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推进“一带一极”建设的总体构想
基于流域经济发展视角,树立淮河生态经济带开发新模式,以淮河干流为先导区,通过上中下游合力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着力把淮河打造成一条物流便利、集聚各类资源要素的开放通道,产业兴旺、蕴含巨大经济活力的黄金水道,环境优美、具有景观功能的生态走廊,进而带动淮河流域全面崛起。淮安作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一个重要城市,是实现淮河入海航道与滨海港区、盐河航道与连云港港区“无缝”对接的重要枢纽,未来将淮安建设成淮河下游的极核城市、江苏省特色增长极,促进苏北地区加快跨越振兴。
(一)将淮河打造成我国第三条出海黄金水道
彻底转变治淮思路,由以防御水患为主向综合开发利用为主转变,确立防洪、灌溉、航运相结合,以发展为主旨的治淮理念,通过工程措施,将洪水资源化,将淮河打造成一条造福人民的黄金水道,有利于贯通上中下游“经济流”,使淮河成为推动两岸经济发展的重要通道。一是大力开发淮河航运。以国家财政为投入主体,在淮河干支流新建或改造一批水利设施,扩大洪水通道,巩固排洪能力,切实解决上游拦蓄能力不足、中游行洪不畅、下游出路不足等问题。实施淮河干流和主要支流航道疏浚、淮河入海水道万吨级航道整治工程,提升改造淮河航运等级。在淮河干流建设船闸,形成千里河川式水库,将淮河打造成为继长江、珠江之后中国第三个出海黄金通道。二是推进支线航道和沿淮港口建设。以国家财政部分投入、地方政府配套为主要方式,改造、升级支线航道等级,推进淮河重要支流航道的整治工程,分段提高航道通航标准和船闸通行能力。推进沿淮内河港口群建设,优化沿线港口布局,将淮安、蚌埠、阜宁等重点港口定位为内河国际港,完善港口“大通关”物流体系,设置相应的保税园区和物流园区,使之成为区域性物流枢纽。三是对淮河出海门户滨海枢纽进行通航改造。开发建设滨海港30万吨级航道工程,在滨海建设一个大型船闸以及河海轮船的转运设施,使海轮货物通过这一设施转移到河轮,形成一个物流枢纽,实现入海水道和滨海港的无缝对接,从而真正打通淮河入海口,创造淮河流域对外开放发展新机遇。四是沿河建设现代综合运输体系。以淮河“黄金水道”为核心,建设沿淮铁路、高速公路、运输管道网络和国际航空运输体系,形成铁、公、水、空、管五位一体无缝衔接的集疏运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淮河上中下游资源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形成沿河产业带和城市群,推进淮河流域快速发展。
(二)将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第四经济增长极
淮河流域具备建设我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重要现代化工与新材料基地的优越条件,通过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扩大对外开放与合作,完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新型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推动淮河流域成为我国第四个经济增长极。一是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打造国家重要现代化工与新材料基地。充分利用淮河流域丰富的经济资源以及区域性成品油、天然气、煤炭中转储配基地,以煤炭、碱、盐为主导,以煤盐碱化工深加工、综合利用和配套产业为补充,建设相对集中、互为补充、协调发展的新型化工产业体系,打造国家重要新型煤盐碱化工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凹土新材料、硅基新材料,建设具有特色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二是以新型城镇化为引领,建设我国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先行区。以淮河为纽带,以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为支撑,以城乡协调发展为导向,走多级集聚、城乡统筹、生态宜居、民生安全和共同富裕的城镇化道路,形成现代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发展相辅相成的新格局。加强淮河流域城市群发展的规划协调,引导城市合理分工,优化城市规模等级,进一步完善以区域中心城市为骨干、中小城市和小城镇为基础的城镇体系,形成“一带、三核、两枢纽、多节点”的空间开发格局。一带即为淮河经济带,三核为信阳、蚌埠—淮南、淮安,两枢纽为淮安和盐城,多节点为沿淮10多个市县。三是依靠创新驱动推进农业现代化,打造国家现代化农业先行区。继续把发展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通过流域国土整治、改造中低产田,建设稳产高产田2000万亩以上,建成全国粮食生产核心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构建具有淮河流域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全国新型农业现代化先行区。四是挖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促进淮河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大力开展淮河文化的传承弘扬,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圈,推动文化产业成为经济支柱性产业。推进淮河流域旅游资源开发,完善旅游配套设施和旅游服务体系,形成独特的淮河流域旅游风光带。
(三)将淮河生态经济带打造成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
淮河流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区域,需要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大的力度来保护和优化环境,努力探索一条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新型现代产业化之路。一是加强生态建设。强化淮河源头生态保护,提高水资源涵养能力。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指标体系,提高节水用水效率。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全面推进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二是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污染物总量控制,实现环境容量高效利用,努力保障发展需求。加大重点区域水污染防治力度,重视农业面源污染控制,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切实改善流域环境质量。建立健全跨流域、跨区域的污染联防联控、跨界防治机制,实施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确保完成国家明确的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三是健全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探索制定统筹生态保育、环境保护与农业生产的补偿政策,建立不同层面的生态补偿机制,进一步促进流域生态环境的改善。率先开展耕地保护经济补偿试点工作,探索耕地保护和经济发展利益协调机制。构建跨省、流域及上下游协调补偿机制,加快建立淮河流域生态补偿基金。四是推进流域生态安全体系建设。支持建立一个与所有相关行业、机构的管理信息系统双向沟通的信息管理系统,广泛获取生态安全信息。根据生态环境的不同状况,有重点地建立和完善专项的生态安全预警和防控体系,提高全流域应对生态环境灾害的应急能力,减轻灾难的损失。
(四)将淮安打造成淮河生态经济带的极核城市和全省特色增长极
淮安位于淮河入海的“龙头”位置,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建设中具有核心地位,结合淮安的区位优势、产业结构、资源禀赋等基础条件,在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规划中,淮安市的定位为淮河生态经济带的“一核一枢纽”、淮河中下游的重要中心城市。一是加快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物流枢纽。淮安位于运河与淮河交汇处,具备以低成本运输贯通南北、连接东西的区域物流枢纽独特优势。推进淮河入海水道一级航道建设,充分发挥盐城港“一港四区”河海联运的优势,实现万吨级海河联运,船舶直达淮安,为淮河“借港出海”提供有力支持,带动整个流域经济的发展。加快沿淮河铁路大通道建设,规划建设盐淮蚌铁路,推动区域间产业互补和产业融合,方便皖北、苏北的客货交流。实施宁淮城际铁路,建成连淮扬镇、徐宿淮盐铁路,规划建设盱眙至安徽明光高速公路,加快淮安机场一类航空口岸开放步伐,将淮安打造成淮河生态经济带重要的物流中心。二是加快建设长三角北翼现代产业高地。坚持新型工业化第一方略,充分利用淮安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加快培育壮大以“4 +2”优势特色产业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扩量提质升级,不断增强在淮河生态经济带中的产业带动和配套能力。重点依托丰富的岩盐和凹土资源,以盐化新材料和凹土新材料为主导方向,努力打造“中国新盐都”和“中国凹土之都”。依托规划建设的煤炭储运基地,发挥靠近长三角产品销售市场中心、水资源充沛的优势,规划建设华东地区首套百万吨级煤制烯烃工业化示范项目,着力发展非石油烯烃路线产业集群。三是加快建设区域要素市场。加快淮安金融中心建设,引导更多金融机构集聚。推动国家开发银行在淮安设立分行,淮河流域各节点城市共同投资在淮安设立一家地区性商业银行——“淮河银行”,形成辐射淮河流域的金融信贷支持中心。早在抗日战争期间,江苏省委在淮安创办了一所综合性大学——“江淮大学”,为抗日根据地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新时期支持淮安筹建一所现代综合性大学显得尤为必要与重要,从而为江苏省和淮河流域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