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云:别让没野心毁了你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单枪匹马闯天下,历经商海沉浮(3)

从南到北,北京之行,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马云既然决定了,也就是抱着极大的决心去的,不管在北京会收获什么,总要走出第一步,才知道会走到什么地步。马云的这种精神,很值得今天的年轻人学习。

深秋时节,马云和何一兵,一个人抱着一摞宣传资料,一个人抱着一台当时最先进的486电脑,就这样站在北京的街头,瑟瑟的秋风打在他们的脸上,有些疼,有些冷,但是两个年轻人的心中却是火热的。马云和何一兵来到北京就是奔着当时互联网行业最具知名度的“网络女侠”——张树新去的。多年之后马云回忆起这次北京之行,至今对瀛海威那块气势磅礴、充满煽动性的广告——“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有多远——向北1500米”记忆犹新,从那块广告牌向北1500米正是中关村,如今中国的高科技中心。

在那里的一间办公室里,马云找到了张树新。当时的张树新非常忙,有很多工作要做,所以根本没有太多的时间来招呼马云。本来马云是想和张树新就互联网未来在中国的发展大谈特谈一番的,可是没有想到第一次见面就被晾在了一边半个小时,马云觉得很是自讨没趣,于是便和何一兵两个人从中关村走了出来。

马云和何一兵两个人徘徊在北京,举目无亲,投奔无门,就这样回杭州,马云肯定心有不甘。幸好马云从小就是乐于交友的豪放性格,因此他走到哪里都能交到朋友。来到北京不久,马云就认识了一个叫钱峰的小伙子。钱峰当时不到30岁,在中关村一家知名的IT公司四通公司任职。后来钱峰辞职创业,做起了BP机生意,生意也是经营得风生水起。马云到北京后,和钱峰熟了,钱峰就全心全意地帮助马云,甚至放下自己的生意不做,开着车整天拉着马云跑业务、找商机,在寒风凛冽的北京街头,从中央各大部委到京城各大媒体,钱峰和马云都走遍了。患难见真情,在你困难时肯搭把手的都是真朋友。

成功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耐得住寂寞与孤独,方能守得花开见月明。

【在北京卧薪尝胆的日子】

从1995年到1997年,马云多次到北京寻求互联网事业的发展,这中间具体经历了哪些事情,这一节,我们来细细说起,让你了解一个更全面真实的马云,更加深刻地理解马云创业的艰辛。

当时的中国对发展信息高速公路一直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保守派,认为所谓的信息高速公路是西方发达国家的“新殖民主义”阴谋,中国不能跟风,被人家牵着鼻子走。另一种是改革派,认为中国必须走信息高速公路,发展互联网,否则就会远远落后于其他国家,重蹈闭关锁国的悲剧。论战的过程中,政府迟迟没有表态,媒体当然也不敢轻举妄动。因此当时没有哪家媒体敢主动给马云做宣传。

弄清楚了形势之后,马云知道必须首先打通媒体。马云通过钱峰认识了一个司机,而这个司机在《北京青年报》报社工作,在和这个司机熟络之后,马云就试探着想让这个司机帮忙牵线,争取在报纸上发文章,给中国黄页做宣传。这位司机了解情况之后告诉马云,《中国贸易报》很有希望,应该有兴趣发他们的信息。

于是在这个司机的帮助下,马云找到了《中国贸易报》的总编孙燕君,经过一番彻谈,孙燕君同意将记者江勇写的关于马云的文章《走近马云》发表在《中国贸易报》上,这也是北京的媒体第一次报道马云和中国黄页。

在北京那段日子里,孙燕君经常和马云一起在寒风凛冽的北京街头穿梭,在中央各大部委门前徘徊,后来还是搞媒体的孙燕君想了个办法,即开个发布会,搞个活动,多请一些记者朋友们来捧场,让大家帮忙多多宣传一下。马云听后很开心,他正需要这样一个向大家阐述自己想法的机会。多日之后,马云终于在北京长安俱乐部的雷吉儿餐厅举办了一次联谊活动。活动主要请的都是报界和商界的人士。

那天一大早,马云就和一群从杭州来的同事们忙活起来,大家兴致都很高,马云兴奋地将自己从杭州带来的486电脑接上线,就等着在大家面前好好展示一下互联网的魅力。活动一开始,马云的开场白很经典——“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互联网将会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这句话究竟是不是比尔·盖茨说的呢?多年之后,马云澄清说自己当时只是觉得背靠大树好乘凉,就把自己想的话安在了比尔·盖茨身上,没有想到,这句话在多年之后真的应验了。随后马云就从互联网最基础的知识讲起,大谈互联网将来蒸蒸日上的发展前景,和中国未来互联网发展的巨大机遇。他讲得热血沸腾,台下的人听得晕晕乎乎。演讲过后,又举办了一场宴会,其实主要目的就是让马云能够和这些商界、报界有头有脸的人物进一步地了解沟通,因为马云急需一笔运营资金,而在当时的中国,企业融资是非常困难的。

然而,企业家们听后都非常困惑,他们问马云:“你说得这么好,这么好的东西,国家会让你一个民营企业来搞吗?”一句话问住了马云。的确,当时的中国,互联网事业刚刚起步,国家基础网络都还没有建设完善,有谁敢冒这个风险去投资马云那个口口声声说要做“中国的雅虎”的伟大理想呢?商界人士不感兴趣,给了马云一些打击。但是媒体朋友们的热情倒是给了他不小的宽慰,也算是终于有人愿意为中国黄页做宣传了。但是好景不长,一纸通知下发:在没有政府明文表示支持的情况下,任何媒体不得大肆宣传互联网。瞬间马云就从天上掉在了地上。

马云很头疼接下来该怎么办。有人给他出主意,说如果能够说服《人民日报》上互联网的话,就可以报道互联网了。这话很有道理,但是实行起来却不是那么简单。马云的一个朋友当时在人民日报社办公室做行政工作,于是马云联系上他,苦口婆心地跟他讲自己的美国经历,跟他讲互联网的神奇之处。有一次马云和这位朋友在办公室里聊得正起劲,突然进来一位像是领导的人,也凑上前去问个究竟。一听是在聊互联网,让马云没想到的是,此人立刻就来了兴趣,“Internet!是个好东西,我们一起探讨探讨吧。”

三个人,一壶茶,不知道谈了多久,最后那个人拍拍马云的肩膀,对他说:“小伙子,以你现在对互联网的理解,足以给人民日报处级以上的干部上几次课了。”马云听了这话,先是一愣,脑子一转,立马意识到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果然,第二天那个人就给马云安排了工作,让马云给人民日报的干部上课。本来就是老师出身的马云,再加上他那极具煽动性的话语和肢体语言,每每上课,台下都会响起雷鸣般的掌声。不出一天,《人民日报》就真的上网了。而马云的团队无疑参与了整个上网的过程,从前期的构架到开发、设计、上线,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在马云和其团队大半年的努力下,《人民日报》终于进入了国际互联网的大家庭,这也成为中国开通的第一家中央重点新闻宣传网站。

随后,影响逐渐扩大,马云又结识了在中央电视台《东方时空》栏目组工作的老乡樊馨蔓。出门在外,听见乡音都倍感亲切,樊馨蔓也是一个十分仗义的人,她被马云创业的热情打动了。因此,她拍了一部名为《书生马云》的专题片,这部专题片非常生动写实地展现了马云当初在北京到处碰壁、四处推销的情景。

这部专题片播出后,并没有什么反响,但是却给马云的团队添了一员大将。《书生马云》在电视上播出时,被一个叫楼文胜的人看到了,更巧的是,这个楼文胜是比马云学龄低两级、年龄小四岁的大学校友。那个时候的楼文胜正在南方搞期货,看到电视里昔日的校友正在大谈特谈互联网,他顿时眼前一亮,随后就跑到了杭州海博网络,即中国黄页应聘。事实证明,楼文胜的确是一个人才,成为跟随马云南征北战的“十八罗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