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甯武子—卫瓘(1)
第一节 计取邓艾
如果说贾充对司马家族有救命之恩的话,那么卫瓘就有为司马家族开疆拓土之功,特别的是,这位效力疆场的开国元勋并非一介武夫,而是一员儒将,以草书闻名于当时的文坛,且为人低调,深得司马家族的信任,在崇尚儒家文化的士人心中,对卫瓘的评价无疑要高出贾充很多,因此在《晋书》中卫瓘的传记排在第六,而贾充的传记却是排在第十位,由此可见一般。
卫瓘很早就表现出了优异的才华,20岁左右就在中央部委做了一名秘书,即尚书郎,20岁也就是现在大学毕业的年龄,小卫这么容易就在中央当了一名公务员,要归功于当时的门阀制度,在门阀制度下,“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什么都讲究关系和门第,其实就是拼爹,因此,很多的人才都被埋没在这样的体制下,后来的动乱多少与这种体制有些关系,不过在这种体制下也出现了一些人才,卫瓘算得上其中的一位。
卫瓘当部长(尚书)的老爸在他10岁时候就去世了,但体制让他能“袭父爵”,后来又得到了部长傅嘏的赏识,傅部长一番考察,给了小卫一个相当贴切的称呼:“甯武子”,“甯武子”一词出自《论语·公冶长》:“甯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白话就是:领导好我就好,领导坏我就坏,要做好人我不敢自称第一,但如果要做坏人,我如果自称第二,没有人敢称自己是第一。
如此水一般的行为准则,可以看出卫瓘灵活的处事原则,门阀出生加上自己的努力和灵活的处事方式,十年之间,卫瓘就从中央的高级秘书做到了首都公安局长,廷尉。
真正成就卫瓘英名的则是他在平蜀一役中的表现,公元263年(景元四年)时任魏国大将军即军委主席的司马昭命令征西将军邓艾和镇西将军钟会两支大军大举西征蜀国,司马昭心中清楚,平蜀不难,难的是平蜀后对两将的处理。
此时的司马昭,在政治上已经相当成熟,其在识人上有独特之处,识人是一个优秀管理者必需的特质。
《资治通鉴》中记载,在司马昭眼中,镇西将军钟会是“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之人,只是用人用长处,平蜀要借用钟会,为了防止钟会生乱,司马昭给钟、邓二人派了一名监军,这名监军人选要满足三点要求:第一有资历;第二这个人该聪明的时候要聪明,该装傻的时候要装傻,该出手时就出手,而对于一般无伤大雅的事情,那就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第三要具备惊人的洞察力,处事懂得把握分寸。
司马昭一代枭雄,立刻相中了甯武子卫瓘,并且从禁军中选拔了一千人的精锐作为卫瓘的护卫,让他随主力大军钟会出征。
钟会、邓艾两人在军事上没有让司马昭失望,尤其是邓艾,历尽艰辛从阴平小路自江油、绵竹一举突袭成都并且俘虏了后主刘禅,司马昭在赏赐上也不吝啬,当即兑现,立刻封邓艾主管军事(太尉),位于三公之列;封钟会主管行政(司徒)。
司马昭的封赏颇有意味,邓艾依然掌握兵权;而钟会却被剥夺了军权。
而此时钟会拥有的兵马却是邓艾的五倍以上。
二人矛盾凸显。
司马昭如此安排,堪称御人有术,知道两人心高气傲,便有意制造矛盾。
所谓团队精神,只是上级乐意看到的下级对自己的绝对服从精神,而下级之间的团队精神,未必是上级乐意看到的。
事实也证明了司马昭的先见之明,钟会拥有天府之国的地盘,有人有枪,便在蜀中降将姜维的开导下,为建立新蜀国做准备。
对邓艾、卫瓘,是认作可以依靠的朋友,还是你死我活的敌人,钟会选择了后者。
一切在司马昭的掌握之中。
而作为灭蜀第一功臣的名将邓艾却不识庐山真面目,他有些得意忘形。
司马昭的奖励,再加上朝野上下的颂扬之声,让邓艾头大起来,不仅对身边钟会的十几万人马视而不见,更擅自越俎代庖代替钟会行使行政命令,司马昭通过卫瓘提醒他:“所有的事情必须汇报,没有得到批准不能采取任何行动。”但邓大头非但没有重视,反而晕头晕脑地走了一步臭棋,蜀国的事情还没有办好,便替司马昭制定了一个讨伐吴国的宏观战略。
邓艾最初在司马昭平蜀战略上所持的态度是右倾的,他认为以魏国实力尚不足以平蜀,只是在司马昭的强制下,才不得已领兵出征,而在蜀地尚未完全稳定的情况下,邓艾却又立刻转左,替司马昭谋划向吴国宣战。
作为下属,为主分忧是理所应当,但要分清哪些领域是可以碰,哪些领域是不能碰的。司马家族靠阴谋起家,疑心很重,此刻邓、钟二人灭蜀后兵多将广,又拥有富饶的天府之国,“高祖(刘邦)因之而成帝业”最应避免功高震主,而邓艾却偏反其道而行之,焉不惹来杀身之祸?
一直盯着邓艾的钟会看到了机会,他立刻想出了一条一箭双雕之计,同时解决掉邓艾和卫瓘。
钟会立刻将卫瓘叫来,愤怒诉说邓艾在蜀地擅权的种种罪状,直截了当告诉卫瓘,邓艾有谋反朝廷之意。建议一起弹劾邓艾,卫瓘不知是计,本着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将对邓艾弹劾报告交到司马昭手中。
卫瓘中计了,被人卖了却还在帮人数钱。
卫瓘还不知道,钟会有一项独特的本事,《资治通鉴》记载“(钟)会善效人书”,凭借这个本事,他已经冒用邓艾的名义,模仿邓艾的笔迹和口气,向司马昭写了多封语气狂妄的不臣之信。
司马昭愤怒了,命令将邓艾押回京城,史载:“诏使槛车征之”。
司马昭也做了最坏的打算,那便是邓、钟二将的兵戎相见,自己要做好善后准备,他命贾充率一万步骑进驻斜谷(今陕西扶风),自己亲率大军十万进入长安,以应付事变。
两支大军封住了自蜀进入中原的道路,进可攻退可守。
但尽管如此,司马昭并没有完全打算要邓艾的命,钟会和邓艾二者,他更相信的是邓艾,此番的动作,也只是要敲打一下邓艾而已。
但钟会却一定要致邓艾于死地,邓艾自阴平小路出奇兵灭蜀,对蜀地的山川地形了如指掌,是钟会自立门户的最大威胁。
钟会不怕司马昭大军,他最怕邓艾。
他命卫瓘所部仅千人去抓捕邓艾,却不派自己的一兵一卒。
钟会的“借刀杀人”之计。
他深知以邓艾的秉性,不但不会束手就擒,反而可能孤注一掷,率领手下那帮身经百战的将士杀掉卫瓘,反出朝廷,自己的大军可以名正言顺的灭掉邓艾。钟会和司马昭英雄所见略同,只是钟会不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直到这时,甯武子卫瓘开始看清了眼前这个镇西将军对自己的不怀好意,《晋书》中记载“瓘知(钟会)欲危己。”但钟会让他做的却是监军的分内事,只能接受命令。
卫瓘面对的形势很严峻,不去肯定被钟会杀头,去却同样可能有去无回。
去,关键是如何去。
首要的条件是对邓艾保密,在这点上自己最不放心的是钟会,为防止钟会把消息泄露给邓艾,卫瓘进行了如下布置:第一枪在钟会可能透露消息给邓艾之前立刻行动;第二所带人不能多,最主要的是快;第三安排好接应人马,防止被邓艾一网打尽。
卫瓘防着钟会,不敢出一丝的错误,而钟会却犯了一个错误,他却没有想到要把卫瓘捕邓的消息透露给邓艾,而只是在坐等邓艾杀卫瓘的消息。
机会属于少犯错误者。
卫瓘一行快马加鞭,深夜秘密潜入邓艾所部驻扎地——成都。
这时整个城市已经进入了梦乡,平蜀以来,邓艾的部下一直处于亢奋之中,历经艰辛万险终于功德圆满,对这些部下来说蜀国的平定不仅仅意味战争的结束,活下来的人可以回到家乡和家人团聚,更意味着他们将面临不错的封赏,门阀制度将惠及他们的子孙后代。
谁都没有想到,今天夜里朝廷突然来人将他们从梦中惊醒,来人低声念着诏书,大意是奉诏抓捕邓艾,与尔等无关,尔等是平蜀功臣,皇上将有丰厚的奖赏,如果鸡鸣之前来卫将军处报到,封赏不变,如果不来,将诛杀三族。这些将领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也来不及相互串联,军人服从的天职,让他们全都准时向卫瓘报到。
确认所有将领到齐之后,卫瓘突然带人闯入邓艾家,将邓艾父子从床上拖起来绑了,押入囚车,可怜邓艾,前一天还是位居三公的国防部长,一夜之间便沦为阶下囚。
直到这时候,邓艾手下那帮将领才清醒过来,原来朝廷要以谋反罪抓走他们的老大。
邓艾的这支部队是平蜀主力,全军历经千辛万苦,九死一生,上下彼此情如兄弟,凝聚力很强,而今刚刚伐蜀胜利,征袍上的血迹未干,老大就突然被以谋反罪遭逮捕,分明是“敌国破,谋臣亡。”于是个个群情激奋,率领所部兵马,以战斗队形浩浩荡荡朝卫瓘而来。
这帮大兵要抢邓艾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