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继纵:语文阅读题启蒙学术志业
文 骆文杰
•王继纵 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博士生
“我认为做科研需要平心静气的态度、冷静锐利的思考方式和百折不挠的坚持,做科学研究本身是一个探索未知领域、揭开神秘事物面纱的过程,探索发现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的,往往充满困难而且掺杂着失望,但当我触碰到事物本质真相的那一刻,所收获的喜悦是极度的快乐。”带着对于生物学极度的热爱,王继纵在科研道路上一路披荆斩棘,取得了诸多突破。
阅读理解激发出来的学术热情
王继纵对生物科学的兴趣由来已久,他在初中的时候在一篇语文说明文阅读里,第一次了解到泥土中沉睡千年的古莲子可以在现代生物技术的作用下再次萌发生长,生命力的顽强带给他极大的震撼,他开始假想如果能将相关机理移植于动物和人类,就可以延长人类寿命,只是当时他还意识不到这些幻想竟对他日后的专业研究和职业选择产生了影响。
如今的他已经在科研道路上取得满满的收获,他的愿望是在未来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他从小就认为科学家是伟大的职业,科学家能在所爱好的领域内探索未知事物,发现新的现象,思考并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去揭示事物的原理,并总结规律指导我们看清世界的本质。
王继纵在实验室
对于他的生物学研究方向,他有着深刻的体会。他认为植物经典激素的生理学功能非常重要,且研究内容十分丰富,始于达尔文时代,其中关于植物肽类激素问题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很多一流实验室对于植物激素的研究已经向肽类激素转型,所以这一领域注定会成为将来植物激素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
结构生物学作为基础技术学科,能从最本质的方面揭示其分子机制,他认为这作为研究手段永远不会过时,只是主导技术可能会发生转变,像从五年前的晶体学主导到现在的冷冻电镜技术主导,在他的新课题研究中也充分应用了新的冷冻电镜技术。
“植物免疫受体的研究一直是植物学最重要的领域,但其热度已经有所下降,因为就像植物经典激素一样已经研究的相对彻底,不过总有一些悬而未决的问题值得我们去修修补补。”在科研道路上,王继纵矢志以求。
有舍才有得的科研道路
王继纵的研究领域是结构生物学,利用结构可以研究和解决很多问题,这看似可以让他沉浸在多个感兴趣的领域,但实际上使他背上了一些包袱,在他研究生刚起步的时候感觉对很多方向都很感兴趣,都想用结构生物学的方法去探索,但结果处处碰壁,实验结果都不理想。直到直博二年级下学期实现的一次实验突破,才让他意识到科学研究要深入而专一,不可能实现面面俱到多管齐下。所以他就基于结构上的发现,逐步将他的假设转向应用到体外实验以及植物体内实验中去验证,在坚持不懈和积极尝试中他体会到探索的快乐。
科研道路上的艰辛令他终生难忘。2013年下半年他攻坚受体激活复合物的晶体学结构时,不得不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基本每隔一天就是半夜3点左右回去休息,第二天10点继续去实验室工作。天道酬勤,他通过解析某个受体结构,然后基于结构成功预测了该受体的激活机制,这种由体外预测指导体内实验的模式在生物学中非常特殊,让他真切体会到科学发现的乐趣。那种实验成功带来的喜悦感进一步磨砺了他的意志。
他的研究首次揭示的植物肽类激素的分子作用机理,为其他肽类激素的研究提供借鉴,同时证明了植物肽类激素受体结构的激素类似物的研发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他还揭示了水稻几丁质受体识别真菌细胞壁的分子机制,基于水稻几丁质受体结构的突变研究有助于研发高抗病性能的水稻株来避免真菌感染导致的水稻减产。
目前,他正在进行的是植物抗病蛋白的相关结构生物学和生物化学研究,目前这一领域尚没有相关结构生物学的研究成果,因为其多结构域的复杂性,他从博士阶段开始一直从事此课题方向的研究,目前也已取得关键突破,他希望能尽快完善实验结论并发表相关成果。
有条理有陪伴的校园生活
在学校的学习时光里,他的生活主要就是两大块,实验和运动,实验之余就是跑步、篮球、网球和羽毛球,简单却也充实。
王继纵在美国新墨西哥
他每天晚上入睡前会规划好第二天去实验室要做的实验,第二天一大早到实验室后就开始紧张密集的实验操作,中间如果有等待时间就去看研究领域的国际顶级期刊的最新研究成果,像《细胞》《自然》《科学》这3本杂志基本是他每天都需要用实验空闲时间或者专门规划的时间来阅读的。上午和下午一般是以实验为主,晚饭后休息调整一下,如果没有密集的实验就开始记录一天的实验,思考实验进展,根据实验结果做相应的实验改进和调整。整理完实验记录如果有时间就去查阅文献,开阔眼界。
“我追求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好,保证每天至少10小时以上的科研时间,我认为把每天的工作做好是最重要的,因为突破往往就在几个看似平常的实验中。”王继纵说。在他看来,科研产出需要依靠的就是勤奋努力和耐心毅力,一方面是大量时间的付出,无论是做实验还是看文献,都付出大量的时间;另一方面是需要大量的尝试,不断重复,需要耐心和恒心。
王继纵在科研道路上取得的每一个成绩都印刻着导师柴继杰教授的悉心指导,“柴老师对我有知遇之恩,给我博士生科学研究训练的机会,带我进入结构生物学领域去看待和解决生物学问题;他给予我重要的课题和信任,在科学研究中对我进行悉心指导和鼓励,让我在一些实验过程中看到捷径,并在文章投稿时辛勤付出和全局把握。他对科学研究的极大热情和严谨的学术作风更是让我深受感触和启发”。导师的言行举止对他都影响深远。
他认为学术理想就是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坚持不懈、勤奋努力地去探究每一个领域内的细节,有创新性和启示意义的科学发现是每个科研工作者的向往,但这往往需要正确的机遇,把握这些机遇需要依靠自己对研究领域的全局性深入了解,所以对于科研发现,机会运气和勤奋努力相辅相成,了解的越多越深入,加上勤奋努力地去尝试去探索,就有可能获得难得的科研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