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第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节 中古简史(公元7世纪初伊斯兰教诞生至17世纪)

一 伊斯兰教兴起的社会环境

阿拉伯半岛是伊斯兰教的发源地和拓展基地。阿拉伯半岛,北面有世界著名的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新月沃地的美索不达米亚(今叙利亚和伊拉克),有犹太教、基督教发祥地巴勒斯坦,有极易引发人们浮想联翩的浩瀚荒漠;西面有连接东西方的交通要道红海;西南有古代水利发达的也门;东南濒临海湾、阿曼湾、阿拉伯海和印度洋,沿海有冲积平原,并与古波斯隔海相望。半岛内陆大多为无水的沙漠和高原,间夹少许绿洲和干河谷地。在当时的这种困苦环境中,人们的生存条件是艰苦的,许多问题令人困惑不解而又极易引人遐想联翩。

当时阿拉伯半岛东部的社会特点是:以游牧部落为主,家族式的社会结构,逐水草放牧为生,在沿海地区有捕钓生产活动,绿洲地区的定居民众务农耕种和饲养畜禽,处于部落社会与封建社会之间,人们容易接受外来的影响,但反对外人侵入半岛,又不满足于现状,普遍要求改善经济生活和联合对外。

阿拉伯半岛原来是一块肥沃的土地,是闪族人的故乡。经历若干万年的燥热后,许多河道干涸,土地逐渐变成浩瀚的沙洲,大部分人口向外迁移,主要经西线的汉志北上去巴勒斯坦,或经中线的内志去叙利亚,或取东北线经沿海地区转至美索不达米亚东南部,迁向新月沃地一带,剩余的人才成为后来半岛的阿拉伯人。他们中不少也门人向海湾迁徙,成为后来布赖米绿洲、海湾诸酋长国和阿曼居民的祖先。

海湾的地理位置重要,是连接东西方交通的要道。公元前119年,中国西汉的张骞(公元前164~前114)出使西域,其副使曾至安息(波斯)。波斯曾是古丝绸之路上的要津,与中国有通商往来,中国丝绸经波斯传至欧洲。公元97年,中国东汉西域都护名将班超(32~102)曾遣其副使甘英出使罗马帝国至条支(在今伊拉克),临西海(今海湾)。海湾自古为海上交通要道,自古以来就有许多著名的埠头、海港和集散地,如马斯喀特、阿曼、哈伊马角、迪拜、豪尔费坎(在沙迦)、阿巴斯(在伊朗)、乌姆纳尔、阿布扎比、图阿姆(布赖米)、巴林、巴士拉等。它们曾成为当时强国罗马、希腊、波斯等的争夺目标,并受到美索不达米亚平原、波斯西部和信德河谷的早期文明、信仰的影响和熏陶。波斯的萨珊王朝实行集权统治和对外扩张政策,其势力波及南边的海湾诸酋长国,其国教(聂斯托利教派)也随之得到传播。在信仰上,古代诸酋长国曾受到多神教、祆教、犹太教和基督教等的影响,尤以多神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为甚。

二 伊斯兰教在阿联酋地区的传播

公元610年,穆罕默德(570~632)利用当时阿拉伯半岛各部落期盼改变社会状况、实现联合统一和反抗外来势力影响的形势,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经过22年奋斗经营,派出使者前往也门、阿曼、海湾传播教义。阿曼和诸酋长国部落鉴于该教发源于本土半岛又使用阿拉伯语言传播教义,纷纷皈依伊斯兰教,成为最早信仰伊斯兰教的地区之一。

伊斯兰教传入海湾酋长国地区的主要情况如下。

向达巴(Diba)传教。达巴是位于阿联酋东海岸的一个有定居人口的绿洲和大型港口,曾是恒河流域、印度、中国和西方商人们经常过往的一个阿拉伯港口。当时,达巴向每年举办5个夜晚展览的主办人吉兰德·本·穆斯台克比尔缴纳税款。622年,伊斯兰教在沙特阿拉伯诞生后,穆罕默德的岳父艾布·伯克尔(继穆罕默德之后于632~634年担任哈里发)很看重达巴的贸易地位。630年,穆罕默德派其亲信艾布·宰德和阿慕尔·本·阿斯带信函给吉兰德的后代吉法尔,要求他和达巴人信奉伊斯兰教。632年穆罕默德逝世后,达巴发生叛乱。艾布·伯克尔派兵平息了以达巴为中心的、以基特·本·马立克为首的反叛运动。此后,他又设立“达巴日”,控制达巴。632年,最终统一了阿拉伯半岛。

向马祖恩地区传教。伊斯兰教形成后,波斯萨珊人控制的马祖恩连续几十年仍信奉聂斯托利基督教派。基督教在阿拉伯半岛东南部的影响和势力,从7世纪初开始退缩。从676年起,大批基督教徒改信伊斯兰教。聂斯托利主教们致伊朗大主教的信函中,表达了对马祖恩人改信伊斯兰教的抱怨。后来,连主教们也不再出席聂斯托利教堂的聚会了。

阿联酋和阿曼是继也门之后最早信奉伊斯兰教的地区。历史学家认为,在穆罕默德归真后,在富查伊拉北部的达巴城发生过大规模战斗。有文物证明,迪拜城附近的朱美拉地区曾是伊斯兰教初期的战略要地。考古学家曾经在该地发掘出倭马亚王朝时期的一座位于商道上的伊斯兰古城遗址,包括城市设施、执政者在沿海的官邸、小型商贸集市和一些居民点。在今哈伊马角城北沿海地区,还发掘出古代聚勒法尔城遗址。从10世纪起,该城与中国和东亚其他地方有贸易往来,一直持续到17世纪,颇负盛名。从该城遗址发掘出许多民居遗址和至少4座清真寺,它们相互连接,还有许多中国瓷器和从周围地区输入的瓷器的碎片。这说明当时有许多人流动于沿海、绿洲和内地沙漠之间。从7世纪到17世纪,阿联酋人的祖辈们利用他们制造的木船和掌握的丰富航海经验,远渡印度洋,西去肯尼亚,东往斯里兰卡、越南和中国,进行贸易。海湾有丰富的鱼类和大小珍珠,可供出售。因此,聚勒法尔居民变得富有,他们作为杰出的航海者和批发商人,当时颇受人重视。

公元637年,阿拉伯人统一阿拉伯半岛后,开始向外拓展。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634~644年在位)于642年击败波斯军,并规定被征服地区的民政及宗教事务维持原状不变,土地归全体穆斯林所有,交给当地农民耕种,但他们要缴纳地租和人丁税。从此,这一地区进入另一种形式的封建社会。651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644~656年在位)灭波斯萨珊王朝,使之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个行省,波斯人逐渐由信仰原来的国教祆教改信伊斯兰教。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前往波斯经商,有的通婚移居波斯。伊斯兰教后来成为波斯的国教。

三 阿拉伯帝国统治下的海湾酋长国

海湾是阿拉伯帝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湾地区的地理位置和处于东西方交通枢纽的地位,在东、西两大“帝国”时期日显重要。当时,东有中国的大唐(618~907),西有阿拉伯帝国(632~1258),它们对海湾地区都很重视。伊斯兰教四大哈里发时期(632~661)之后,661年穆阿维叶接任哈里发位,建立倭马亚王朝,改为世袭制,哈里发实际上是帝国的君主。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巩固后,阿拉伯贵族发动大规模对外扩张战争,倭马亚王朝势力东达印度的信德,临近中国唐朝边境,西临大西洋,成为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庞大的封建军事帝国。695年,帝国进行货币改革,用阿拉伯第纳尔和迪拉姆取代原来通用的拜占庭金币和波斯银币。751年,阿拉伯帝国军队在中亚的恒罗斯(今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城)附近击败中国唐朝安西节度使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的大部分地区。从此,中国造纸术西传。中国的丝绸、芦荟油等,印度的香料、宝石,东非的象牙、龙脑和奴隶,都是当时海湾地区的主要流通商品。海运和贸易主要集中在三个海湾城邦进行,它们是:西拉弗(今伊拉克巴士拉一带)、卡伊斯(今阿布扎比酋长国与伊朗之间的小岛)和霍尔木兹(主要指今哈伊马角酋长国的朱尔法和沙迦酋长国的豪尔费坎等地)。1055年,卡伊斯取代了昔日繁忙的西拉弗。1100~1300年,卡伊斯人靠为客商当经纪人为生,卡伊斯又是阿曼君主出行时停留暂住的驻跸地,曾经是海湾一枝独秀的宝岛,一直延续到13世纪。后来,它为后起的霍尔木兹所取代。

阿拉伯人统治霍尔木兹城邦王朝(1100~1507)。霍尔木兹城有新旧两个,旧城指霍尔木兹海峡北岸波斯大陆上古霍尔木兹城,新城指其南边的海中一同名小岛,两者都能控制海湾的入口。由波斯萨珊王朝的创立者阿尔达布尔·帕帕克(224~241年在位)所建的旧霍尔木兹城,到10世纪时,还只是基尔曼的地方贸易海港,并无名气。从约1100年起,海湾南岸的阿拉伯统治者谢赫·穆罕默德·迪勒姆·库伯酋长在旧霍尔木兹建立王朝,到1246年第十二代统治者鲁根·丁·穆哈马德继位时,王朝已不再受法尔斯和基尔曼的波斯统治者控制。1258年,成吉思汗之孙旭烈兀率领蒙古军攻陷巴格达,杀死哈里发。阿拉伯帝国灭亡后,阿拉伯人放弃了霍尔木兹城。1320年,新霍尔木兹的第十四位统治者库特希·丁夺取了卡伊斯岛并征服了巴林。第十五位统治者密尔·巴丁·阿耶兹·赛芬定都新霍尔木兹。1355年,新霍尔木兹已是一个商业繁荣兴旺的海港城市,主要依靠同印度和非洲的贸易,通过转口贸易获得经手费和利润,比较牢固地统治着海湾两侧。到1507年葡萄牙人入侵时,霍尔木兹的埃米尔早已在阿曼和巴提纳海岸建立起政权,统治了较长时间。

四 葡萄牙人的入侵

15世纪,葡萄牙人开始抵达海湾,后来在沿岸修建城堡,进行殖民掠夺,控制海湾长达两个世纪。

1498年7月8日,葡萄牙殖民扩张时期的航海家法斯科·达·伽马,从葡萄牙起航,经过好望角,到达非洲东海岸当时阿曼的殖民地莫桑比克。起初,阿拉伯当局热情地接待了他,但他们很快就意识到葡萄牙人不仅是异教徒,而且还是阿拉伯人同印度的贸易竞争对手和潜在的侵略者。因而,阿拉伯人对葡萄牙人的态度变为冷漠而警惕。但法斯科说服了朱尔法(属哈伊马角)的著名领航员艾哈迈德·本·马吉德,在马吉德的指引导航下,葡萄牙船队获得了成功,打破了阿拉伯人对大部分印度洋贸易的控制。葡萄牙国王曼诺尔一世派弗朗西斯科·阿尔梅达到印度任葡萄牙在东方殖民地的总督。1506年,阿拉伯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舰队到达了印度外海,帮助穆斯林反抗葡萄牙,未果。

1506年,葡萄牙皇室派阿方梭·阿尔布奎克接替阿尔梅达任东方殖民地总督和地方长官。他指挥一支由5艘船组成的舰队到达印度洋,征服了虽有要塞防护但未抵抗的苏哈尔,劫掠了豪尔费坎(属沙迦),屠杀了很多人,把年轻俘虏分配到各条船上服劳役,把年老无劳动能力者割掉鼻子和耳朵后释放,并进而袭击了当时控制海湾贸易的霍尔木兹。霍尔木兹年轻的酋长赛义夫·丁不肯屈服,但其保安舰队遭到阿尔布奎克舰队的进攻,他被迫成为葡萄牙国王的一名封臣。葡萄牙人随即建立了其在海湾的第一座名为维多利亚圣母的要塞。阿尔布奎克还亲自替赛义夫酋长复信波斯国王,拒绝波斯提出的要酋长按惯例缴纳贡税的要求。1515年,葡萄牙人利用海湾口的居高临下的地理优势,控制了经霍尔木兹至巴士拉及海湾其他港口的贸易和运输。这引起阿拉伯人、波斯人、英国人、荷兰人、法国人和土耳其人的强烈反对并与之争夺。1522年,葡萄牙派驻苏哈尔、霍尔木兹、巴林等地的官员,遭到酋长们的联合抵制,但各酋长未成功。1523年7月23日,霍尔木兹的新酋长被迫在米纳布签订条约,接受葡萄牙的“保护”。当时,霍尔木兹酋长享有对海湾诸酋长国的宗主权。

当阿曼的伊玛目纳赛尔·本·穆尔什德·叶拉比宣布把本地区从葡萄牙的殖民统治下解放出来而进行“圣战”时,雅西部落和哈伊马角的卡西米部落与阿曼一道参加“圣战”,最终,他们将盘踞在哈伊马角北部的吉勒海尔城堡的葡萄牙人驱逐出去。

为打破葡萄牙人封锁红海航线的企图,1538年,土耳其及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埃及派舰队到马斯喀特近海,与葡萄牙人继续争夺海湾。1550年,奥斯曼帝国争取卡提夫人接受土耳其的保护、拒绝归顺霍尔木兹的努力未果。1581年,阿里·贝格指挥的土耳其军队侵占了沿海的马斯喀特,葡萄牙人被迫暂时逃往内地,不久葡萄牙人又返回,恢复了统治。1581年,葡萄牙被西班牙吞并。当时荷兰也正处在西班牙统治下,荷兰及其商人正在发展海军和商船队,以拓展向东方的贸易。1587年,波斯萨非王朝的阿拔斯一世执政,他对葡萄牙人控制霍尔木兹十分忌妒。与此同时,英国对东方直接贸易的兴趣也逐渐上升,并于1600年成立英国东印度公司(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误认为是印度,后来欧洲殖民者就称南北美洲大陆之间的群岛为西印度,同时含糊地指称亚洲南部的印度、马来群岛及印尼等为东印度。16~19世纪,葡、英、荷、丹、法等国政府为加强对东南亚的殖民事业,分别特许成立各自的殖民事业组织——东印度公司)。1602年,荷兰人成立了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人、荷兰人和波斯人为了各自的图谋,联手反对葡萄牙人控制海湾一带。葡萄牙在东方的一些重要殖民地,便渐渐落入英国和荷兰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