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模式与实现机制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二 研究现状述评

(一)生态文明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已成为跨越国际文化差异一致性的价值认同,国外研究经历了伦理价值观念转变、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探寻生态文明路径的深化过程。20世纪80年代,为走出工业文明困境,探寻“生态文明”的努力在全球范围出现,特别是1992年联合国《21世纪议程》推动了全球生态文明的探索。国外,对生态文明认识经历了由伦理价值观念的转变,到经济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不断深化过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如下内容:(1)倡导树立生态文明价值观。约翰·帕斯莫尔(John Passmore)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最终是为了人类自己”。John Passmore, Man's Responsibility for Nature. New York: Ecological Problems and Western Traditions,1974.生态学马克思主义者福斯特(Foster)倡导全社会树立生态道德价值观。John Bellamy Foster, Ecology against Capitalism.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2002.奥康纳认为:“社会劳动是在文化规范和文化实践基础上展开的。”[美]詹姆斯·奥康纳:《自然的理由——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研究》,唐正东等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2)对经济与生态关系认识的深化,建立生态化生产方式越来越受到重视。如美国学者莱斯特·布朗提出“生态经济”新模式[美]莱斯特·布朗:《生态经济——有利于地球的经济构想》,林自新等译,东方出版社2002年版。,推进了生态文明产业范式的转型。(3)从社会制度层面寻求生态文明的解决途径。20世纪9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孵化出了“生态社会主义”,倡导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推进了对生态文明的认识,如生态社会主义者戈兹(Gorz)倡导以生态理性取代经济理性Andre Gorz, Translated by Gillian Handyside and Chris Turner. Critique of Economic Reason, Verso,1989.,佩珀(Pepper)认为,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制度更能解决生态问题。[英]大卫·佩珀:《生态社会主义:从深生态学到社会正义》,刘颖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生态文明问题也一直是国内学术研究关注的主题。十七大强调“建设生态文明”后,对此研究成为学术热点。国内发表了许多有价值的生态文明研究成果,如《生态文明观与全球资源共享》(刘宗超,2000)、《环境问题抉择论——生态文明时代的理性思考》(高中华,2004)等,对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观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现有研究成果研究内容集中于:(1)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如生态文明内涵、特征、与其他社会文明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西方生态理论引介等;(2)生态文明建设路径研究,如从科学发展观、社会和谐、消费方式生态化、生态产业、塑造有生态伦理责任的现代人等进行探讨;(3)地方性生态文明研究,如分析某省、市、县生态文明现状、问题和对策;(4)题名“区域生态文明”的研究仅5条,分别从泛珠三角、物质变换理论启示、产业实现机制、体系建构、评价指标等分析。区域生态文明开始受到关注但未受到足够重视。

(二)发展伦理研究现状

生态文明是发展伦理的一个重要学科问题。关于发展伦理研究,国外学者多从人本和社会发展出发对人类行为进行伦理反思,并致力于塑造伦理价值新观念。对“发展”问题进行伦理价值考评缘于全球性环境危机问题的加剧。各国际组织和国家已经认识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并围绕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建设制定了许多指标,如“绿色GDP”、联合国HDI(人类发展指标)、英国的MDP(国内发展指数)、不丹王国的GNH(国民幸福指数,由“政府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组成)。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通过的《我们共同的未来》(1987)、《21世纪议程》(1992),对生态文明的认识不断深化,首先是伦理价值转变,然后才是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如德尼·古莱指出,发展的目标是改善人类生活和社会安排以寻求福祉,阿玛蒂亚·森认为,发展的实质是扩大个人和社会的选择自由。国内,20世纪后期可持续发展伦理问题受到重视,如刘福森、陈忠、王玲玲、朱步楼等学者对传统发展观的批判和对发展伦理的学科阐释、哲学基础、对象体系、特征、价值观焦点、价值原则、理论意义等进行了多视角研究。但现有研究未能从发展伦理视角看生态文明。从发展伦理角度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生态文明共享模式和发展战略作价值论证和实践指导,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要保障。

(三)泛北部湾问题研究现状

2006年泛北部湾地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一经提出,对其研究迅速升温,主要从经济发展视角对泛北部湾区域发展进行考察:(1)关于“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战略及其价值。如李世泽提出泛北部湾地区域合作的“海路、强弱、开放式和开发式”合作模式李世泽:《泛北部湾经济合作的模式特点与战略价值》, 《广西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杨鹏强调从制度创新构建合理的发展战略体系。杨鹏:《泛北部湾发展战略问题研究学术论坛》, 《学术论坛》2007年第8期。(2)关于“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机制、模式研究。如韦朝晖等从博弈论探讨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机制韦朝晖等:《以博弈论视角看泛北部湾合作机制的构建》, 《国际经济合作》2010年第4期。;杨欣等提出要创新经济区开发模式。杨欣等:《泛北部湾(广西)经济区的开发模式探讨》, 《东南亚纵横》2007年第10期。(3)关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如张可云认为,加强合作、克服冲突是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张可云:《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与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方向》, 《创新》2007年第2期。;贾晔等提出,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升级和制度创新问题。贾晔等:《实施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战略的思考》, 《桂海论丛》2007年第4期。(4)关于“泛北部湾区域合作”的文化或软环境研究。如潘冬南提出以文化认同促进泛北部湾区域合作潘冬南:《以文化认同促进泛北部湾经济合作》, 《广西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江宏提出“和谐文化圈”构建。江宏:《论泛北部湾和谐文化和谐文化圈的建构》,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关于生态环境问题。题名“泛北部湾”并含“生态文明”的研究极少;含“广西北部湾”的研究仅有阳国亮《论生态文明建设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协调发展》(2008)一文。至今尚未发现与本课题同名或类似的研究著述。

(四)相关研究存在的问题

其一,现有研究多囿于对生态文明的理论阐释,区域生态文明研究单薄,其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模式及实现机制还是一个有待深化的新鲜课题。

其二,区域生态文明研究囿于经济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应然性论证,其多种伦理关系与价值要素统合缺乏发展伦理共契与价值共识。

其三,泛北部湾区域经济合作战略中生态文明问题未受理论和实践重视,如何破解区域经济发展的“资源魔咒”、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缺乏新的理论增长点和实践深度。

“泛北部湾区域生态文明共享模式与实现机制”的研究不仅为提升中国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效益、维护中国生态安全提供积极的借鉴,也为维护泛北部湾区域和谐发展、推进区域合作提供了新的合作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