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谋国的读书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郭嘉知人论“势”

今天,我们再看郭嘉,当学习其洞彻人性、见微知著的能力,学习其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视野,学习其把握关键人物和事件发展总体趋势的智慧。——摘要

郭嘉生活在三国,那时群雄并起,诸侯逐鹿。公元191年的某日,21岁的郭嘉,带着扭转乾坤的雄心,去见当时最大的英雄袁绍,在其帐下受到优待,但数十日后,他做出了一个令人啧啧称奇的决定,辞别袁绍,另栖梧桐。郭嘉的一生,算无遗策,战无不胜,人以为能沟通鬼神,称之为鬼才,而其智慧精髓,乃在知人“论势”。

【天生郭奉孝,豪杰冠群英】

郭嘉,字奉孝,少年时隐居颍川,静察天下大势,结交豪杰才俊,学得一身文武艺,伺机寻个好买家。当时,清议之风盛行,读书人热衷观人谋位,累世公卿出身的袁绍集学术和才略于一身,是最被看好的雇主。事实也表明,经过诛宦官、伐董卓,袁绍拥兵数十万,帐下谋士如雨、猛将如云,成为逐鹿中原最强的诸侯。

郭嘉去见袁绍,意味着他的人生从待价而沽,一转进入积极寻求最佳雇主阶段。比之躬耕南阳的诸葛孔明,郭嘉显得更加主动。但这次,他没有遇到真正的主公。郭嘉发现,袁绍并不是一位可共济天下的雇主。他对袁绍的谋士们说了主子的坏话:袁绍只想仿效周公礼贤下士,根本不得用人要领,而且袁绍这个人好谋无决,多端寡要,不足以定霸王之业。郭嘉的这一判断,在当时新奇而罕有苟同者。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根据袁绍为人处世作风,在其最为鼎盛的时候,预见其必衰之势,郭嘉第一次展现出的知人“论势”才能令人惊叹。

郭嘉离开袁绍六年后才遇见了曹操。六年赋闲,对于一个热血青年来说,可能是沉淀,也可能是消磨。郭嘉属于前者。这年,曹操十分器重的谋士戏志才病死,颍川同乡荀彧推荐郭嘉代之。这次出仕,郭嘉27岁,风华正茂,羽扇纶巾。洗涤了躁动之心的郭嘉,很快成为曹操最为厚爱的随从秘书。此后在曹营十一年,郭嘉常与曹操行同骑乘,坐共幄席。翻阅青史。郭嘉见曹操,可谓双方改变命运的大事,史家采用留白技法,只写二人面谈后,一个说“使孤成大业者,必此人也”,一个说“真吾主也”,让我们去想象,两个慧眼如炬的人倾盖如故的交会。

正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言,人才莫盛过于三国。动荡的三国,是孕育谋臣的温床。但同时,很多人才或未尽其用,或不得其死。诸如沮授、田丰、陈宫等辈,非才华谋略逊色,却因明珠暗投而饮恨终身,可谓不知人;又如荀彧兄弟、崔琰等,非智识胸襟狭小,却因固守汉朝这台无可修补的破车而屈辱致死,可谓不知历史大势。郭嘉知人“论势”,因势利导,建功立业,善始善终,成就一代奇佐,可谓千古难得。

【腹内藏经史,胸中隐甲兵】

郭嘉投奔曹操,步入他人生的第二阶段。这一阶段,郭嘉知人“论势”的战略眼光,往往成为曹操决胜的关键。其间,十胜十败说,是郭嘉分析形势、制定战略的经典例证。

这是一篇如贾谊《过秦论》一样一气呵成的宏论,从十个方面——政治措施、政策法令、组织路线以及统帅个人的修养、性格、心胸气量、文韬武略等全方位对比阐述曹操必胜袁绍的理由。在那个提倡繁文缛节的时代,郭嘉看穿了名教形式主义的虚伪,认为提倡体任自然、因地制宜的曹操比袁绍道高一筹;也指出曹操奉天子、令诸侯合乎道义人心,为政宽猛相济遵循历史规律;更难能可贵的是,他从人性的角度,把统帅的人性优劣作为战略考量的一个重要层面,分析两位霸主各自的特点,令人叹服。有评论者认为,郭嘉十胜十败说,不仅包含了可以和孙子兵法等量齐观的军事智慧,甚至在探索人性对于军事的影响方面,无与伦比。

从十胜十败论可以看出,郭嘉不仅是一位临事献策的谋士,更是一位具有全盘考虑、战略构想的军事奇才。他的这篇雄论,实际为曹操集团攻略河北进而统一北方提供了战略规划。

郭嘉的谋划之才,千载之后,依然得到回响。在1959年郑州会议上,毛泽东曾兴致勃勃地讲了郭嘉出谋划策、擒杀吕布的故事:那时袁绍占领整个河北和豫北,就是郑州以北,曹操在许昌,吕布在徐州。郭嘉建议先打吕布。有人说,打吕布,袁绍插下来怎么办?郭嘉说,袁绍这个人多端寡要,见事迟,得计迟,不要怕,袁绍一定不会打许昌。于是曹操就去打吕布,把吕布搞倒了。假如不先打吕布,吕布跟袁绍联合起来同时攻击,曹操就危险了。郭嘉这个计策很成功。同样是卓越的战略家的毛泽东同志,对于郭嘉一盘棋的战略形势分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郭嘉此番“论势”,依然是建立在“知人”的基础上。郭嘉对袁绍判断精准,乘其攻打公孙瓒之机,建议曹操袭击吕布,各个击破;对吕布,在曹操围城日久而无获之际,他提出“有勇无谋者若气力衰竭便不久败亡”,劝曹一鼓作气擒杀吕布,真可谓针针见血;对曹操,郭嘉也可谓了然于胸,二人性情相投,感情非比寻常。在双方僵持,士气皆颓,曹操打算撤军的关键时刻,郭嘉敢于力谏,展现出非常的果决和勇气,这一点,实在是曹操智囊团其他谋士所不及的。在后来的赤壁之战中,其实荀彧等人也看出了周瑜火攻之计,却都无力坚持劝谏。这就难怪曹操要悲叹,倘若郭奉孝还在,必不沦落至此了。

【运筹如范蠡,决策似陈平】

官渡之战,郭嘉的作用举足轻重。如果说荀攸、许攸等谋士在这场战役的战术层面扮演了关键角色,那么郭嘉便是这场战役战略把控的总参谋长。官渡对决,曹操大破袁绍,郭嘉的筹划大放异彩,从此,人们把他和范蠡、陈平放在一起来看待。回顾此战,郭嘉先前已有胜算。但战役的实际进行要复杂得多。郭嘉对可能促成战役胜败的各方力量进行了权衡,对其主导人物进行了透彻的分析。袁绍一派自不必说,这是主要对手,此外还有刘备、孙策、刘表等厉害角色,他们个个都有改变局势的实力。

早在公元198年,刘备为吕布所败,依附曹操,众人纷纷要求杀备,唯独郭嘉反对。他虽然早就看出刘备“终不为人下”,又有关羽、张飞为之死战,“宜早为之所”,却不主张杀之,而应软禁,这是因为他看到杀刘备的后果很严重,不仅有损于当初起义兵的政治宣言,而且“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很不划算。

从史家的记述来看,郭嘉一共向曹操两次谈及刘备。起初曹操力排众议,听从郭嘉,但后来,曹操还是放走了刘备。刘备刚刚离开曹营,就与曹反目。郭嘉知人“论势”的本领,得到事实强力的反证。这可能是郭嘉一生中唯一一次进谏未纳。而历史的吊诡正在于此。倘若曹操真依郭嘉,一直软禁刘备,那历史的走向,就可能是另一个样子。

就在曹操悔恨不听郭嘉的当口,孙策在江东坐大,成为阻碍与袁绍决战最大的隐患。这让曹操和他的智囊团颇为头疼。倘若孙策背后捅刀子,那么曹军将处于腹背受敌的险境。就在进退两难的紧要关头,郭嘉作出匪夷所思的判断,他再一次从分析对方的人性开始,指出孙策为人刚猛轻率,不善于做防备工作,又谈到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树敌较多,不要说他脱不了身,就算能来,也很难凝心聚力,倘若遇上刺客伏击,那他不过是一人之敌罢了。不久,孙策竟真被一个叫许贡的刺客暗杀。历史可能在这个时候显得过于巧合,但郭嘉知人“论势”的本领,对于稳定军心、抓住战机、扭转战局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排除孙策这个隐患,曹操依然没有忘了刘备。欲打刘备一个措手不及,但问题还是担心背后受袭。郭嘉又一次成为出奇制胜的关键。此时的袁绍,早已被郭嘉看透,曹军迅速击溃刘备,擒获关羽,而袁绍始终未出一兵一卒援救。然而,袁绍的末路也近了。官渡一战,曹操集团以少胜多,打了大胜仗,袁绍败走,不久死去。袁绍的问题,很快变成了袁绍儿子们的问题。那么,郭嘉是否对袁绍的儿子们也了如指掌呢?是否能再一次从识人出发,看清事物发展的走向呢?

【可惜身先丧,中原栋梁倾】

大破袁绍,郭嘉的谋略人生走到了巅峰。袁绍死后,二子相争,也早被郭嘉看在眼里。郭嘉抓住袁绍兼爱二子而未定储君的症结,又了解到这两个儿子都不成器,更有郭图、逢纪等谋臣从中作梗,一旦袁绍薨逝,迟早兄弟阋墙。如果逼得紧,他们可能联合起来,放一放,他们必然自溃。因此,他向曹操建议,不如先佯征南方的刘表,以观其变。曹操应郭嘉之谋,果然坐收渔翁之利,轻而易举瓦解了袁绍集团的残余势力。

如果说,收拾袁谭、袁尚二兄弟充分展现了郭嘉政治眼光的锐利和运筹帷幄的奇妙的话,那么举全国之力千里奇袭强悍的乌桓,则把郭嘉作为天才军事家的超人胆魄和坚定意志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战,郭嘉分析了乌桓仗着遥远而无备,“座谈客”刘表不足畏惧,且刘表设防刘备,力量受到牵制,无论是他还是刘备,都不敢北袭许昌等有利因素,又指出胡人受恩于袁绍,与袁尚勾结必生大乱,因而不得不北伐的理由。此战,为汉语词典添加了“兵贵神速”的成语,为郭嘉赢得了最后的“神算”殊荣,但也耗尽了这位天才最后的光和热。说来奇诡,郭嘉随军病死的这一年,正值诸葛亮出山。两颗最耀眼的明星,未能相照。

回顾郭嘉一生诸次“神算”,我们不难发现,这位天才对每一个对手的人性都了然于心且抓住要害。无论是优柔寡断的袁绍,还是不为人下的刘备,抑或有勇无谋的吕布,轻佻冒进的孙策,才小量狭的刘表,他都能发现并紧抓其致命弱点,做大文章,出大手笔,行大推衍,见大趋势。人非圣贤,谁能没有缺点和弱项。一个兵家高手或许熟稔兵不厌诈,貌似无懈可击,但总归有其死穴,正如一个再强大的人,也常常不能战胜自己的弱点。郭嘉正是有这样透穿人性的眼光,加上全盘考虑的战略思维以及以史为鉴、活学活用的历史智慧,才屡屡立于不败之地。

今天,我们再看郭嘉,当学习其洞彻人性、见微知著的能力,学习其高瞻远瞩、统揽全局的视野,学习其把握关键人物和事件发展总体趋势的智慧。换句话说,观大人,见大势,成大事,这或许就是郭嘉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遗产。

(原文发表在《秘书工作》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