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着孩子长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章 好妈妈准则一:四周培养好习惯(5)

家长可以用自己对事业的进取精神去影响孩子,对孩子产生积极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孩子的一言一行绝大部分是模仿得来的,父母的言行影响着孩子。因此,父母及家庭其他成人必须从自身做起,用自己积极上进的言行影响孩子,这样比简单的说教更为有效。

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俗话说:“严是爱,松是害,不管不教要变坏。”只有使孩子在家庭生活中,既感到父母的柔情与温暖,又感受到父母严格要求自己的拳拳之心,父母的教育才能产生巨大的激励作用。

11.“做个诚实的好孩子”

——培养孩子实话实说的好习惯

为了考察女儿是否诚实,妈妈明知甜甜把玩具弄坏藏了起来,还故意问道:“你的玩具呢?”甜甜编谎话说借给别的小朋友了,这让妈妈大伤脑筋,觉得自己实在是失败的母亲。从这之后,妈妈发现甜甜越来越爱说谎话。一次,妈妈无意中听见甜甜跟其他小朋友吹牛说:“我爸爸带我去了恐龙乐园,里面可好玩了。”还有一次,甜甜说班里的同学欺负她,妈妈急急忙忙找老师了解情况,结果是子虚乌有。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甜甜的妈妈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规定了许多“不准”、“不许”,却不能保证孩子正直诚实,难道教子真的那么失败吗?不要这么快就否认自己的业绩,虽然说谎在大人们看来是不可原谅的错误,但对孩子来说,大人眼中的说谎只是她“说的真话还没变成现实”而已。

国外心理学家专门做过试验,孩子到2.5~3岁时,就会讲十分完整的谎言了。大人没有教过他,孩子迟早也会学会撒谎,这并不说明孩子的品行有什么问题,只能说明孩子会审时度势。

从以上故事我们可看出,孩子说谎的第一个原因是趋利避害的需要。妈妈问玩具哪去了,甜甜为了自卫,编了一个谎话以期望躲过妈妈的指责。

至于甜甜说自己去过恐龙乐园、同学欺负她,其实并非是以糊弄人为乐。孩子常会混淆现实和幻想,把自己想象或希望发生的事情说成是真的。她会很认真、很真诚地说一些听起来非常离谱的事,甚至会跟你说哈利·波特到过她家,向她请教怎样战胜神秘人的故事。

除了以上谈及的原因之外,孩子说谎还有一种可能是因为受到大人忽略而故意向你挑衅,或是为了发泄坏情绪,要不就是恶作剧,试试自己的能力。如果他编的瞎话竟然有人相信,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成功。总而言之,小“撒谎精”可能是大“心理学家”,孩子撒谎后面隐藏着各种动机。

◇父母该怎么办?

对于孩子的“谎言”,家长需要做的是:

不要恶言伤人。切忌用“那么小就骗人,长大必然学坏”、“你在说谎”、“你骗人”这些糟透了的语言,使孩子幼小的心灵受到伤害。“我是骗子”的想法会让孩子因此而产生自卑心理。家长最好不要理会孩子的谎言,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和吸取的知识,孩子的谎言会自动消失。

家长要对孩子言而有信,说到做到,起表率作用。家长千万不要欺骗孩子,并注意对孩子的诚信教育,多给孩子讲一些诚信方面的故事,强调做人要做诚实的人。

防微杜渐。在孩子逐渐长大的过程中,在他明白一些道理的时候,如出现说谎的事情,要严肃批评,决不姑息。注意不要当着外人批评,一定要他认错为止。

相关链接

各年龄段孩子说谎的特点:

2~3岁的孩子说谎的特点

“说谎”在3岁以下的孩子眼中是一种极为常见的现象。这时的孩子基本上不能分辨出自己是在说谎还是在说实话。孩子的那些无伤大雅的谎言可能源于活跃的想象力、健忘等原因。

3~4岁的孩子说谎的特点

这时的孩子,说话时会不假思索地脱口而出,讲不符合实际的假话。这些多半是孩子为了实现某些愿望所致。当孩子初次说假话时,父母教育后一般就不会再说谎了,但如果处理不当也会引起孩子继续说假话。

4~6岁的孩子说谎的特点

这个时期的孩子因害怕受罚而试图欺骗,谎话成了保护伞。父母与其对孩子发怒,还不如利用这个极恰当的机会跟孩子一起讨论撒谎行为及由此引起的后果。这是帮助孩子分辨真实和想象的最佳时期,比较容易养成诚实的好习惯,并将影响他的一生。

6~12岁的孩子说谎的特点

6~12岁是个“理智的年龄”,孩子在智力方面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他的最大发现是:大人们在觉察方面的缺陷,懂得了诺言的用途。他们一味地说谎有时是为了好玩、吹牛、避免报复等,但更多的是为了应付进入少年时期的压力:考试成功,做个好学生……只要达到父母的要求,不让他们难受,与他们期待已久的形象相符,一切都在所不惜。这时,父母可以告诉孩子谁也不会相信他的自吹自擂,学习成绩是客观事实。父母要做的是和孩子一起找到他想掩盖的创伤并设法医治。

12.“我是万能修理工”

——培养孩子良好的兴趣爱好习惯

川川的妈妈刚给川川买了个电动小汽车,可没过两天却发现已经被他给拆成一堆零件了;洋娃娃本来穿着漂亮的裙子,川川却把它给脱了,胳膊也扭了;甚至你会看见他把镜子打破了,却努力地用胶水粘,想让它“破镜重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比如,很多孩子喜欢把玩具汽车拆开,去看里面到底是什么、车子为什么会动,等等,总是沉浸在自己喜欢的事物里面,并努力通过自己的双手去寻找答案。

面对孩子的“破坏”,你会怎样处理呢?生气、呵斥孩子再也不许拆东西,还是帮孩子一起完成他的“杰作”呢?

幼教专家提醒家长,千万不要粗暴地干涉孩子的探索欲,这样的“破坏性”其实是值得鼓励的。孩子把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拆开,是孩子学习、探索的一种表现,他们不是故意去破坏一个东西,而是因为对这个东西感兴趣,想看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父母该怎么办?

对于孩子的“破坏”行为,家长要对孩子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也是个学习的过程。对于孩子这样的“破坏”,家长要对其有宽容的心态,因为“破坏”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不要严厉地批评孩子,也千万不要说“不许再把玩具拆了,不然下次就不给你买了”等这样警告和威胁的话,因为家长的批评和威胁很可能会扼杀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家长可以尽可能地鼓励并且参与进来,因为孩子“破坏”的过程,是一个手、眼都在活动的过程,能够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鼓励孩子适当地“破坏”,就是在鼓励孩子的创造力以及对更多事物的探索兴趣。当家长看见孩子把机器人拆了,应该蹲下来参与到孩子的活动中。“机器人里面是什么啊,怎么会动呢?”……引导、帮助他们一起寻找结果,然后再跟孩子一起把拆开的玩具恢复原样。这样才能让孩子在破坏——探究——重建中获得心理的满足。

家长们在鼓励孩子“破坏”的行为之余,还要有意识地创造条件,引导孩子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要多提些问题让他们去猜、去想。比如,闹钟滴滴答答地走,家长可以问,闹钟为什么会响,为什么会走呢?皮球为什么一拍就跳很高,如果把气放了,还能跳那么高吗?要在问题提出后,主动带领他们从“破坏”中寻找答案。

相关链接

7岁的小男孩健健喜欢拆东西玩,从积木玩具、电动小汽车到爸爸用坏的照相机都成了他的“实验对象”。不过,健健可不是只会搞破坏,一些简单的小玩意拆开后他还能再装回去。

父母对健健的爱好是非常鼓励的,常常买一些纸飞机、纸船模型让儿子动动手。吃了晚饭,包括爷爷、奶奶在内的一大家子便聚一块陪小伙子做模型。如今,成果都快堆满健健的房间了。健健的妈妈说:“我们都很珍惜这段时光,感觉找到了一个和他沟通的好渠道。”

其实,健健的妈妈很早就想给儿子报航模班,但当时老师建议说孩子年纪太小。“现在儿子上小学一年级了,我觉得也许可以试试。他呀,3岁时就已经喜欢拆东西,我们想给孩子一个机会,正好可以培养动手能力和创造性。”健健妈妈这样说。

13.“眼泪不是我的武器”

——培养孩子坚强的好习惯

家佳是一个爱哭的小姑娘。在别人眼里,家佳是一个十足的“好哭佬”,跟小朋友玩的时候哭,妈妈批评的时候哭,不想吃饭时哭,睡觉时候也哭……总之,任何时候,家佳总是以哭声来处理生活中的不顺。

这不,星期天家佳又哭闹了一上午,原因是:家佳和皮皮在小区的花园里玩,开始玩得好好的,可是后来两人在小区的花园里发现了一个小铁环,皮皮利落一些,很快就抢到了小铁环,可是家佳想要,皮皮不给。家佳生气了,一跺脚,推了皮皮一下,说道:“你给不给我,不给我就哭!”皮皮当然不给,家佳就哇哇大哭起来,直到家佳的妈妈和皮皮的妈妈同时来到小区花园,皮皮在妈妈的鼓励下把小铁环让给了家佳,这才让家佳这个“好哭佬”停了哭声。

事后,家佳妈妈真的好想“教训教训”这个爱哭的小女孩,可是想到以前,每次都说不了三两句,家佳就“泪飞如雨”了,就又不敢再教训了。可是家佳实在太爱哭了,怎么办?妈妈对家佳头痛极了。

◇孩子为什么会这样?

哭是不愉快的情绪表现。在孩子刚出生时,他们就用哭来表达他们的要求,比如饿了、身体不舒服等。但那时,哭仅仅具有生理上的意义;而随着幼儿的渐渐长大,他们的哭也逐渐具有一种社会意义了,如:用哭来控制家长,用哭来面对困难,用哭来做武器,等等。

也许一开始孩子并没有想到用哭来达到自己的要求,可是当孩子用哭多次达到了自己的要求和目的时,他们就会把哭当做对付家长的武器,并逐渐把这个武器用到集体环境中去,但没想到并不成功,于是哭又成了情感的宣泄。爱哭的孩子在排除身体毛病之外,一般都具有这种特性和目的,所以家长们应该正确地应对孩子的哭声,合理地给予引导。

每个孩子都与众不同。家里有多个孩子的父母对此都会有深切的体会。有些孩子很容易就哭,因为他们天性敏感,而哭是他们表达自己的方式;有些孩子通过哭来吸引注意,获得权利,报复别人,或者说哭泣只是一种不满足的表示;还有些孩子由于一时的失望、愤怒或沮丧而哭。当然,哭对于婴儿来说是他们唯一的沟通方式。关键是要充分地了解你的孩子,知道他的不同之处,找到恰当的教育方法,从而有效地处理不同的情况。

◇父母该怎么办?

孩子爱哭多半是父母造成的。孩子的成长需要有一个过程,我们都知道新生儿哭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要求或是身体的不舒服等,可是一旦孩子学会了说话,如果在排除了身体的毛病之后还爱哭,很可能就是一种不正常的表现了。这时父母就要从自己的身上找原因了。

不要助长孩子的哭。孩子哭时,家长不要极严厉地禁止,也不要过分地同情,否则会给孩子哭的“动力”,使他哭得更厉害。家长要以中性态度去对待,可以和孩子玩一些消遣性的游戏,分散注意力,或是给孩子一些适当的安慰等。

引导孩子把哭变成语言。平常教会孩子在他遇到困难或不顺心的事情时,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这样,当家长或其他人了解了他的想法和要求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帮他解决问题,也可以帮助孩子减少哭泣。

大人自己要做好榜样。大人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智,不要在孩子面前将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来,否则孩子也会模仿,大人流眼泪,孩子也会马上流眼泪。如果大人真的要哭,那也要避开孩子。

少批评、多鼓励孩子。平常不要动不动就批评孩子,而要多鼓励和帮助孩子。这样,孩子才可能很好地改正,以做得更好来获得更多的表扬。否则,一味地批评,只能让孩子更加的自卑、胆小怕事,消减自己的能力和自信,更会导致他们哭泣。

为了帮助爱哭的孩子勇敢地面对挫折,家长应当从培养能力、增强自信开始来培养孩子。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要有意地引导他忍耐、坚持、战胜困难。当他们在对抗困难中取得点滴成绩时,则要给予积极的表扬和肯定,让孩子在感受成功的喜悦时,有信心去战胜更多、更难的困难,这样孩子有了足够的应对受挫能力和解决困难的方法,那么,他就不会再那么脆弱了,哭的次数当然也会随之减少了。

相关链接

要改变孩子爱哭的习惯,就要让他知道哭并不能产生任何作用和效果。要想达到这个目标,父母首先要检讨自己对待孩子哭的反应。

当孩子有问题时,不要一听见他的哭声就紧张地回应他,而要让他先停止哭,把问题说出来。

训练他不要每一次有事都只以哭声来表达不满,同时要给予他充分的时间去平复情绪。一个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要他立即停止是不可能的,父母先清楚地把话说完,然后静静地陪在一旁,等他平复下来,不要催促或者表现出不耐烦。

平时父母对于孩子的任何问题,都要认真回答,让他们学习如何用语言来表达意见,不必每一次都要哭。

当孩子一不如意就哭起来的时候,决不能因此而照他的意思去做来让他停止继续哭下去,因为他们会习以为常,以这种方式要求父母为他做事或得到一些东西。反之,如果知道孩子是有目的而哭,父母应立即走开,不理会他。

坚定自己的立场,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向孩子的哭闹让步,让他知道哭泣并不能为他带来他想要的东西;如果不哭,或许还有机会得到。

年纪稍大的孩子,有必要向他解释动辄哭泣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教导他遇到问题应该立即想办法去解决。例如,遇到问题而自己却不能解决时,可以告诉父母,向父母求助;有任何需要或病痛时,可以直接向父母说明。

称赞一些他认识的不爱哭的孩子,并鼓励他向这些孩子学习。

偶有不如意却没有哭的话,就及时夸奖他有进步了,给他一些口头称赞、一个拥抱或一个亲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