、动机与积极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不足,非语言的行为记忆不足等,即拥有不良的执行能力。由于孩子缺乏产生内在动机、驱力或决心的能力,常使他们看似缺乏意志力或自律,也就是说,如果没有立即的酬赏、有吸引力的事件,他们是无法持续把事情做下去的。
环境因素
孩子缺乏合宜的社会互动模式时,容易因为做不好而遭受辱骂或嫌弃,这时他会认为自己就是这么糟,反而会增强孩子的负向行为。而家庭的教养方式亦会左右孩子,耐性与霸性、坚持度相关,家长从小的教养态度若过于溺爱,易使孩子成为小霸王,无法接受需求被延宕,因此较没耐性。
学龄前期孩子有无耐性与家庭教养态度相关
尤其是2岁半到3岁左右的孩子,心理发展阶段处于自我中心期,这时孩子会常要求或想拥有东西,如果家长是采取完全顺从的态度,立即满足孩子的需求,将来孩子进入团体活动中时,孩子会误以为可以照这样的模式要求他人,这也会影响孩子的人际关系。
事件因素
事件不同,孩子的兴趣程度与处事动力亦不同,所以家长可以针对孩子较有兴趣或喜欢的事物作为切入点,去培养其耐性,效果会较显著。
5.“出口成章”还是“出口成脏”
——培养孩子良好的语言习惯
小学三年级开学的第一天,小刚特别不情愿早起。就在妈妈半拽半劝扶他起床时,小刚突然大喊一声:“×××,我不想起来,就是不想起!”一时间,妈妈呆住了。她百思不得其解:家里从来没人说过粗话,更别说这种带黄色字眼的话了。儿子是跟谁学的?该拿他怎么办?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10岁左右的孩子对性的概念懵懵懂懂,粗话对他们来说更像一种发泄情绪的符号,他们并不明白其代表的确切含义。
有统计显示,目前在中小学生中,说粗话的现象相当普遍。这与学生从电视、网络、杂志等多个途径接触成人世界有关。由于孩子辨别是非的能力有限,所以不少人错误地认为,说粗话就比别人威风、厉害,能一句话将对方噎得无言以对,是有本事的表现。于是,孩子听见一个词后,尽管并不了解其意思,也盲目模仿。
面对孩子第一次说脏话,家长们通常表现得相当惊愕,而后严加指责,认为孩子“不学好、小流氓”,还不停追问孩子是从哪里学的。这样反而会起到强化作用。
◇父母该怎么办?
说粗话是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是缺乏教育的表现,它直接影响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种不文明的行为发生在孩子身上,不外乎有以下几种情况:
学着说粗话。没有是非观念,是儿童的特点。别人骂,我也跟着骂,这是孩子学骂人的一种普通心理。作为父母,要分清孩子是跟谁学的,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
被迫骂人。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小伙伴之间:因为两人发生了矛盾,以牙还牙,结果受了欺负,只好借骂人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这时,父母千万不能劈头盖脸地训斥一通,或袒护自己的孩子,而要耐心地进行说服教育,教孩子用谦让的态度来解决小伙伴之间的纠纷,并应明确表态。孩子怕失去父母的爱、怕失去小伙伴的心理,会促使孩子改掉自己的不良言行。
习惯骂人。“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出口成“脏”的孩子虽为数不多,但影响不好。对这样的孩子,应采用暂时的冷漠,不理睬他,用不高兴的脸色、严厉的语调等来对待,这些都会帮助孩子明辨是非,抑制、减少他的不良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行为规范。
相关链接
孩子刚学说话,好奇心强,有一种情不自禁的模仿本能,偶尔听见别人说一句脏话,他并不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就跟着学了。父母切忌觉得挺好玩而故意引逗他或哄然大笑,这样会强化他的这种行为。应该告诉他:“这句话是骂人的话,不好听,宝宝不学。”把不文明的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中。
有的父母平时不太检点自己的言行,孩子受其影响,也学会了说粗话。这样的父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养,严于律己,从头做起,为孩子营造文明、礼貌的语言环境;其次,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形式教孩子学习礼貌用语。如果父母偶尔再犯,那么就应该坦诚地跟孩子检讨:“刚才是由于不高兴,说出了那句话,我们是不对的,你也不要学,今后我们谁都不说这种话了。”
总之,孩子生活在社会的大环境中,难免会受到各种不良言行的影响,说粗话也是如此。父母对此要采取一些相应的防范措施:一方面,要尽量让孩子避免接触周围不良的语言环境,让他们听不见脏话,学不到脏话;另一方面,又要增强孩子的“免疫”力,教孩子明辨是非,告诉他们,骂人、说粗话是不文雅的行为。
另外,父母要关注孩子周围小伙伴的情况,为孩子选择讲文明、懂礼貌的伙伴,以减少相互学骂人的机会。不良行为一旦成了习惯,克服它是要有一定的过程的,在帮助孩子纠正骂人的坏习惯时,也可以鼓励孩子通过努力改掉坏毛病。例如,可把“不骂人”列入“一天行为要求”中,如果孩子做到了,就一定要表扬,坚持下去,定会有成效。
6.不会赖床的小孩
——培养孩子良好的作息习惯
夏日的清晨,阳光洒在东东的被子上,窗外的小鸟也叽叽喳喳地叫了起来,可是东东却还蒙着被子在睡觉。
妈妈:“东东,已经7点了,再不起床,上学就要迟到了!”
东东:“知道了,我再睡一会儿。”
15分钟后,妈妈:“东东,起床了没有?快点起来洗脸、刷牙、吃早饭。”
东东:“马上就起来了。”
7:30了,妈妈:“你这孩子,怎么还睡觉?快给我起床,要不上学就真的迟到了。”
东东:“起来了,真是的,让人多睡一会儿都不行。”
东东:“妈妈,我上学要迟到了,你怎么不早点叫我啊,我不吃早饭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太阳已经晒到屁股了,孩子却仍“赖”在床上,任由爸爸、妈妈“火冒三丈”,就是不肯起床上学。这是在很多家里每天早晨常可见到的情景。面对家中孩子的赖床现象,父母首先应该了解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孩子赖床有以下四种原因:
睡眠不足。晚上睡得太晚,造成睡眠时间不足。通常2岁以上的孩子,每天所需要的睡眠时间为10~15小时。
午睡过久。若孩子午睡时间太久,或午觉的时间太接近傍晚,都会让孩子在晚间精力旺盛,到了休息时间还睡不着,于是间接造成晚睡、睡不饱的状况。
睡不安稳。有些孩子在睡觉的时候,会踢被子、翻来覆去或磨牙,这时家长要多留意孩子是否有情绪上的问题或身体不适,或是有其他环境因素干扰了孩子的睡眠质量。
恶梦干扰。孩子难免都会做噩梦,除了单纯做噩梦,很大原因是担心害怕、心理压力或身体不适。
◇父母该怎么办?
家长以身作则。有些家长在孩子就寝时间一到,就急着赶孩子上床睡觉,自己的眼睛却还猛盯着电视,或还在忙东忙西。其实父母这种做法会让孩子有“孤单”或“不公平”的感觉,而且孩子会有“为什么只有我要去睡觉”的疑问,加上孩子对成人的活动充满好奇心,当然也就降低了睡觉的意愿。因此,只要到了睡觉时间,全家人最好都能暂停进行中的活动,帮助孩子酝酿睡前的气氛。
午间小睡即可。孩子睡午觉时间不宜过长,也不要在接近傍晚的时候才让孩子睡午觉。如果让孩子在下午睡得太久或太晚午睡,孩子很容易在晚上变成精力旺盛的小魔鬼,等他筋疲力尽入睡后,隔天早上势必又得花一番工夫才能把他叫起来,所以家长们不要让孩子午觉睡得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