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研究所属分支与目标
一 研究所属分支
信息经济学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在情报学领域和经济学领域分别形成了宏观和微观两个研究角度,本书的研究基于情报学角度对宏观信息空间配置的研究分支。
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始于对新古典经济学“完全理性”和“完全信息”基本假设的批判。1959年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尔萨克发表了《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信息经济学”一词正式出现在经济学领域。随后的1961年斯蒂格勒在其论文《信息经济学》中研究了信息的成本、价值和信息对价格、工资及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首次将信息作为经济活动的要素和经济运行的机制加以研究,信息经济学正式诞生。
一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集中于微观角度。1977年斯蒂格勒提出应该用不完全信息作为前提来替代完全信息的假设,以修正传统的市场理论和一般均衡理论,开创了不完全信息和不确定性理论推动信息经济学的前进,他也因此一直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
另一支信息经济学的研究力量则集中于对信息产业和信息经济的研究,在中观和宏观层次上分析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比重以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这一领域的研究始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马克卢普,1962年他在《美国的知识生产与分配》一书中首先提出了知识产业的概念,从宏观上对美国的知识生产、分配和经济意义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波拉特在1977年完成的《信息经济》九卷本,提出了信息经济规模和结构的统计测算和数量分析方法,该方法在1981年被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采用来测算其成员国的信息经济发展程度。
到1979年,信息经济学首次被人为地正式划分为微观与宏观两大部分。
国内信息经济学起步较晚,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情报学界。1980年我国情报学界便开始尝试有偿服务,研究涉及有关情报的经济价值及商品化等一系列问题。到80年代中期,随着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成果的大量引入,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产业等课题频繁出现在情报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发展到今天,已产生了一大批极具价值的信息经济学论著,如乌家培的《信息与经济》《经济信息与信息经济》,张守一的《信息经济学》,谢康的《微观信息经济学》和《信息经济学原理》等,都从不同角度围绕着宏观经济学,从信息产业和信息商品等领域对信息经济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
另外,信息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分支学科,以不对称信息为核心,更多地关注微观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动态,而对宏观经济学研究较少。王则柯教授的《经济学直面现实》《博弈论平话》《岭南笔记》《信息经济学前说》等都是我国从经济学视角对信息经济学研究的佳作。张维迎教授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是我国首次以非对称信息博弈论在经济学的应用领域进行的开拓性研究。因此,和宏观与微观角度相对应,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也分为情报学角度和经济学角度。
对信息经济学研究分支的讨论众说纷纭。经济学界的信息经济学研究以不对称信息为核心,十分重视对微观信息经济学的介绍和各种非对称信息条件下经济问题的研究。而在情报学体系框架下,也已经形成了独特的信息经济学研究领域,一般从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信息资源、信息系统、信息市场、信息产业、国民经济信息化等方面进行研究。其中信息资源配置的研究是信息经济学的核心,也在本书研究范围。
信息资源的配置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从时间序列来看,在一定空间中信息资源要素随时间推移而发生量的扩张和质的演进,是信息资源的积累;从空间序列来看,在一定时间内信息资源要素随空间变迁而发生的量与质的转移、交换等现象,为信息资源要素流动。积累和流动是信息资源配置的两种基本形式。信息资源要素流动有集中、扩散、交换等具体操作性形式,可以产生补偿与耦合功能,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组合整化效应、配置规模效应和配置分工效应(周毅,2004)。图1-2给出了本书所属研究分支。
图1-2 本书研究所属分支
二 研究目标
本书的研究目标在于揭示信息在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间流动的空间格局,并对其进行理论解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
1.信息流在各省、市、自治区间是怎样流动的,形成怎样的空间格局与层次。
2.什么导致信息的流动,从经济学角度解释空间格局形成的机制。
本书的研究路线包括:首先,在信息流相关文献综述和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假设:信息流的空间结构应是多中心网络化的;其次,实证分析检验假设;再次,从实证分析的结果总结信息流空间结构产生的原因;最后,讨论信息流的经济效应,主要研究信息流对数字鸿沟演变的影响。
实证分析是本书的重要环节,包括两部分:
第一,分析得出信息化发展具有地域邻近性,从而本区域和邻近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相互关系就直接影响了信息的流动,借用空间自相关模型研究相邻区域信息化发展的相互影响,得到我国现阶段区域间信息流动方向的总趋势。
第二,本书将信息流看作区域间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在空间相互作用模型基础上构建区际信息流规模模型,找到区域间双向信息流的规模,从而得出信息流多中心网络化的空间结构。
在机制分析部分:
第一,从信息与信息流的规模收益递增性揭示信息流的空间集聚机制。
第二,结合社会网络理论和空间扩散理论中信息交流网络具有层次性的论断,揭示信息流的随距离衰减规律和空间等级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