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违背常理”的古文明(5)
3.古格王朝失落之谜
近年来,西藏地区的古格王朝遗址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热点之一,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文物爱好者与旅行者。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在此展开了一系列考古工作,使这个消亡了350年的王国渐渐重现在人们的视野里。近十数年间,古格遗址周围不断发掘出的雕刻、造像及壁画等揭开了古格王朝的神秘面纱。
从已发现的遗址和文物来看,古格王国有着灿烂繁盛的文明和历史。古格雕塑非常精美,作品多为金银佛教造像,其中被称为“古格银眼”的雕像成就最高;古格壁画艺术成就也很高,其壁画风格独特、气势宏大,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由于古格所处地理位置及受多种外来文化影响,它在艺术表现风格上带有明显的克什米尔及犍陀罗艺术的痕迹,所绘人物用笔简练、性格突出,其丰满动感的女体人物尤其具有代表性。由于古格盛产黄金白银,在托林寺、札不让、皮央东嘎还都发现过一种金银汁书写的经书,而且出土的数量极大。这种经书书写在一种略呈青蓝色的黑色纸面上,一排用金汁书写,一排用银汁书写,奢华程度无以复加。
历史上,最早对这座古城遗址进行考察的是英国人麦克霍斯。1912年,他从印度沿象泉河溯水而上,来到这里进行考察。此后,探险家、旅行者、摄影家和艺术家们便源源不断地来这里探奇访幽。但真正的科学考察是从1985年西藏自治区文管会组织的考察队开始的。根据实地测量,遗址总面积约为72万平方米,调查登记房屋遗迹445间,窑洞879孔,碉堡58座,暗道4条,各类佛塔28座,洞葬1处;发现武器库1座,石锅库1座,大小粮仓11座,供佛洞窑4座,壁葬1处,木棺土葬1处。
目前,古格王国遗址是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地之一。现在的遗址从山麓到山顶高300多米,到处都是和泥土颜色一样的建筑群和洞窑,除了几间寺庙,其余全部房舍已塌顶,只剩下一道道土墙。遗址的外围建有城墙,四角设有碉楼,整个遗址建在一小土山上,建筑分上、中、下三层,依次为王宫、寺庙和民居。红庙、白庙及轮回庙中的雕刻造像及壁画不乏精品。围绕古格都城周围的重要遗址还有东嘎、达巴、皮央、香孜等,这些遗址都有大量文物遗存。
这样一个屹立在青藏高原上的文明,是怎样起源的呢?又是如何消失的呢?种种疑团让神秘的古格王国文明显得更加富有魅力。
古格王国的历史,要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末期,其发展消亡的历史,与藏传佛教在西藏的发展紧密相关。
古格王国的王族,是吐蕃赞普(即汉语中的“王”)的嫡系后裔,所以古格王国历史的源头,必须追溯到吐蕃王朝的晚期。公元9世纪,强盛一时的吐蕃王朝逐渐衰落,统治者内部的僧侣集团和世俗贵族集团的矛盾急剧激化。公元823年,俗官郎达玛发动政变,上台成为吐蕃末代赞普。郎达玛死后,他的两位王子及其王孙混战了半个世纪,结果次妃一派的王孙吉德尼玛衮战败后逃往阿里,阿里原有的地方势力布让土王扎西赞将女儿嫁给他并立他为王。之后,吉德尼玛衮在晚年将领域分封给3个儿子,长子贝吉衮占据芒域,后来发展成为拉达克王国;次子扎西衮占据布让,后来被并入古格;幼子徳祖衮占据象雄,即古格王国,这位最年幼的王子,后来成为了古格王国的开国元首。
公元10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古格王国雄踞西藏西部,弘扬佛教,抵御外侮,在西藏吐蕃王朝以后的历史舞台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据《西藏王臣记》记载,古格王国世袭了16个国王,古格城堡是从公元10世纪至16世纪经过不断营造建立起来的。吐蕃王朝灭亡后,西藏进入了400多年的分裂时期,古格王国不仅是吐蕃世系的延续,而且使佛教在吐蕃瓦解后重新找到了立足点,并由此逐渐达到全盛。因此,古格王朝在西藏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令人惋惜的是,就在300多年前,具有重要历史地位的古格王朝突然由盛而衰,瞬间消失于茫茫沙海,偌大的王国仅留下恢弘的遗址和遗物。
有学者说是战争摧毁了古格王国的文明。
1633年,僧侣们发动叛乱,古格王的弟弟勾结与古格同宗的拉达克王室,利用拉达克的军队攻打古格都城,最终国王全家被囚禁,古格王朝被推翻。
还有学者认为战争并不是主要的原因。他们从记载和考察的结果上来看,战争造成的屠杀和掠夺并不足以毁灭古格文明。可事实上,硝烟散尽的古格王国迅速沦为了一座庞大的废墟,10万国民和他们的后裔也消失得无影无踪,在历史的舞台上再也没有出现过,这不符合常理。看来,神秘的古格王国的消亡真相,还将继续在历史的迷雾中等待开启的那一天。
4.巴比伦“通天”塔有多高
巴比伦是世界著名的古城遗址和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与古代中国、印度、埃及齐名。它位于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以南90公里处,幼发拉底河右岸。
巴比伦的历史绵延近两千年,期间建立了高度发达的文明。公元前19世纪中,阿摩列依人在此建国,史称古巴比伦王国。其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先后征服其他城邦,统一两河流域,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汉穆拉比死后,巴比伦逐渐衰弱,公元前1595年为赫梯王国所灭。
公元前626年,闪米特族的一支迦勒底人占领巴比伦,重建新巴比伦王国,也叫迦勒底王国。到了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时,国家强盛,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公元前586年,巴比伦攻占耶路撒冷,灭犹太王国,其疆域包括两河流域大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等地。
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期,新巴比伦王国的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生活繁荣。为了显示他的文治武功,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修巴比伦城,使得新建后的巴比伦成为了一座雄伟的大城。由于尼布甲尼撒二世同巴比伦的神庙祭司集团关系非常密切,他新建修复了许多宗教建筑,其中最著名的是巴比伦的马尔杜克神庙的塔寺,即“巴別通天塔”。
巴比伦城墙可谓固若金汤,其厚度可以让一辆4匹马拉的战车在上面疾驶。长达16公里的城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座城楼,100座铜做的城门分列其中,因此希腊大诗人荷马又把巴比伦城称为“百门之都”。
巴比伦古城的大门叫典礼门,高4米多,宽2米左右,门的上部是拱形结构,两边和残存的城墙相连,门洞两边的墙上有黄、棕两色琉璃砖制成的雄狮、公牛等图像。这座城门建筑得十分牢固,公元前568年,波斯人在摧毁巴比伦古城时,只有这座城门幸存了下来。在千百年风雨剥蚀下,古城城墙已坍塌无存,唯独这座城门依然完好如初。
穿过城门是一条广阔大道,赫赫有名的巴别通天塔就耸立在大道的北面。
根据犹太人的《圣经·旧约》记载:大洪水劫后,诺亚的子孙越来越多,遍布地面,于是向东迁移。在示拿地(古巴比伦附近),他们发现了一片平原,于是定居了下来。由于平原上用作建筑的石料很不易得到,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做砖,把砖烧透了。”于是他们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又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以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全分散在地上。”由于大家语言相通,同心协力,建成的巴比伦城繁华而美丽,高塔直插云霄,似乎要与天公一比高低。但此举惊动了上帝,上帝深为人类的虚荣和傲慢而震怒,不能容忍人类冒犯他的尊严,于是决定惩罚这些狂妄的人们。他看到人们这样齐心协力,统一强大,心想:如果人类真修成了宏伟的通天塔,那以后还有什么事干不成呢?一定得想办法阻止他们。于是,他悄悄地离开天国来到人间,区别开了人类的语言,使他们因为语言不通而分散在各处,那座塔自然就半途而废了。
事实上,“巴别”这个词是巴比伦文,意思是“神的大门”。巴别通天塔的建立是为了供奉巴比伦人马尔杜克主神的神殿。尼布甲尼撒二世下令重建“巴别”塔,耗费了难以想象的人力物力,他命令全国不分民族、不分地区,都要派人来参加修塔。
公元前460年,即塔建成150年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游览巴比伦城时,对这座已经受损的塔仍是赞叹不已。他记载道,通天塔建在许多层巨大的高台上,这些高台共有8层,愈高愈小,最上面的高台上建有马尔杜克神庙。墙的外沿建有螺旋形的阶梯,可以绕塔而上,直达塔顶。塔基每边大约90米,塔高约90米。
在“巴别”塔里,每年都要定期举行大规模的典礼活动,成群结队的信徒从全国各地赶来朝拜。根据希罗多德的记载,塔的上下各有一座马尔杜克神庙,分别称上庙和下庙。下庙供有神像,上庙位于塔顶。上庙里面没有神像,但金碧辉煌,由深蓝色的琉璃砖制成并饰以黄金。敬神时,穿着白色法衣的祭司将在由乐器伴奏的合唱声中登上塔顶。
后来即使波斯人彻底摧毁了巴比伦,人们对巴比伦通天塔仍然念念不忘。公元前331年,当亚历山大大帝占领了已经荒芜的巴比伦后,他曾经想重建通天塔。但是,单单清除废塔的砖瓦就需要1万人工作两个月。最后,他只好放弃了这个计划。
千百年过去了,不知有多少人一直想找到巴比伦城的遗址。1899年3月,一批德国考古学家在今天巴格达南面50多公里的幼发拉底河畔,进行了持续10多年之久的大规模考古发掘工作,终于找到了已经失踪两千多年,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在公元前605年改建后的巴比伦古城遗址。如今,许多宫殿、神庙、街道和住房已经渐渐露出地面。考古学家们正在和历史学家、艺术家们一起,根据发掘出来的文物,复制古城巴比伦大多数建筑物的原型,以便有朝一日能使这座人类宏伟的古城恢复旧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