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违背常理”的古文明(4)
有些研究太平洋的学者认为,复活节岛的巨人石像应属于波利尼西亚文化,最早的居民就是现在岛上生活着的波利尼西亚人的祖先。据放射性同位素法测定,复活节岛上大约在公元400年到公元700年间开始有人类活动。石像的底座祭坛建于公元7世纪,石像雕凿于1世纪以后。到12世纪时,这一雕凿活动进入了鼎盛时期,前后历经400~500年。大约到1650年前后,雕凿工程停了下来。忽然停工的直接原因可能是突然遇到自然灾害,也有可能是居民一夜间全部撤离。至于石像代表了什么,多数学者认为,可能是代表已故的大酋长或是宗教领袖。
这种巨像本地说的说法看起来合理,其实漏洞很多。例如:复活节岛资源匮乏,能够生存的居民人数不会很多。有些科学家曾在岛上组织过实地的实验,结果证明,雕刻一尊中等大小的石人像,需要15个工人干上1年,1000尊石像就需要1500个工人不停地整整工作100年。
这还只是雕凿的人力,如果算上完工后的运输,需要的人力更加庞大。因为岛上没有家畜,只能完全靠人力移动。很多石像重达10吨、20吨甚至80吨,那么拉动一尊80吨重的石像就需要3200人,照此推算,移动这1000尊石像所占用的劳动力实在无法想象。另外,要维持这些制作石像的工人的生活需求,就必须要有更多的人来种植农作物、生产粮食、打造工具等。保守的估算,整个复活节岛石像工程最少需要5000名身强力壮的劳动力连续工作100年。仅仅只是为了膜拜,有必要做这样的工程吗?
以挪威著名人类学家、探险家海尔达尔为代表的一些学者则提出了相反的看法。他们认为,复活节岛巨石人像的建造者们不是来自西方的波利尼西亚,而是来自东方的南美大陆。复活节岛石像的造型与墨西哥蒂瓦纳科玛雅文化遗址的石雕人像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复活节岛第一历史时期的雕刻匠们与南美古秘鲁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即使证明了复活节岛巨像与南美文明有关系,石像是如何建造的问题仍然无法解决。复活节岛的历史真相,可能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然是个谜,也可能是个永远都解不开的谜。
【亚洲古文明之谜】
勤劳勇敢的亚洲人民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创造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亚洲文明,为人类文明留下了宝贵的物质精神财富。
1.楼兰文明缘何神秘消失?
在人类历史上,楼兰是个充满了神秘色彩的名字。它曾经有过的辉煌,成就了它在世界文化史上的特殊地位。楼兰名称最早见于《史记》。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时,楼兰人建立了国家,受月氏统治;公元前177年至公元前176年,匈奴打败了月氏,楼兰又为匈奴所辖。
楼兰属西域三十六国之一,与敦煌邻接,公元前后与汉朝关系密切。古代楼兰的记载以《汉书·西域传》、法显和玄奘的记录为基础。《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玄奘在其旅行记录末尾作了极其简单的记述:“从此东北行千余里,至纳缚波故国,即楼兰地也。”
汉时的楼兰国,由于国土地处汉与西域诸国交通要冲,汉不能越过这一地区打匈奴,匈奴不假借楼兰的力量也不能威胁汉王朝,所以汉和匈奴对楼兰都尽力实行怀柔政策。楼兰有时是匈奴的耳目,有时又归附于汉,介于汉和匈奴两大势力之间,巧妙地维持着自己的政治生命。
公元400年,高僧法显西行取经,途经此地,他在《佛国记》中说,此地已是“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及望目,唯以死人枯骨为标识耳”。楼兰——这座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在辉煌了近500年后,逐渐没有了人烟,在历史舞台上无声无息地消失了。
一直到20世纪初年,楼兰才再一次出现在世人面前。
1900年春天,瑞典探险家和博物学家斯文·赫定率领一支小规模的探险队进行中亚考察。他们于3月初沿着干枯的孔雀河左河床来到罗布泊荒原,在穿越一处沙漠时发现铁铲不慎遗失在了昨晚的宿营地中。由于没有铁铲就无法挖掘水源,赫定只得让他的助手回去寻找。这位助手很快就找回了铁铲,还顺手拣回了几件木雕残片。对文物和历史都很精通的赫定见到残片时异常激动,决定寻机发掘这片废墟。1901年3月,斯文·赫定再次来到这里开始进行挖掘,发现了一座佛塔和三个殿堂,以及带有希腊艺术文化的木雕建筑构件、五铢钱、书信等大批文物。随后,他们又在这片废墟东南部发现了许多烽火台,一直延续到罗布泊西岸的一座被风沙掩埋的古城,这就是楼兰古城。
今天,楼兰古城地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北境,罗布泊的西北角、孔雀河道南岸的7公里处。古城平面近正方形,边长在330米左右,几乎全部为流沙所掩埋。城墙用粘土与红柳条相间夯筑,有古运河从西北至东南斜贯全城。运河东北有一座八角形的圆顶土坯佛塔,塔南的土台上有一组高大的木构建筑遗迹,曾出土汉文、佉卢文文书及简牍、五铢钱、丝毛织品、生活用具等。运河西南的中部,有3间木构土坯大型房址,房中及其附近曾出土大量汉文文书、木简及早期粟特文和佉卢文文书,估计为衙署遗迹。其西的一组庭院,可能是官宦宅邸,南边分布着矮小的民居。城中出土的各种文书、简牍,被称作罗布泊文书。
在斯文·赫定发现楼兰古城后,消失已久的楼兰文明再度成为考古界和历史学界的研究热点。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也开展了楼兰古城的考古研究工作。1979年,新疆考古研究所组织了楼兰考古队,开始对楼兰古城古道进行调查、考察。在通向楼兰道路的孔雀河下游,考古队发现了大批的古墓。其中几座墓葬外表奇特而壮观:围绕着墓穴的是一层套一层共7层由细而粗的圆木,圈外又有呈放射状四面展开的列木。整个外形像一个大太阳,不由得让人产生各种神秘的联想。它的含义究竟如何,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
1980年,穆舜英等在孔雀河下游的铁板河三角洲,发现了一片墓地,墓中有一具中年女性干尸,体肤指甲保存完好,被世人称为“楼兰美女”。经将她身上的羊皮残皮做碳14鉴定后,表明它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尸。
楼兰文化堪称世界之最的人文景观,但令人惊奇的是,所有的古城包括楼兰王国在内,突然消失的时间都在公元415年左右。这是什么原因呢?为何一个繁盛的文明会在一夜之间突然全部消失呢?
有专家们指出,罗布泊的迁徙是主要原因。孔雀河与车尔臣河汇入塔里木河,经库鲁克河流入罗布泊。罗布泊是古楼兰的生命之源,罗布泊的迁移使楼兰水源枯竭,植物死亡,导致气候恶劣,楼兰人继续留在这里只能坐以待毙,于是只好弃城别走,楼兰古城就此在历史上消失。
也有学者认为,古楼兰的衰亡是战争杀伐的原因。楼兰古国的最后存在时间正是我国历史上政局最为混乱的时期,北方许多民族自立为藩,相互战争。而楼兰作为军事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不可能置身事外。频繁的战争、掠夺性的洗劫使楼兰的植被和交通商贸地位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还有人说,楼兰是被瘟疫疾病毁灭的。一场从外地传来的瘟疫,夺去了楼兰城内十之八九居民的生命,侥幸存活的人纷纷逃离楼兰,远避他乡。
时至今日,关于楼兰毁灭的真正原因,专家学者们还在探索。
2.谁创造了神秘的古滇国?
在中国考古历史上,古滇国文明的发现是一个重要的事件。它的发现,揭开了历史上隐藏了很久的谜团,将中国西南一隅的一个灿烂文明重新展示在了世人面前。
古滇国,在其被发现之前,一直笼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司马迁曾在《史记》里说云南有个被称为“滇”的国家,但此后,历代典籍上再也没有关于它的记载。《史记·西南夷列传》中记载:“滇王者,其众数万人,其旁东北有劳浸、靡莫,皆同姓相扶。”
1956年,由于当地文物保护工作者的汇报,云南省博物馆的考古学家在晋宁石寨山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在发掘第6号墓时,他们发现墓内存放着一具制作精美的朱黑漆棺,随葬品有金器、银器和铜器等共计137件。其中以青铜器最为丰富,有古代记载国之大事的青铜重器,还有各种人物、屋宇、模型、饰物和贮贝器,有代表墓主尊贵身份的编钟和随侍铜俑,也有各式兵器如戈、矛、剑、戟等,生活用具如铜镜、炉、熏炉等。数量之众多,种类之复杂,无不显示了墓主的富有和显赫身份。
尤其令人振奋的是,当工作人员清理棺底时,发现了一枚亮铮铮的金印。考古队长亲自将它拾起,拂去尘土,只见上面清晰地刻着四个篆字:滇王之印。顷刻之间,发掘工地上爆发出一片欢呼声。好消息瞬间传开:千古传闻中的神秘古墓被找到了!古滇国的国王墓葬终于重见天日了!
这个神秘的古滇国,之前一直是考古界苦苦寻找的重点。据史料记载,秦朝时期,在开“五尺道”通云南后,秦王朝曾在滇东北置官守治理云南的滇池一带。到西汉初年,滇王又脱离了汉王朝的统治,直到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汉王朝“以兵临滇。滇王举国降,请置吏,入朝”。汉武帝接受滇王归附以后,“于是以为益州郡,赐滇王印,复长其民”。当时,“西南夷君长以百数,独夜郎、滇受王印。滇小邑,最宠焉”。
在西南各民族中,滇王最受汉武帝宠信。但从公元一世纪开始,在各种史志中就再也找不到有关古滇国的任何记载了。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很怀疑古滇国的存在以及《史记》记载的真实性,滇王金印的发现,不仅证明了石寨山遗址是滇王及其家族的墓地,也证明了《史记》等汉文古籍有关古滇国的纪事是可靠的。
除了滇王之印,此次发掘的其他文物也精美异常。尤其是出土的大量青铜器,工艺精湛,形制特殊,带有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格,在我国青铜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闪烁着古滇文化的璀璨光芒。
虽然滇王之印被找到了,但创造了如此辉煌文明的古滇国,为什么会在中国典籍上神秘消失,并且千百年来再无任何消息呢?一群伟大的创造者怎么会突然退出历史舞台而没留下任何线索?古滇国的都城在哪里?谁是古滇国的主体民族?古滇国的社会性质是什么?种种疑团,至今仍然没有答案。
滇国主体民族的族属问题,从滇文化的发掘之日起就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滇国主体民族和滇文化是战国末年楚国将军入滇时带来的楚人和楚文化,楚人把内地先进的文化和生产技术带到了滇池区域,由于楚文化的影响,才形成了滇国时期“耕田、有邑聚、有君长”的阶级社会;也有人认为,滇国主体民族和滇文化与四川古代的巴蜀文化有密切关系,滇池区域丰富多彩的青铜文化,就是古代“岷山庄王”及其臣民亡国后,南逃到云南以后创造的;还有人提出,原先分布在四川南部及滇东北地区,后来又逐步迁至滇池区域的古人即滇国的主体民族,他们和魏晋时期滇东北地区的“西爨白蛮”有渊源关系,滇文化事实上就是“白蛮文化”;另有人认为,我国古代西北地区有大量南迁的氐羌游牧民族进入云南,滇王主体民族及滇文化和上述南迁的古羌族人有密切关系;更为流行的一种看法则认为,滇文化是我国古代的濮人创造的,濮人即滇国的主体民族。
“滇国”是云南历史上最早建立的地方政权,也是最早见诸于史书的有关古代云南历史的记录。考古资料证实,滇国存在时间为公元前5世纪中叶至公元1世纪初,全盛时期为战国末至西汉初。古滇国的主体民族是“僰人”,即滇人或滇族,他们在以滇池地区为中心的云南省中部和东部地区建立了一个具有灿烂青铜文化的古国,并逐渐形成和发展了极具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滇文化。
至于古滇国的都城所在,有人把它与近年来发现的抚仙湖水下古城联系了起来,认为抚仙湖水下古城极有可能是古滇国消失已久的都城。因为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出土有数千件古滇青铜器,而与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有滇王印。按考古常规看,古滇国的王城或都城就在附近。从李家山出土的大量青铜器的造型、图案及近水居的干栏式建筑分析,这些青铜文物和遗迹所反映的生活环境应是宜猎宜渔宜耕,因而水下古城颇为符合对王城的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