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着力点
【作者简介】 顾钰民,经济学博士。现任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长期从事高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本论》、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理论、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等课程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方向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问题、西方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出版专著6本,在各类杂志发表论文120多篇。
主要社会兼职: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马克思主义理论学部委员,全国经济规律研究会副会长,全国马克思列宁主义经济学说史学会副会长,全国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会副会长,上海市经济学会副会长等。
2015年11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会上指出,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发展对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提出迫切要求。中央提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必须把中国元素和时代特征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二者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中国特色、时代特征三大要素的结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和时代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同社会主义新的实践结合起来,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要求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时俱进向前发展,理论生命力才能保持常青,对现实具有充分的解释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为了更好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既要坚持其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更要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告诉我们,当理论不能解释现实,就谈不上指导实践,被人们所接受。
以新古典经济学为代表的西方经济学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占据经济学的主流地位,也在很大程度上被当作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但是,在实践中人们很快发现,这一理论没有把实践发展和时代进步的许多新元素融入其中,理论自身存在的诸多缺陷日益暴露出来。在假设前提下,简单的经济人、目标函数最大化、具有充分的信息,以及变量设定的高度抽象、分析工具的过度数学化和模型方法的单一性等方面还停留在几十年前的理论框架。对这样的主流理论,西方许多经济学家也提出了直接挑战,认为主流经济学的发展必须增添实践和时代发展新的内容,才能够对现实具有解释力。除了西方主流经济学本身存在的这些问题;另一个致命的缺陷是这一理论不符合中国国情,不能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虽然其揭示的市场经济运行一般规律我们需要认真研究,实事求是分析其理论内容,吸收其合理的成分。但是,我们不能再迷信于西方主流经济学,更不能把西方主流经济学作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
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作为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指导理论。这一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一百多年前批判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特征基础上创立的,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内容虽然也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但其基本框架、分析体系、基本观点没有实现创新性的变化。实践证明这一理论存在着两大问题:其一,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经典理论,并不是对现实社会主义经济运动实践进行分析得出的,而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运动规律进行深刻分析的基础上,为未来社会的经济运行特征提出的理论预见。因此,准确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经典理论是关于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一种理论设想,是否符合现实社会主义的实际,还需要实践来检验。其二,由于时代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的发展也已经超越了马克思、恩格斯的设想,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现实社会主义实践中被证明并不完全符合实际,特别是以苏联斯大林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为代表的政治经济学理论,更是受到不少社会主义国家的质疑和挑战,各国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也经历从照搬斯大林模式到抛弃这一模式和理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实践证明,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在实践中与时俱进发展,才符合实践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键是从实践发展和时代变化出发,着力理论创新,这是实践和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使命。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并不能有说服力地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复杂现象,理论发展明显滞后于实践。落后的理论也不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实践的要求。
西方主流经济学和经典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尽管在不同时期都曾经被信奉为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指导,但实践的发展很快就验证了这只是少数人不切实际的愿望。党的十八大提出全党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通过对实践的总结深刻认识到,我们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老路”的思想基础是封闭僵化的理论,“邪路”的思想基础是西方自由化理论。这种封闭僵化的理论和自由化的理论都不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我们既不能以“老路”来反对“邪路”,也不能以“邪路”来替代“老路”。“老路”和“邪路”必须同时反对,僵化的理论和自由化理论必须同时批判,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把中国化、时代化的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平台。用新的发展理念引领和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破解经济发展难题,开拓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灵魂。创新并不是一个新词,这几年中,我们对创新高度重视,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理论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体制创新、管理创新、政策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已经成为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但是,创新仅仅停留于工作和实际操作层面还不够,必须提高到理念层次。理论创新是根本,是作为其他各方面创新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具有决定性意义。中共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提出的一系列理论创新,极大推动着我国各项事业的创新发展。三中全会提出的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正确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等。这些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新是引领全面深化改革的理论成果。但是,真正实现理论创新决非轻而易举,理论界的思想认识还有待于和党中央保持高度统一。不少人总是带着“姓社、姓资”的思维方式来思考这些问题,而不是以研究的方法去探索如何把这些问题做得更好。关键在于是否能够对中央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具有充分的自信,我们需要探讨、研究各种问题,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讨论存在的不同看法和观点,根本的是理论能够解释现实,回答实践中的问题,理论符合实际才是真正的创新。这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遵循的精要。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般理论创新研究
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教条化理解西方主流经济学和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也不能排斥已有经济学研究的成果和合理内核,需要在吸收前人优秀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研究。现在的任务并不是要马上拿出一个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完整的框架内容,如果在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没有实质性的进展,那么,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只能是对原有的重复和修改,不可能有实质性创新变化。从实践和时代发展的实际出发,赋予中国化、时代化的内涵,关键是着力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没有这一前提,创新就缺乏扎实的理论支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研究的基础理论问题任务艰巨,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涉及以下几方面内容必须有创新性研究。
1.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研究
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最基础的理论,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理论必须与时俱进发展。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社会生产力、经济、社会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如何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是一个十分困难和严肃的问题。劳动价值理论既要坚持,又要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必须坚持,否则就离开了马克思主义。同时,面对新情况、新问题,劳动价值理论又必须增添新的内容,否则就无法解释发展的现实。在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创新研究问题上,应该遵循以下两个基本观点:
一是活劳动是价值的唯一源泉这一核心观点必须坚持。离开了这一观点,就是放弃了劳动价值理论。重点要从理论上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物化劳动是否创造价值?其二,科学技术作为要素本身是否创造价值?发展劳动价值理论,必须要从理论上解决好这些问题。在这前提下发展的才是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
二是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关键是深化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坚持劳动是价值唯一源泉的核心观点,并不意味着劳动价值理论不能发展。拓展对创造价值劳动的认识,具体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创造价值的劳动在范围上的拓展,即从“单个工人”向“总体工人”的拓展。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和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极大提高,使创造价值的劳动呈现出日益分解的趋势。产品的生产由单个劳动者独立生产向由众多劳动者共同生产转变,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与这一趋势的变化相联系,创造价值的劳动也由单个劳动者向“总体工人”转变,并不是只有直接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才创造价值,在生产过程中虽然不直接从物质生产劳动,但属于“总劳动”中的各部分的劳动都参与价值的创造。这是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次,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向精神生产领域拓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使社会财富和价值存在的形式也呈现多样化。应该把创造价值的劳动从物质生产领域拓展到精神生产领域。例如,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是否要通过一定的物质载体表现出来?什么是精神财富?什么是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和创造的价值如何评价?创造精神财富的劳动量与创造的价值量之间有着怎样的特殊关系?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研究,这些问题至今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还有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去研究和解决。
最后,创造价值的劳动要向服务劳动拓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服务劳动的地位和重要性也越来越明显地凸显出来。服务劳动既不创造物质财富,也不创造精神财富,是为生产、生活、社会需要提供服务的劳动。服务劳动虽然不直接创造物质和精神财富,但可以提高创造财富的劳动效率,因而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极其重要和必要。但是,能不能把所有的服务劳动都作为创造价值的劳动,必然涉及一系列基础理论问题的研究。例如,服务劳动创造的价值量如何计算这一现实难题如何解决?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创新研究是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能回避的基础理论之一。
2.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创新研究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一方面揭示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秘密,以及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实质,同时,也揭示了剩余价值生产、流通、实现,以及在社会范围内分配等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具有的一般规律。在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运行中,既具有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内容,同时也有体现市场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内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反映社会主义经济性质和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容会融合在一起。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需要创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研究,全面把握这一理论具有的二重性质,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经济运行服务。
把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科学内涵和核心观点包含以下几点:一是决定资本无偿占有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决定性因素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雇佣劳动制度;二是剩余价值的生产是以市场经济等价交换原则为基础的;三是资本对劳动的剥削,不是因为生产和创造了剩余价值,根本的是资本能够占有剩余价值。深刻理解和全面把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上述基本观点,对于我们今天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重大。
政治经济学理论研究总是为革命、建设和改革服务的,这既是在一切社会中统治阶级理论研究的共同特点,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发展的鲜明特征。剩余价值理论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面临的主要任务不同,理论研究的重心也应该随之发生改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为主要任务的历史时期,理论研究必须以时代特征为出发点,实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时代化发展。
现代生产力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出现了这样两个特点:一是生产力发展高度社会化,社会分工日益发达,与之相联系的是各种生产要素所有权和使用权也处于相分离的状态下运行;二是经济高度市场化,市场的范围不断扩展,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也是在要素两权分离的条件下进行的。当代研究剩余价值问题,必须结合这一时代条件变化,才会给剩余价值理论发展带来新的空间。
生产的社会化、经济的市场化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分配带来的变化之一:资本所有者不直接购买劳动力,不直接与劳动者发生关系。带来的变化之二:资本社会化导致对剩余价值占有也社会化了。作为资本所有者即使不直接购买劳动力,只要凭借资本的所有权,就可以占有一部分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时代化研究要解决以下三个问题。
首先,资本和劳动的关系更多地体现在社会范围,资本所有者和劳动力所有者的关系已经社会化了。有些问题光从某一个企业的情况来看,并不能清晰地看到它的本质。需要在深刻把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核心观点的基础上,分析现实中的各种复杂现象,而不是简单化、教条地照搬条条来解释现实。
其次,当代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占有已经明显发生了分离,这种分离表现为生产剩余价值和占有剩余价值已经不再局限于同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生产的剩余价值可以由资本的社会所有者来占有。在资本所有权和使用权发生高度分离的条件下,必须对剩余价值生产和占有关系出现的各种现象进行科学的解释,才能使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具有的科学性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作为资本所有权的功能也在不断分化。资本的生产功能将集中在企业法人手中,即不再由资本所有者掌握,资本的所有权功能则主要集中在占有剩余价值。这从形式上看,好像资本的所有权天然可以占有剩余价值,资本与剩余价值的生产好像没有直接联系了,资本与劳动的关系进一步发生断裂。我们更需要把握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观点和实质,有说服力地解释现实,实现剩余价值理论研究的中国化。具体的研究重心需要实现以下三方面转变。
一是实现剩余价值理论研究观念的转变,实际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不再主要从剥削的意义上来理解剩余价值,而是从社会财富增加和创造的意义上来理解剩余价值。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个东西,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的本质就是带来剩余价值。在中国社会主义条件下,资本要为社会带来利润,创造更多的财富和价值。我们必须允许和鼓励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存在和发展,资本对劳动的剥削是当今社会的客观存在,必须科学地认识这一现象,它的存在有利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研究要为坚持基本经济制度服务,而不是相反。这需要对剩余价值理论研究观念的转变。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利润),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表现、是综合国力增强的表现、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表现。我们不再排斥剩余价值(利润)。这一观念转变,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二是实现研究重心从剩余价值理论特殊规律向一般规律的转变。马克思揭示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特殊规律,认识资本主义经济运行必须要研究这一规律。研究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除了深刻把握这一资本主义经济的特殊规律,还需要把握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一般规律,即如何更有效地生产和实现更多的剩余价值。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剩余价值规律和市场经济规律交织在一起发挥作用,因此,遵循剩余价值生产和实现的一般规律,实际上也就意味着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正如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所指出:“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在剩余价值(利润)规律问题上,今天应该要更多强调一般规律。
三是实现研究重点从阶层对立关系向阶层包容关系转变。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革命意义揭示了资本剥削劳动的秘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对立的经济根源。在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中,我们需要团结一切积极的力量,调动一切积极的因素,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成分、资本主义的经济成分、其他的各种经济成分,都能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具有发展的空间和潜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特征就是混合经济。与此相联系,也一定客观存在着多种阶层,从包容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我们的理论研究,重点不在于强化阶层的对立,而是在认清基本经济关系的前提下,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实现各种经济成分的包容性发展,如何通过发展混合经济的各种形式,构建劳动者和资本所有者的利益共同体,使劳动和资本等各种生产要素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三 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创新研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中,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是对立的。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世界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也不断地向前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的统一,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制度是以公有制为特征,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是手段,不具有制度属性。资本主义可以运用这一方式,社会主义也可以运用这一方式。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不会改变社会主义的经济性质。在实践中如何有效实现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既坚持社会主义的原则,又遵循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把两方面的优势都发挥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研究要着力解决的新问题。
第一,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不是一句空话,它的实际内容是什么?在发展市场经济中具体体现是什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是什么?如何具体体现这样的优势?这样的优势和市场经济的优势是否具有一致性?或者是否具有矛盾?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发挥这一优势需要创造什么条件?这些问题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给予明确的而不是抽象的回答,并要形成可操作的制度。发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优势才能够具体落实。
第二,坚持市场经济发展方向需要在理念上实现怎样的变革?在制度、体制上如何进行改革创造条件?特别是在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这一核心问题上如何实现实质性的进展,既要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要求,又要体现中国特色的制度要求,这是中国模式的独创,在这一制度上实现创新,才有可能发挥好两方面的优势,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中国道路才真正具有世界影响。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研究这一问题。
2.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创新研究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从宏观到微观基本特征是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各种所有制经济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问题。毫不动摇坚持基本经济制度要解决两个基本理论问题:一是公有制经济是否具有效率和动力?二是私有制经济是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我们既不能用一种所有制经济的优势来否定其他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也不能以一种所有制经济的缺陷就否定这一所有制经济存在的必要性。各种所有制经济都有它适用的范围和发挥优势的空间,相互之间不能替代,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今时代发展呈现出生产力高度社会化、经济发展高度市场化两个基本特征,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也随之发展到了现代形式。现实中的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已经与传统公有制和私有经济相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了不同的特征。现代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结合都显示出具有市场经济的共性,无论是公有制还是私有制经济企业都具有自身独立的经济利益,都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法人实体,作为企业这一组织形式,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已经没有差别,都实现了与市场经济的实质性结合。说公有制经济不如私有制经济具有效率和动力的观点被实践证明不能成立。现代私有制企业已经实现了资本社会化,企业资本的所有者已经不是由单个私人资本构成,而是由人数众多的个人或者法人资本构成。资本组织形式的变化说明,现代私有制也能够符合社会化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认为现代私有制不符合社会化生产力发展要求的观点需要修正。现代公有制和私有制都具有存在的依据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这两个结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时代化发展,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依据,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有说服力的解释。
公司制是现代公有制经济和私有制经济的共同实现形式。公司制度为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融合发展提供了微观制度条件,也是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载体。同时,公司制也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应该注重对公司企业这一所有制实现形式的研究,从企业形式变化对公有制和私有制经济的反作用来研究不同所有制经济具有的共性。
现阶段公有制和私有制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运行的常态,它符合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实际和国情,符合社会主义本质。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研究中国经济问题不可缺少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