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者胜:西晋之乱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5章 世子之夺(1)

第一节 众望司马攸

诛杀曹髦后,司马昭立十四岁的曹奂为帝,雄才大略的魏武帝留给子孙,一厢情愿想着泽被自己子孙万世的遗产落到了司马家族手中。

虽未有天子之名,但此时国家的所有运作,皆政出司马昭。

灭蜀之后,司马昭威望更升级顶点,便立刻自封晋王,跨出了向皇位挺进的重要一步,而有了王爵,便要立继承人,即世子。

司马昭子嗣不少,却大多短命,最让他自豪的有两个,老大司马炎和老二司马攸。

这个时代的地球人都知道,世子人选只能在司马炎和司马攸两兄弟之中产生。

最后的结果,自然是“历史”的选择,而“历史”却被强人操纵。

司马攸,小字桃符,《晋书》上记载,司马攸从小就很聪明,爱读经籍,文章也写得好,而且性格温和,亲近贤才且乐于助人,当时人们都认为司马攸的才干强于哥哥司马炎,因为他具有最被儒家看重的优秀读书人气质,也因为如此,司马懿特别喜欢这个乖孙,趁自己还在位置上没有退下来,想法给司马攸搏了个功名,公元251年,司马攸才6岁,未到上小学的年龄,司马懿就带他一同出去平叛,回来再把小司马攸的名字往功劳簿上一记,结果小司马攸被封长乐亭侯,司马懿了此心愿后终于在这一年寿终正寝,堪称伟大“爷爱”。

如此看来,前阵子有报道在襁褓中吃奶的小孩也成了公务员的新闻,所言非虚,证明英雄所见略同,甚至司马懿还略逊一筹,何必多此一举把小孙子带上尸山血海的前线。

大伯司马师没有儿子,于是司马昭就把司马攸过继给司马师。司马攸的孝心在当时也颇为出名。

司马攸10岁的时候,继父司马师去世,司马攸伤心欲绝,哭得惊天动地;此后,司马攸担负起了这个家庭男人的责任,对继母景献皇后羊徽瑜悉心侍奉,就如自己的亲生母亲一般;公元265年司马昭去世,司马攸又要绝食,可见其孝心。

司马家族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以权谋获取天下,这是几代人奋斗的结果,而司马昭对司马家族走向皇权又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一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让“司马昭”这个名字流芳千古,使得后人领略了他篡党夺权的手段,只是那个时候,所谓“路人”的知与不知已经不为他所在乎,王朔有篇小说《我是流氓我怕谁》,不过司马昭作为擅长权谋的一代枭雄,更多的是“司马昭之心,路人不知”。

晋王司马昭对司马炎和司马攸两兄弟继承人人选问题的处理,就采用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只不过明修栈道玩得太过火,险些渡不了陈仓。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是很看重家族延续,这种体制产生了中国的家谱文化,每户人家都要上供祖先牌位,家族还建有祠堂,有相关节日进行祭奠。近代华侨漂泊南洋,很多人一无所有,但是还要带上祖先牌位,这就是中国家族文化的凝聚力。

普通老百姓尚且如此,皇室贵族就更不用说了。

司马攸虽然是司马昭的亲生骨肉,但过继给了司马昭的哥哥司马师,已非司马昭一脉。日后司马攸子孙家中祖先的牌位上,他们的直系祖先是司马师,而司马昭的继承人要问鼎天下,这份九五至尊的荣耀和权力,不传给自己直系一脉,那自己百年之后,有何面目面对子孙的祭拜。

司马师在世时,司马昭就对司马攸表现出相当地疼爱,司马师去世后,司马昭的这种疼爱有增无减,甚至相比起司马炎来,司马攸还得到了特殊的偏爱。不管是闲聊还是在正式场合,司马昭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现在这个岗位本来是不属于我的,现在我只不过是帮哥哥管理一下而已,所以等我百年之后,一定会交还给哥哥那一脉的。”每次见着司马攸,都拍着自己座下的椅子,唤着司马攸的小名:“这可是我们小桃符的座位哦。”

司马昭演戏逼真,长子司马炎着急了,从能力和声望看,自认确实不如弟弟,弟弟现在人气很高,又得人心,怎么办呢?

解铃还得系铃人,主要矛盾在司马昭这里,只要把司马昭搞定了,一切便迎刃而解。

第二节 政归司马炎

司马炎跟随父亲日久,自然知道攻克堡垒要找薄弱环节,而父亲雄才大略,却有个弱点,那就是迷信,尤其相信面相,当初为司马炎选老婆也是基于这个原因。

他找来好哥们,在中组部做秘书的裴秀喝酒,酒过半酣,司马炎有意无意地问了一句:“哥们,你相信面相吗?”“当然相信了,有啥面相就有啥命。”司马炎微微一笑:“那你认为我老爸的面相如何?”裴秀一听,拿起酒杯和司马炎一碰,然后一饮而尽:“这还用问,贵不可言。”司马炎这时突然站起来,打开头发,标准一个立正姿势,直盯着裴秀:“那你看我面相如何?”裴秀此刻看到的,是一个长长的头发拖在地面上,垂下的双臂长度超过膝盖的人。一个激灵,裴秀的酒劲马上就醒了,“立发委地,手垂过膝”可是帝王之相,他太了解司马昭父子了,拿句后来人的话说:今天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啊。他马上站起来,对司马炎深深一鞠躬:“世子在上,请受臣一拜。”司马炎大喜,看来自己找了个明白人,也立马对裴秀深深一躬:“拜托了,裴兄。”

司马炎的想法是多此一举,但他的行动却帮了司马昭的大忙,两父子无形中配合起来,加上几个会来事的大臣,不用导演,不用指挥,一干人等自编自导了一出漂亮的双簧。

司马昭要立司马攸为继承人的口号喊得震天响,其实他心里实在是很希望有人出来反对一下,但一来司马攸实在比司马炎优秀得太多,朝野上下都看好他;二来自己演戏太过,司马昭暗自担心收不了场。

更重要的是,司马昭身体越来越不济,自感时日无多,他在和时间赛跑。

正在司马昭有些不知所措的时候,急为领导所急的几个关键人物上场了。

首先出马的是“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将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学,即玄学,“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因此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这时期人们将《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竹林七贤”就是当时玄学的著名代表。

“竹林七贤”是七个名士的合称,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和王戎,主张“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这七人中领头的是嵇康,善于音律,尤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很多人对《广陵散》的了解估计来源于金庸武侠小说,嵇康的行为在当时确实有些笑傲江湖的意思,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六人聚集到了他的身边,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网络,否则他身边会聚集更多这样类似网友的群体,由于他们经常在河南辉县西北的竹林之中聚会,因此被称为“竹林七贤”。

由于当时政治气候的关系,因此在“竹林七贤”的作品中,多是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具有浓烈的浪漫气息,不过大多又是讽刺朝政的,用现在时髦的话来说,这七个人堪称有才华的愤青。

七个愤青在生活上都不拘礼法,清静无为,常在竹林中喝酒纵歌,玩得很是愉快。可时间是包药,时间一长,就看出七个人的区别来了。

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而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有了这些本质的不同,七个人的蜜月肯定长久不了。

表面看来,“竹林七贤”的几个革命同志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其实却是同床异梦。在纵酒放歌之时,山涛、王戎两人口称:“感情深,一口闷。”在另外五人喝得酩酊大醉,酣畅淋漓,沉浸在自己心目中和谐无为的世界时,这两人口称“痛快”,心里却清醒得要命,他们才不甘心陪着别人在这竹林里玩一辈子,而是志存高远,一旦时机成熟,两人都将“历经几年竹林游,一朝货与帝王家”。

嵇康﹑阮籍﹑刘伶忠于自己的主张,都不愿在司马家族手下做官,嵇康下场最悲惨,终被司马昭杀害。

山涛和王戎两人却是高高兴兴的去投奔司马,而且都做到了国务院总理一级的官位,尤其王戎,天生就是做官的料,历经两朝,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始终不倒。

山涛在为官方面还是比较有为的,作为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在组织部副部长任上,本着对司马氏政权高度负责的精神选人用人,知人善任,公道正派,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在当时奢华腐败的魏晋官场,山涛是少有的清明之人,深得司马昭的宠信,司马昭对他的评价有四个字:“清明、雅操。”并主动给他加薪,可见山涛在司马氏心中的分量。

山涛也始终没有忘了老朋友,由于司马昭仰慕“竹林七贤”之名,几次要求嵇康出来做官,嵇康就是不给面子,山涛深知司马昭的脾气,出于对老朋友处境的担心,也认为以嵇康的才华不做官甚为可惜,因此山涛想将自己的位置腾出来让嵇康坐,自己再调任他处,但嵇康不但不给面子,还给山涛写了封绝交信,实际上,嵇康写绝交书是为了更好的保护山涛,有了这封绝交书,就不会连累到好朋友。后来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并对自己的儿女说:“巨源(山涛字)在,汝不孤矣。”可见对山涛的信任。

“竹林七贤”最后的解体只是因为人各有志,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伴随彼此。嵇康为司马昭所杀时,另外六人又再次聚集在一起商量营救办法,由于终究抵不过强大的国家机器而功亏一篑。但他们留给后人的,无论在艺术、文化还是精神方面,都有很多说不尽道不完的传奇。

不过官场自古以来都有自己的规则,山涛在仕途上的春风得意第一得益于他做出了不少成绩,第二得益于他和司马氏的亲戚关系,这两点之外,也和他善于揣摩圣意,深谙官场规则分不开。

现在,司马昭遇到困难了,能否主动为领导排忧解难是衡量下属是否贴心的重要指标,山涛自然是当仁不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