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违背常理”的古文明(3)
与农业与政治成就相比,玛雅人在文化和科学方面的成就更令人吃惊。公元前后,玛雅人创造了象形文字,用树皮纸或鞣制过的鹿皮记载天文、医学、仪典、神话传说、诗歌和历史,是美洲大陆惟一发明使用文字的印第安部族,总计有800多个写书符号,3万余个词汇。
在数学方面,玛雅人创造了精确的数学体系和天文历法系统。他们采用20进位法,在世界上最早使用“零”的概念,比阿拉伯商队把这个概念从印度带到欧洲的时候早1000年。他们建立了精密的历法制度,最重视对太阳和月亮的观测,他们能算出日蚀和月蚀出现的时间,并已将7大行星都列入了研究范围。他们对金星运行周期的计算和现代科学实测结果完全一致。玛雅人经过周密计算,认为一年是365.2420天,这同现在计算的一年为365.2422天的数值只差0.0002。除此之外,玛雅人还有一个历法卓金历,这是根据一年等于260日周期所计算出的历法。但在太阳系中,并没有适用此历的行星,那玛雅人究竟是为了什么才编“卓金历”的呢?难道是在太阳系之外使用吗?
玛雅文明区域广大,整个中南美洲都有他们文明的遗迹。即使是用今天的眼光看,这些神庙与金字塔也堪称成就非凡。奇怪的是,公元9世纪时,散居在四面八方的玛雅人,好像不约而同地接到了某种指令,他们抛弃了世代为之奋斗追求、辛勤建筑起来的营垒和神庙,离开了肥沃的耕地,向荒芜的深山迁移。之后,他们再次按照历法预先规定的日期,重新开始修建他们的城市、神殿和金字塔,而绝不重返故土。对此,全世界科学家都拿不出有说服力的解释。
我们知道,埃及和印度的古代文明,首先发祥于尼罗河与恒河流域,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则在黄河和长江流域,而玛雅人却把他们的城市建筑于热带丛林之中。玛雅人聪明绝顶,为什么要在这种条件艰苦的地方安邦筑城呢?又为什么会在没有战争、瘟疫与天灾的前提下突然离开故土呢?除了说明他们高度自信,不想也不屑与外界交流之外,实在找不出更合适的理由。甚至还有人根据玛雅壁画中一些类似于外星人和航天器的绘画,分析玛雅人是外星文明的孑遗,故此建在远离人烟的丛林之中。至于玛雅文明为何会集中消失,到现在也是一个未解之谜。
3.蒂瓦纳科古城之谜
今天位于玻利维亚的的喀喀湖以南约20公里处的蒂瓦纳科遗址是蒂瓦纳科文化的宗教、政治中心,玻利维亚印第安古文化遗址。蒂瓦纳科在古印第安语中是“创世中心”之意,大批宗教建筑、绘画雕刻以及高度发展的古印第安文化都集中在此。公元5世纪到9世纪,它达到了鼎盛时期。玻利维亚考古学家卡洛斯·蓬斯·桑切斯认为,蒂瓦纳科城经历了5个历史时期,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200年,历时近1400年。
公元400年,玻利维亚人在的的喀喀湖边建造了蒂瓦纳科古城。目前已发掘的遗址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阿卡帕纳金字塔,这是遗址中最长的建筑;二是大卡拉萨萨亚神庙及“维拉科查”神像,它是蒂瓦纳科人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三是“太阳门”,是该遗址中最著名的古迹;第四部分是位于一座巨大的庭院中央的石墓宫地墓。1995年5月,蒂瓦纳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与神秘的马丘比丘古城一起被誉为南美最负盛名的两大古城。
与大部分美洲文明遗址一样,蒂瓦纳科古城也位于高海拔地带,坐落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之上,距其他任何城市都很远。这里的气压很低,空气中氧的含量极少,而雄伟的蒂瓦纳科古城就屹立在这氧气稀薄的髙原上。
由于当地土壤条件和气候条件与别处不同,蒂瓦纳科古城的居民发展出了与之相适应的农业耕作系统。他们挖出了多条相距16到30英尺宽的渠(有些地方长达650英尺),渠和渠之间用于耕种,渠中养鱼和种植水生植物,这是非常自然和富有智慧的种植方式。渠中的水可以调节土壤的温度,保证作物在冬季不被冻坏,而水中的植物还可以作为田地的肥料。这种环保与可持续的耕作方式一直被后来的艾马拉人沿用至今。
蒂瓦纳科人还是出色的商人。在公元400~500年间,他们控制了的的喀喀湖的西部和北部地区,和周围地区贸易往来频繁,载满货物的美洲驼队穿梭在城市之间,整个经济网络覆盖了安第斯南部的大部分地区。
西班牙人征服玻利维亚之后,蒂瓦纳科古城的文明历史也戛然而止。西班牙史学家维加曾对这座古城做过详尽的描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蒂瓦纳科城中庞大的、令人叹为观止的建筑……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整块岩石凿成的石门;这些石门矗立在长达30英尺、宽达15英尺、厚达6英尺的基座上,而基座和门是用同一块岩石雕凿成的……当时的人类,到底运用了什么工具和器械,使用了什么方法,才完成了规模如此庞大的建筑工程?这个问题我们无从回答……我们也无从得知,如此巨大的石头是使用什么交通工具运载到这里的……”
维加描述的是16世纪的蒂瓦纳科。400多年后的今天,尽管几个世纪以来饱受掠夺,蒂瓦纳科城周遭依旧散置着一座座用整块岩石雕凿成的碑柱。这些石头是如此的巨大,如此的笨重,却又切割得如此整齐,雕凿得如此精美,以至于人们不禁怀疑它们是否出自神之手。尤其是那些1.8米长、0.5米宽,如同玩具一样散落一地的石头水管,其制作之精巧令人吃惊。
著名的“太阳门”在古城的西北角,由整块青灰色巨石雕琢而成,约有3米高、5米宽。石雕的重量在10吨以上,要把这么庞大沉重的石门立起来,必须要用大型的起重机。而当时的印第安人连车辆都没有发明,他们是怎么把这巨大的石门立起来的呢?太阳门的两侧画着48幅方形图案,分列三排,簇拥着太阳门上方的一个会飞的“神”。此外,太阳门上还镂有许多象形文字,破译的结论令人吃惊,这些象形文字竟然是一份天文历!
除此之外,太阳门上还雕刻有史前动物的形象,例如大象与“剑齿兽”。众所周知,美洲地区根本就没有大象,而“剑齿兽”在大约12000年前就已绝种。那么,这些形象从何而来?如果是蒂瓦纳科人亲眼所见,那么,他们的存在历史该从何年算起?这真是一个难解的谜团。
4.纳斯卡巨画主人之谜
1938年,一位秘鲁飞行员飞经安第斯山脉上空,无意间发现地面有些异样的图形。他很好奇,于是降低了飞行高度,仔细观察起来。结果令他吃惊不已,平时看似无奇的地表线条,竟然变成了一幅幅巨大的图案。这是一些面积巨大的地画,线条就是荒原表面的细砾石被挖开而成的沟槽,其中一些“沟槽”所组成的线条,构成了三角形、长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和螺旋形之类的几何图案。
这位飞行员将其所见公布于世后,在当时并未引起多大的反响,直到1939年纽约长岛大学的保罗·科孛克博士在纳斯卡荒原再次发现这一巨型图画后,这一奇迹才引起世人的极大关注。1939年,保罗·科孛克博士为了完成其关于古代引水系统的博士论文,决定驾驶自己的运动飞机沿古代引水系统的路线进行一次考察。当飞越干涸的纳斯卡荒原上空时,地面一幅巨型图画吸引了他的视线:在广袤的纳斯卡荒原上,竟然存在一幅巨大而神奇的好像是平行的跑道似的直线图画!科孛克博士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于是他驾机折返,再次对这些巨大的图形作了仔细观察。
纳斯卡荒原上的这些巨画描绘的对象种类众多,有的是带有装饰风格的动物图形,有些线条则很像飞机场的跑道,还有一些规则的几何图形像是某些标志性的图案。巨画的线条宽窄和长短不一,有的长达5公里,有的1公里左右,都很笔直,并且转角和交叉处都棱角分明。
面对这一巨大发现,科孛克博士激动不已,他后来惊叹地说:“我发现了世界上最大的天文书籍。”科孛克博士重大发现的消息不胫而走,很快在美国同仁中传开了。不到一个星期,这个惊人的发现就在世界各地引起了巨大的反响。随后,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天文学家、地质学家、化学家以及人类学家纷至沓来,对“纳斯卡地画”展开了各种研究。
在这些研究人员之中,徳国天文学家玛丽亚·赖希最为著名。自从被这些神秘的图案所吸引后,她再也没有离开这里,并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她从这片平原上认出了数百个三角形、四角形或平行的跑道。她还发现有很多又长又宽的条纹横贯其间,有的像道路,有的像方格、圆圈、螺纹,还有许多不可名状的东西像是某些植物,其风格抽象简练。
纳斯卡荒原上的这幅巨图除了有无数笔直的宽广线条之外,更令人吃惊的是还有许多动植物图案,例如飞鸟、猴子、蜘蛛、不明植物,甚至鲸鱼等。在这些千奇百怪的图案中,有一幅著名的蜘蛛图。这只50码长的蜘蛛,以一条单线砌成,是纳斯卡荒原上最动人的动物寓意图形之一。赖希认为,这幅图很可能是某个特权阶层的图腾,也许他们是在某个特定的节日制作了这个图形,而图形中的蜘蛛很可能与预卜未来的仪式有关,但也可能是纳斯卡人崇拜的星座之一。
一些专家认为巨画与当时印第安人的宗教祭祀活动有关,画中的动物不是给凡人观看的,而是作为祭品专供天上诸神欣赏的。一些秘鲁哲学家推断,每个图形可能都是一个氏族图腾。由于图形种类很多,说明那时在纳斯卡地区曾繁衍生息着许多氏族。
考古学家们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这些由线条构成的图案确实是由深褐色表土下显露出来的一层浅色卵石造就的,与秘鲁飞行员的描述相差无几。这些图案是将地表褐色岩层刮掉3~4公分,露出浅色岩层而形成的,线条平均宽度为10~20公分,有的线条甚至宽达10公尺。纳斯卡平原的降雨量很少,每年最多只下半小时雨。正是由于这一特殊条件,荒原上的那些神秘图形才能历时1500余年而依然完整无损。据考察队的专家计算,每砌成一条线条,就需要搬运几吨重的小石头,而图案线条中那精确无误的位置又决定了制作者必须依照精心计算好的设计图才能进行。而当时的纳斯卡居民尚处于原始社会,那么这些巨画是怎样制作出来的呢?
赖希认为,巨画可能出自创造了纳斯卡文化的印第安人之手,理由是巨画的图像和纳斯卡地区出土的陶器碎片上的图案有几分相似之处。古代居民可以先用设计图制作模型,然后把模型分成若干部分,最后按比例把各部分复制在地面上。另一些人认为,这些巨画是按照空中的投影在地面上制作的。这样解释虽能比较直截了当地解决了设计和计算的困难,但却引出了更多的问题。古代纳斯卡人不可能掌握飞行技术,那么,是谁在空中进行投影呢?人们推测古时候的印第安人可能曾利用当地材料制作热气球,并在上空观察他们的艺术成果。但他们为什么要在这不毛之地作这些令人叹为观止的巨画呢?这至今是个谜。
5.复活节岛巨像主人之谜
复活节岛是智利以西的一个小岛,距智利本土3500多千米。复活节岛呈三角形状,长24千米,最宽处有17.7千米,面积为163平方千米。岛上死火山颇多,有3座较高的火山雄踞岛上3个角的顶端,海岸悬崖陡峭,攀登极难。
远离大陆的复活节岛不适合人类生存,岛上没有淡水,贫瘠而干旱。岛的中部是风沙横行的沙漠,粮食作物根本无法生长,只有矮小的灌木和杂草才能在这里顽强生存下来。没有饮用水,没有河流,岛民只能靠挖池塘储存雨水度日。除了老鼠,岛上没有其他野生动物,甚至没有本土的蝙蝠和陆地鸟类,家养的动物也只有鸡。居民既无法种粮,也无法狩猎,而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栽种甘薯和甘蔗艰难度日。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干旱、荒凉,只有少数土著人居住的孤岛上,却遍布着887尊巨大无比的巨石人像。石像造型之奇特、雕技之精湛,着实令人赞叹。
这些石像全部是用整块的火山岩雕凿成的,其中竖立起来的有600尊,大多整整齐齐地排列在4米多高的长形石台上。岛上共约100座石台,每座石台上一般安放着4~6尊石像,最多的达15尊。这些巨人石像髙约7~10米,最大的一尊高达22米,约400吨重。所有的石像都没有腿,全部是半身像,外形大同小异。石像的面部表情非常丰富,它们的眼睛是专门用发亮的黑曜石或闪光的贝壳镶嵌上的,格外传神。更加令人惊异的是,这些巨大的石像有些还顶着巨大的红石帽子。一顶红石帽子,小的有20多吨,大的可重达40~50吨。这些巨石像几乎都是长脸,有长长的耳垂,下巴凸出,双眼深陷,浓眉突嘴,鼻子高而翘,一双长手放在腹前,面朝无边的人海昂首凝视,神色茫然。人们站在这些巨像面前,会油然而生一种神秘与压抑之感。
不是人烟密集的大陆,也不是文明发达的城市,为什么这个孤悬大洋的小岛上会有如此巨大的石像,还是多达几百尊的规模?这么多的石像是什么人雕凿的?目的又是什么?随着复活节石像的秘密不胫而走,许多国家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都登岛考察,企图揭开谜底。但结果令人失望,没有一个人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