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医学插上翅膀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科创你我,改变未来

皮肤科 潘萌

科技创新驱动根本要靠人才,作为医疗、科研、教育战线的一分子,我们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去不断完善自己、充实自己和提高自己。1993年,我从上海第二医科大学毕业后,成为一名皮肤科临床医生。本以为全心的付出,踏实的工作,一定会解决病人的疾苦,但是在越来越多的临床实践中,我发现有很多问题无法得到更好的解释和找到正确的答案。比如在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很多患者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并发症,甚至更加凶险的情况。面对这些难题,我在为患者病情着急的同时,一次又一次感到了自身的渺小和无力。在与郑捷教授的一次偶然谈话中,我茅塞顿开,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树立了继续学习深造、改变自己的决心,相继在2001年和2006年完成了硕士和博士的学习。期间,培养了良好的科研思路,掌握了全面的研究手段,并开始学会用科研手段对临床问题进行一步步的深入研究,自己的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较高水平的提升。

我的专业方向是大疱病皮肤病,在长期的医疗工作过程中,在为患者防病治病的同时,针对目前皮肤科领域中重要的、亟待解决的问题和难题积极开展相关的科研工作,更多地将科学研究与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相结合,将科研成果运用于医学实践和社会实践,解决病人的疾苦。大疱病皮肤病是一类危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具有病情重和死亡率高的特点。临床上患者表现为皮肤、黏膜表面的水疱、大疱和糜烂面,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在天疱疮的临床上存在两大局限性,一是对疾病的严重程度无法进行准确判定和预估,二是治疗的副作用很大,很多患者已不是死于疾病本身,而是死于长期使用以糖皮质激素为代表的各种免疫抑制剂所引起的副作用。因此如何精确评判疾病的严重程度,积极寻找更有效、更安全的治疗手段,成为我的主要研究方向。通过多次的动物实验,多次的反复验证,在实验室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特异的天疱疮血清学诊断的方法,并在多家医院进行临床运用;又通过该体系,开展了天疱疮特异性抗体及其亚型的检测,对指导用药、预测转归、判断预后,对有效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郑捷主任提出了天疱疮的“个体化”治疗,即因人而异,尽可能使用小剂量激素,采用多种联合治疗的手段,使患者得到长期的缓解。目前我科开展了大疱病专病门诊,秉承着“有效治疗、长期控制”的理念,服务于患者,造福于患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我们的研究成果相继获得了五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资助,在国外皮肤科杂志上发表了数十篇论文,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让我欣慰的是,去年通过层层选拔,我被评选为上海交大医学院“临床研究型医师”。我欣喜地发现自己完成了从“自然成长”到“自觉成长”的转变。前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经验的积累,业务上有所进步,但到了一定的时期会停滞不前;后者是在实践中思考,不断更新知识,形成自己的见解,再到实践中检验、提高。只有经历了“自觉成长”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成为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医学创新人才,充分激发人才的创新活力,然后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医疗成果,让医学科技创新更好地发挥作用,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幸福。然而,这需要投入大量脑力体力,只有全身心的付出,在医疗水平上才会有更快的提升、更高的效率和更优质的服务。

大医有魂,生生不息。几度风雨和春秋,几波青春和年华,每一腔热血都洒在了医学的寸寸土地上。钟南山院士曾说过:“选择医学可能是偶然,但你一旦选择了,就必须用一生的忠诚和热情去对待它。”尽管从医之路几多波折,亦有各种挫折和误解,但我们绝不后悔。无数个日夜驻守实验室的身影,只为一个实验结果;无数个加班加点的日夜,只为患者能够健康出院;无数个风雨无阻的培训授课,只为莘莘学子的求知欲;无数个腰酸背痛带病上岗的日子,只为有需要自己帮助的患者……这种不可比拟的成就感,是医生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服务于患者的同时,也实现了医者对于自身的满足感,这也是所有从医人员所坚持下去的动力源泉。为此,我乐在其中!

2020年即将临近,对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目标,这需要时代的声音和世界的声音给出回答,需要你和我,需要活在这个时代的每一个人给出一份满意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