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产业转移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推动下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是市场经济规律作用下优化区域产业分工格局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实现经济结构调整的必然选择。近年来,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正在发生深刻的调整,不仅有大量的国外产业向我国转移,也有大量的国内产业由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进入“十一五”计划以后,产业转移已经成为国家五年规划纲要中的一项重要内容。2010年9月,国务院及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引导和支持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是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和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重大任务。”“十二五”计划后,中央政府更加重视国内产业转移工作。李克强总理指出,“引导国内产业有序转移对于促进区域梯度、联动、协调发展,带动中西部新型城镇化和贫困地区致富,拓展就业和发展新空间,推动经济向中高端水平跃升,具有重大意义”。当前,许多内地地方政府,特别是广大西部地区政府,都把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视为一次实现经济赶超的重大战略机遇,甚至视为“一把手工程”。但是,对产业转移与承接绝对不能理想化、简单化。目前,我国产业转移与承接中存在许多问题,如产业转移拦截、污染产业转移、圈地造园运动、招商恶性竞争等乱象环生。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随着西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增加,工业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和资源利用问题,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构成了严重威胁与挑战。因此,迫切需要对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进行全面、深入、系统的研究,为西部地区科学地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提供必要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探索。
鉴于上述背景,笔者从2008年起开始关注国内产业转移与承接问题,并陆续发表了近20篇相关学术论文。2012年,又有幸获得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基于循环经济的西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研究”(项目号:12YJA790043)经费资助,使笔者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更具信心和动力,也使笔者萌发了出版专著的想法。可以说,本书既是教育部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笔者多年来对产业转移问题研究的心血。通览全书,笔者认为,本书在学术和实践方面有以下几点创新:
一是全面系统地分析了国内外产业转移的规律与趋势。不仅定性分析了国内产业转移趋势呈现的四大特点,即向有一定配套能力的地区转移、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主、省内转移或就近转移较多和受制于资源与环境约束的被动转移;而且定量分析了我国东西部产业转移的基本规律,通过对2000—2012年我国东部、西部各省(市、自治区)主要工业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东西部地区13年来产业转移的一些基本规律,并由此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研究表明,对东部而言,电子信息产业、无机化工产业、白色家电产业及水泥工业由东部强势转出,能源产业等从东部明显转出;纺织工业、汽车工业及黑色家电产业向东部强势转入,部分有机化工产业等向东部明显转入。对西部而言,能源、化工、建材及电子信息产业向西部强势转入;轿车、电力及部分食品和家电产业向西部明显转入;纺织、钢铁和部分家电和造纸产业从西部微弱转出。而且表现出一定的地域规律。
二是研究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通过对2000—2011年国内污染密集型产业相关工业产品产量面板数据的研究,揭示国内东部、中部、西部及东北部四大区域污染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路径。从全国来看,西部地区成为污染密集型产业的净转入区。转入的主要是资源和能源类产业,无产业转出。主要原因是西部地区招商引资的环境门槛过低,导致发达地区的一些污染产业转移到了西部,使国内“污染避难所假说”成立。在上述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就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状况和产业承接态势而言,该地区的产业承接处于初期至中期阶段,12个省(市、自治区)中,有些省(市、自治区)由于人均GDP仍较低,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规模负效应,但也有个别省(市、自治区)接近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由于西部地区尚处于工业化阶段,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存在明显的生态环境结构负效应。而由于政策引导,产业转移对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技术效应基本上是正面的。
三是以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为背景,结合西部地区优势产业对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结合西部主体功能规划,综合各区域的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状况,从区域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出发,分别从整体和部分两个方面划分出西部各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竞争力空间分布和承接产业转移的类型空间分布。研究认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必然是资源环境承接能力较强的“优先开发区”和“重点开发区”、西部各省(市、区)的大中城市尤是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城市群成为产业转移的优选地。具体来看,西部产业转移承接地主要分布在成渝经济圈、关中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滇中城市群、南宁经济圈、兰西银经济圈、天山北坡经济圈、贵阳经济圈等。
四是提出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循环经济产业园区。研究认为,产业转移为发展循环经济模式提供了宝贵契机,而循环经济产业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平台。建设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关键在于形成企业集群、产业集群,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建设的难点是内部企业关系的处理。研究还认为,从承接产业转移角度出发,西部地区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可尝试四种建设模式,即以承接产业转移为契机改造现有传统工业园区、围绕核心企业承接产业转移构建循环经济产业园、以承接产业转移为目的规划新型循环经济产业园和通过承接产业转移构建虚拟循环经济产业园区。
五是提出了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基本逻辑思路。不仅系统地提出了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六大原则,而且基于循环经济提出了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主要领域与区域以及主要途径与方式。同时,还从国家统筹管理、建设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调整和打造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四大方面提出了一些可操作的对策建议。
诚然,本书也存在一些不足和缺憾,并非一部完美之作。可是,鉴于国内产业转移相关文献多关注于国际产业转移与东部地区承接,而针对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专著比较少,特别是从循环经济角度研究西部承接产业转移更为少见。因此,在当前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迫切需要理论指导的情况下,本书也算是探索西部地区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的一部“接地气”之作。笔者衷心希望专著能对西部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起到推动作用,也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的关注,对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课题组成员的积极配合,得到了陕西理工学院有关领导的热心鼓励和大力支持,还得到了西部地区部分市、县、区政府部门的热情帮助,特别感谢教育部社会科学司为笔者提供了必要的研究和出版经费,没有他们,专著难以按时完稿,项目也难以按时结题。本书在出版过程中,得到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卢小生老师的大力帮助,他不仅对书稿提出来很多宝贵的修改意见,而且认真审校,精益求精,令人感动万分。另外,本书在完成过程中查阅了大量的学术专著和文献资料,参考和借鉴了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在此,一并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囿于笔者学术水平和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疏漏和欠妥之处,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指正。
何龙斌
2015年5月于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