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领导力:程序员如何才能带团队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1.1 技术管理

上面这张图是位于钱江新城的杭州图书馆,该馆是国内最具互联网思维的图书馆,并不是指它的硬件,而是软件(管理思维、方式)。硬件容易模仿,软件则需要自上而下的认知。继多年前对拾荒者、无家可归者开放后,在2016年,杭州图书馆又将书的选择权出让给了读者。读者可以持杭州市民卡在新华书店任意借N本新书,通过读者试读反馈的信息确定图书馆每年的最终采购图书书目。更深层次地理解,一本书摆在书店里,是未经筛选的,而摆在图书馆里,则是筛选过的。杭州图书馆把选书的权利交给了读者,使每位读者都有一定的参与感和成就感。读者知道这本书以后可能会有很多人看,这是他在为其他读者选书,所以一定会尽量给出客观公正和全面的评价。这是一个很好的共享。

在IT业内,无论是互联网产品,还是成熟的企业级应用,或者是手机、平板电脑,他们背后都有一个团队,所以个人的高效能不可怕,团队的高效能才可怕,当团队中每个人的潜力都被发掘出来,能力的集合才是巨大的,才能所向披靡。技术管理就是这么一种组织团队共同进行研发的工作,它是一门细分工种,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思维的开放、经济水平的提升,被管理者(工程师们)逐渐从单纯为了解决物质矛盾转化为追求工作的归属感、参与感、技术尊重感,他们逐渐对跟着谁一起工作、采用哪种工作方式、解决了什么样的技术问题、做出了什么样的产品感兴趣,而不是仅仅满足于金钱的多少。同时,被管理者之间还存在紧密的社交关系,能够随时保持沟通,分享对在该公司或组织工作的切身感受,分享对于管理者个人能力、品德的认识。我们每位技术团队管理者,也正在像书一样被摆放在被管理者面前,如果别人懒得翻你,就证明你不能给予他们指导,他们没有归属感,最终都会匆匆离职。

好了,可以开始我们整本书的内容了。我认为,无论工作或是生活,最好的情况是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能够跟自己喜欢的一切在一起。技术管理是我所喜欢做的工作,只要还有我的生存空间,我会一直做下去。

1.1.1 程序员的名义

前段时间,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很火。电视剧中角色较多,下面我将基于个人专业角度,分析哪些角色符合技术管理者的要求,分析不一定准确,也可能不够全面,请读者见谅。

李达康

1)遇事急躁。高小琴向他告状有工人阻拦厂区搬迁,他不过问什么原因,就认为是老百姓的问题。这件事充分体现了他遇事不够冷静、思考不周的性格。

2)做事直奔目标,抓小放大。厂区发生大火,老检察长好不容易平息工人的愤怒,他却在祈同伟的“点拨”下想趁乱拆厂房,而没有仔细研究为什么工人要造反。

3)不擅用人。副市长贪污腐败严重,还整天在外面说是“达康书记的化身”;区长整天看星星,不干实事。对于这两位下属,他并没有第一时间察觉问题。

达康书记的优点和缺点都过于鲜明,不宜在关键部门贸然担任技术管理者,需要时刻保持观察,或者从基层一步步锻炼,且不宜提拔过快。一旦提拔为正职,最好能够配一名类似季昌明或陈岩石这样的同志作为主要副手,辅佐、监督其工作。

沙瑞金

1)刚上任即到一线调研,且时间较长,充分体现了他深刻理解“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的道理,没有脱离一线。

2)接到高育良请示如何处理丁义珍的电话时,他只回复:“我才刚到任,还不熟悉情况,你们酌情处理”。处理很得当,既没有过多干涉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也把棘手的皮球巧妙地踢开,为之后的介入、接盘留下空间。

3)看新闻播报工厂强拆引起大火事件时,立即放下早餐认真做笔记,为后续常委会讨论内容准备大方向。

4)处理工厂强拆引起火灾事件,打电话指示李达康首先做好人员抢救、安置工作,把拆迁放一边去。处理逻辑合理、思路清晰,做到了抓大放小。

5)发现基层公务员当中的务实者没有晋升空间,认真思考对策,帮他们搭建平台,进行提拔。

如果有这样的人出任CTO或研发副总裁等研发类高管职位,那是研发人员的幸运,他会真正理解技术人员,他所带领的团队一定积极向上、热爱技术、处事公平,一定会在科技圈交出满意的技术答卷。

陈岩石

陈老干了20多年副检察长。这样的人一般技术过硬,为人正直,出任研发总监职位,团队里的人不敢不用心做事。真正干技术的人,会很喜欢这样的领导,从他身上能学习很多技术本领。我最近就遇到了这么一位高管,35岁教授级工程师,39岁副所长,45岁副总裁,用技术领导力训下属,下属会心服口服。

季昌明

如果没有季昌明的暗中安排、支持,其实沙书记很难完全应付高育良,侯亮平和陈海也很难开展实际工作。他很稳重,考虑问题很全面,如果季昌明这样的人出任技术高管,或者对应职位的副手,那么底层技术人员就有可信赖的沟通渠道,可以顺畅地与上层沟通。

侯亮平

最高检人民检察官,为人公正、公平、正义,一身正气,他来到汉东省担任反贪局局长,就像一只孙猴子一样,开始搅浑汉东的局势。这个角色有胆有识,可以重点培养为技术管理者,且遇事分析思路清晰、不按照常理出牌,适合做创新团队的技术带头人,在他的带领下,团队应该能够攻克技术难点,为公司带来新的技术创新点、产品赢利点。

高育良

这类人城府很深,做事能力极强,但是内心有着极强的私欲,且很会利用各种各样的资源,在大型企业中肯定会有。对于这类人,用得好则对公司极大有利,用不好则会导致风气败坏、拉帮结派。

祈同伟

这类人是团队的蛀虫,是规则的破坏者,他们为一己私利可以做任何事情,所以不适合做技术管理者,最好能够彻底清除。

孙连城

这类人挺多的,拨拨动动、毫无主动工作能力,技术技能也大多比较落后,让技术团队管理者很无奈。作为他们的领导,应该多和他们正面沟通,带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让他们明白,技术团队管理者也是打工的,也是拿工资的,也要养家,谁都不能不劳而获,免得被洗牌时抱怨:“老板就是资本家,我的领导是帮凶。”

总结

沙瑞金、陈岩石、季昌明,他们这三位都适合做技术团队管理者,都是管理层的骨干成员,对于技术团队的把控一般来说不会出现问题。

侯亮平和陈海,属于可以重点培养的团队骨干成员,应该让他们开始独立带人,慢慢积累经验,定期与他们交流,给予他们指点,帮助他们成长为能力全面型队员。

李达康这类人做事情风风火火,团队管理上很霸道,如果需要团队短期内出成绩,可以使用这类人,但是如果你看重的是长期行为,那么需要让经验丰富的HRBR辅助他工作,避免出现“一言堂”的情况。

高育良这类人进入了管理层后,需要保持和他们的沟通,积极引导他们向正面前进,避免他们自搞小团体。

祈同伟、孙连城这两类人,都不适合现代企业的技术管理。

1.1.2 为什么技术管理难做

我们应该都有听过某互联网公司爆发的所谓“CTO是否需要写代码”的争论事件。公司高层列举这个人怎么没用,第一条就是这个人居然几年时间没有写代码。我不评论双方对错,不评论这样的指责是否属实,也不评论他是否一定需要写代码,我只是觉得,如果是一家成熟的科技公司,它应该从多个维度评审技术团队管理者的工作过程和成绩,而不是采用单一化规则进行评判。

坦白说,技术团队管理者这个工作,想做得让公司内大多数人满意,难度非常高。前不久一位网友向我诉苦,说他的团队管理者只会管进度,其他什么也帮不上。这类抱怨很多,很多人都在抱怨他的领导无能,进而大家都觉得技术管理是一个很虚的工作,没有技术专家那么实在。造成这样的误解,我认为主要原因是技术管理者的需求方太多,接下来我们以假设人物举例说明。

1)刚通过校招进入团队的A

A:我有一个函数不会写,我使用Spring框架时老是报错,能不能帮帮我?

2)团队内工作3~4年的B

B:我们对外的协议层性能不好,不知道怎么优化,能不能指点我?

3)团队内工作5~6年的小组长C

C:系统架构能不能给我点意见?技术选型怎么做?

4)产品团队管理者D

D:技术要符合产品需求,别谈什么技术追求,让你们做什么产品就先做什么。

5)直属领导E、F

E、F:你的编码能力怎么样,系统架构能力怎么样,项目管理能力怎么样,项目不要有任务延期,未来技术方向定出来,设计文档怎么写得这么差,对外沟通工作怎么做得不及时……

6)部门最高领导G

G:我们和同行、业界的技术差异点有哪些?为什么你们不用那个流行的某某框架?

7)兄弟部门领导H

H:你要站得更高一些,能不能讲讲未来几年云计算的发展趋势?

8)文档评委I

I:你们这个协议定得不够好啊。

9)HR接口人J

J:团队氛围很重要,公司价值观要注入。记得要给新员工进行技术培训。10)专利部门接口人K

K:专利也很重要。有没有开始专利布局?

综合以上这些需求(实际还不止这些需求来源方),作为技术团队管理者,无论具体管几个人,最好能够拥有以下能力,才能满足各个需求方提出的需求:

❑ 深入理解一门或多门编程语言

❑ 深入理解多种流行的框架

❑ 系统架构能力强,拥有复杂系统的设计经验

❑ 积极跟随开源社区

❑ 积极了解业界技术发展

❑ 沟通能力强、情商高

❑ 有产品意识,不是技术迷

❑ 会带人,服从领导,责任心强

❑ 会写专利

❑ 再会点别的更好

❑ 随叫随到、工资不高

总之,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忍气吞声、专业背锅。这些可以用下图展示。

可见,技术管理真不是那么简单的,作为技术管理者,需要持续保持自己的技术能力,需要不断强化自己的管理能力和方方面面的综合性能力。此外,还要遵守技术管理者的职业素养要求,这是因为,职业生涯本身就像是在一个棋盘上下棋,既然选择了技术管理这条路线,就要遵从它自身的约束和要求。

记住,所有的失败都是有利于我们成长的。既然选择走上技术管理道路,无论前途是否艰难,都要咬着牙走下去,只要别人不赶你,你就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