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篇文章
作者简介
约翰·查尔顿·波金霍尔(John Charlton Polkinghorne),英国高等爵士(KBE),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剑桥大学皇后学院前院长,2002年度邓普顿奖(Templeton Prize)获得者,20多年来一直是科学与宗教对话方面的领袖级人物。1979年,他辞去了剑桥大学数学物理教授的职务,开始了后半生新的宗教生涯,并于1982年被任命为英格兰教会的牧师。作为英国皇家学会的院士,1997年他被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封为爵士。他在理论粒子物理学方面的著作甚丰,代表作有《量子力学:简明导论》(2002)。除此之外,他还主编或共同主编过4本书,并与迈克尔·韦尔克(Michael Welker)合著了《对永生的神的信仰:对话集》(2001)。在科学与神学的交叉领域,他先后写过19本书,其中包括《科学时代的上帝信仰》(1998年出版,是他在耶鲁大学特瑞讲席演讲的汇编),《科学与技术》(1998),《信仰、科学与理解》(2000),《真理的传递:技术与科学之间的交流》(2001),《希望之神与世界末日》(2002),《与希望同在》(2003),《科学与三位一体:基督教如何面对实在》(2004),《探索实在:科学与宗教的共赢》
(2005),《量子力学与技术:出人意表的亲缘关系》(2007),《从物理学家到牧师》(2007),《科学语境下的技术》(2008),以及与尼古拉斯·比尔合著的《真理之问:有关上帝、科学和信仰等问题的51个回答》(2008)等。
迈克尔·德特勒夫森(Michael Detlefsen),巴黎圣母院大学麦克马洪—汉克哲学讲席教授,巴黎第七大学—狄德罗大学和南锡第二大学特聘客座教授。自2007年以来,一直担任法国国家研究机构(ANR)的资深主席。主要学术兴趣在数学和逻辑学的历史研究和哲学研究。目前正在进行的工作包括与蒂莫西·麦卡锡(Timothy McCarthy)合写一本有关哥德尔不完备定理的书,另外几项工作涉及数学证明的理想。
马库斯·杜·索托伊(Marcus du Sautoy),牛津大学数学教授和“科学的公众理解”西蒙尼讲席教授,新学院院士。他的学术领域主要涉及群论和数论。他在普及数学知识方面非常著名。获得过2001年度伦敦数学会颁发的贝维克奖(Berwick Prize)和2009年度英国皇家学会的法拉第奖(Faraday Prize)。他是英国广播公司(BBC)多部电视专题片和广播系列节目的主讲者,先后出版了3本科普读物:《素数的音乐》(2003),《发现空想:数学家的对称之旅》(2007)和《数字之谜:日常生活中数学奥德赛》(2010)。
蒂莫西·高尔斯(Timothy Gowers),英国皇家学会院士,剑桥大学罗斯·鲍尔(Rouse Ball)数学讲席教授,剑桥三一学院院士。1998年因在泛函分析与组合学领域的突出成就荣获菲尔兹奖。在此之前,他还荣获过伦敦数学学会颁发的小怀特海奖(Junior Whitehead Prize)和欧洲数学学会奖。他出版的书有:《数学:简明导论》(2002)和《普林斯顿数学手册》(2008)(主编)。2009年,他推出了“博学项目”(Polymath Project),采用博客的评论功能来进行数学协作研究。
玛丽·伦(Mary Leng),英国利物浦大学哲学讲师。她的研究重点是数学哲学,特别是数学在实证科学中应用产生的问题。玛丽·伦博士现为美国加州大学欧文分校的逻辑与科学哲学客座研究员,此前她先后获得过多伦多大学人文学科的博士后奖学金、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的研究奖学金(为期4年),以及担任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彼得·沃尔(Peter Wall)高等研究院的访问学者。2007年,她与亚历山大·帕赛和迈克尔·波特(Alexander Paseau and Michael Potter)合编了《数学知识》,2010年,她出版了《数学与实在》一书。这两本书均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彼得·利普顿(Peter Lipton, 1954—2007),剑桥大学汉斯·劳辛(Hans Rausing)讲席教授和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系主任。他是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研究员。尽管他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关于科学的论述和推理,但他的兴趣广泛延伸到诸多哲学领域。他曾以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的身份担任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杂志的顾问编辑,主编了《理论、证据与解释》(1995),主编和合作主编了《科学史和科学哲学研究》的3期特刊。他是《最佳解释推理》一书的作者(1991年第一版,2004年再版)。
罗杰·彭罗斯(Roger Penrose),功绩勋章获得者(OM),英国皇家学会院士,牛津大学罗斯·鲍尔(Rouse Ball)数学讲席终生荣誉教授,牛津大学沃德姆(Wadham)学院荣誉研究员。他在数学物理,特别是在广义相对论、量子理论基础和宇宙学等方面的原创性、宽厚的基础性工作而广受赞誉。他还著书探讨基础物理学与人类意识之间的联系。作为皇家学会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和欧洲科学院院士,彭罗斯教授于1994年被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授以爵位以表彰他在科学上的贡献,并于2000年荣获英国功绩勋章。他先后写了(包括与人合著)10本书,包括《皇帝新脑》(1989),本书获1990年度科学图书奖;《心灵之影:探索鲜为人知的意识科学》(1994);《大的,小的和人的心灵》(1997)。除了论述意识问题的书之外,他还为更广泛的普通读者写过其他一些书,包括与斯蒂芬·霍金合著的《时空本性》(1996);《通向实在之路:宇宙法则完全指南》(2004)和《时间的轮回:一种异乎寻常的新宇宙观》(2010)等。
吉迪恩·罗森(Gideon A. Rosen),普林斯顿大学斯图亚特哲学讲席教授,人文学院院长。研究方向为形而上学、认识论、数学哲学和道德哲学。他是新西兰奥克兰大学的客座教授,并拿到梅隆基金会设在纽约大学法学院的新方向研究基金,出任全球行政法项目的Hauser研究员。罗森教授(与约翰·P.伯吉斯)合著了《没对象的学科:唯名论数学的解释战略》(1997)一书,该书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斯图尔特·夏皮罗(Stewart D. Shapiro),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奥当奈(O ' Donnell)哲学讲席教授,圣安德鲁斯大学教授级研究员。他的研究和写作主要集中在数学哲学、逻辑、逻辑哲学和语言哲学等方面。他先后取得过多种人文研究资助和美国学术协会的资助,他还荣获过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学术成就奖和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学者奖。夏皮罗教授曾是《符号逻辑杂志》的编辑,主编过5期特刊和3本著作,其中包括《牛津逻辑和数学哲学手册》(2005)。他还在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了4本著作:《无基础主义的基础:以二阶逻辑为例》(1991年初版,2000年再版);《数学哲学:结构和本体论》(1997年初版,2000年再版);《对数学的思考:数学哲学》(2000)和《含糊的语境》(2006)。他还为牛津大学出版社编写了《哲学家的逻辑》(暂定名)新教科书。
马克·施泰纳(Mark Steiner),耶路撒冷希伯来大学哲学系教授。他的研究领域是科学哲学,但更关注数学哲学。他的研究包括对维特根斯坦(Ludwig Wittgenstein)的数学哲学的评述。出版的著作有:《数学知识》(1975)和《作为一个哲学问题的数学适用性》(1998)。他将鲁文·阿古什维兹(Reuven Agushewitz,一位立陶宛出生的犹太法典《塔木德经》学者)用意第绪语写的Emune un Apikorses(1948年版,这本书攻击了历史上各种形式的哲学唯物主义)翻译成英文,取名为《信仰和异端邪说》(2006)。现在他正在将休谟的《人性论》由英文译成希伯来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