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音乐就是这样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献曲

为了提升自我的文化形象而赠曲

吉松式的定义:

谈话对象

助手B

谨将此曲献给你

在古典音乐的总乐谱开头上,常常写有“谨将此曲献给×××”(dedicated to ×××)之类的献词。

“献曲”的对象通常是那些曾在作曲家作那首曲子时给予莫大恩惠(或灵感)的人。例如:为了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莫扎特向海顿献上六首弦乐四重奏,贝多芬则是献上弦乐四重奏给曾经援助过他的贵族友人拉苏莫夫斯基(Rasumovsky)。

而时下的“献曲”已大多演变成将作品委托他人演奏,献给首次演出此乐曲的音乐家“谨献给×××音乐家”,或是直接写明赞助的团体、机构及电视台等,此曲“获×××的赞助”。也就是说,“献曲”包含了精神(心灵)及物质(金钱)两方面。

“具体来说,应该怎么做呢?只要在乐谱上写‘谨献给×××先生’就可以了吗?”

“不,正式的做法应该在自己写的或是由出版社出版的乐谱上附记献词,然后亲自交给本人。”

古典福尔摩斯侦探的大推理(1)

“华生华生!快来看,被杀害的大提琴手所拿的大提琴上留下了‘死前信息’。”

“是什么,福尔摩斯大侦探?”

“信息是‘tra(日文发音:tora)、tra、tra'。”

“那是什么?偷袭珍珠港成功的暗号吗?”

“不对!不对!它指的是音乐厅里的三个‘tra'。”

“福尔摩斯大侦探,你的意思是音乐厅里有老虎(日文发音:tora)吗?”

“犯人一定是管弦乐团(orchestra)的临时(extra)低音大提琴手(contrabasso)! ”

“等等!福尔摩斯大侦探,他可能负责倍低音管(contrafagotto)也说不定。”

“不过,也有无法亲自交给本人的情形吧?”

“没错,所以也有‘谨献给全能的神’,或是‘给已故的×××’诸如此类的献曲喔。”

“对了,我记得贝多芬好像就曾经在《英雄交响曲》上写过一句‘谨将此曲献给拿破仑’的献词?”

“不过后来取消了。”

“是啊!如果拿破仑只是位普通的军人,还有可能亲手交给他。可是他那么伟大,就像皇帝,不可能亲手交到他手上吧!贝多芬可能是注意到了这一点而取消了献曲……你说有没有这种可能?”

“嗯,有可能喔……”

可以献给你吗?

如果对方是伟人或名人,随意的献曲有可能遭到对方“没有理由接受曲谱”的拒绝,而贻笑大方。所以有些人在献谱前,会事先征询对方的意愿,“想献谱给您,您愿意接受吗?”

例如布鲁克纳献给瓦格纳(Wagner)的交响曲,还有他在晚年时献给皇帝的第八号交响曲,均已事先得到对方的同意。

也可以这样说,接受献曲的一方认为“接受作品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化形象”,而献曲的一方则认为“作品能献给名人,其价值也跟着水涨船高”,因而形成互相受益的局面。

因此,在战争时期命名为“献给希特勒(Hitler)大元首”、“献给斯大林(Stalin)”的作品已经一文不值,当然也是因为两位名人的凋零使作品落得如此下场。所以,一定要慎选献曲的对象。

“胜生老师,您的大作中‘献给×××’的作品多吗?”

“在《朱鹭的哀歌》里有‘谨献给最后的朱鹭们……’的献词,当然不是把谱送给朱鹭喔,还有《鸟与彩虹之颂》里的‘谨将此曲献给亡妹……'”

“原来如此!那有没有其他比较特别的献曲对象?”

“据我所知最美的献词是贝尔格(Berg)《小提琴协奏曲》里的‘谨以此曲纪念一位天使’。虽然这首曲子是受一位名叫克莱斯纳(Crasner)的小提琴家委托而写,但是贝尔格心爱的女儿因白血病过世,所以他特地将这首乐曲献给自己的女儿……”

“克莱斯纳先生还真可怜啊!”

“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