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现代社会是现代性观念与现代化运动的有机统一,现代性由此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焦点的话题之一。现代性批判的主要任务不是在保留现代性还是超越现代性之间做抉择,其更重要的意义在于既要阻止现代性自身的悖论所造成的现代性危机的继续蔓延,同时还要对现代性的某些方面的过度发展可能造成的社会畸变加以校正,预防更大的危机和伤害的出现。当现代性悖论将现代文明推入繁荣与矛盾、发展与危机并存的尴尬境地之时,中国社会却迎来了自己现代化进程的全面展开。于是,中国现代性的建构不可避免地带有深深的问题意识和危机意识。从历史上看,现代性自近代以来就一直是中国人向往和追求的价值目标。正是在对这一目标的不懈追求过程中,中国以自主的姿态参与到全球现代性的发展进程当中。对于身处社会转型关键阶段的中国社会来说,加快现代化建设、培育现代性是中国的必然选择。作为后发型现代性国家,中国的现代性建构必然充满着复杂和矛盾,面临着传统与现代、重复与超越的艰难抉择和判断,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走西方国家走过的老路。事实证明,现代性不止一种、现代化模式不止一个,中国现代性要想获得其独立性必须实现对西方国家现代性建构之路的扬弃和超越。中国必须通过自己的现代化实践对现代性不断反思、认真剖析,对中国现代性的培育冷静设计、大胆创新,才能保证中国现代化的健康、稳定发展。这是对中国现代性的基本定位。
经过几十年的现代化建设,中国社会已经不再是传统的常态社会。面对由于自然技术的垄断和社会技术的落后所引发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紧张与不和谐,传统的社会治理手段很显然无法整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全部矛盾和问题。寻求新的现代性发展路径、挖掘新的现代性发展模式、创建新的现代性建构方法和手段已经成为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为中国培育自己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性提供了一个重要契机。由此可见中国的现代性设计仍然任重道远。
从哲学的视角看,社会工程作为人类社会理性高度自觉的结果是社会主体根据自身对社会规律的认知和把握,以社会科学理论为基础,以社会技术为中介,改造社会世界、协调社会运行、调整社会关系、化解社会矛盾的社会实践活动过程。就其本质而言,社会工程是马克思的实践范式的延续和发展,是实践理性的应用和具体化。实践范式、实践理性的提出是马克思消解现代性悖论的重大尝试,也让人们从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中看到了以实践范式重建现代性的信心。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工程思维的提出恰恰就是对马克思的实践范式的延续和发展。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工程思维就是将现代性看成是人为建构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是一个非自然的过程,是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期望建构的一个理想的社会状态。这一社会理想导致了工业社会的诞生、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作为现代社会典型特征的社会组织结构、阶级结构和民主化等一系列现代特征的凸显。在由传统到现代的发展过程中,现代性的形成离不开社会工程的思维和设计。通过社会工程的精心设计、仔细规划和科学实施,现代性的价值目标被嵌入人们改造传统社会的具体实践当中,从而导致传统社会的社会结构、社会模式、社会关系的一系列变革,并最终导致现代社会的诞生。正是通过社会工程,现代性才能从传统社会机体中生长出来,也只有进一步通过社会工程才能促进其自身的发展和完善。本书提出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工程思维的价值旨趣正在于此。通过对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工程思维进行前提批判,追问现代性建构的社会工程何以可能,从理论上、逻辑上回答现代性是否能以社会工程的方式加以建构的疑问,从而夯实了以社会工程的方式建构现代性的必要性。
对现代性建构而言,社会工程具有其特殊的价值和意义。社会工程作为马克思的实践范式的延续和发展,既是现代性建构的载体,又是现代性建构的方式。一方面,社会工程是对现代社会运行特点、规律的深刻把握与提炼,通过对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系统设计、整体规划和统筹兼顾,社会工程成为现代性建构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另一方面,区别于以往仅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解决现代性困境的思维方式,社会工程是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解决仅仅从人与自然关系层面解决不了的现代性弊病的一种全新尝试,为消除现代社会的矛盾,解决现代性发展中的困境提供了新的方法。
从实践维度出发对中国现代性提出全新的建构方案是本书的一个亮点。在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过程中,中国现代性是在艰难中起步,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形成了一系列两难困境,如自然技术的扩展与社会技术的落后、科学精神的彰显与人文精神的淡薄,社会发展理论的统一性与社会实践的多样性等。面对这些两难问题,任何以简单的线性思维去分析和探讨中国现代性的建构问题、试图解决这些问题、规避现代性危机的努力都将是徒劳无功的。通过中国现代性建构工程的提出,本书阐释了社会工程作为整合自然技术与社会技术的社会治理方式、整合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全新组织形式和整合理论探索与社会实践的有效控制手段为中国现代性化解现代性问题、消解现代性危机,进而建构一个人与自然、人与人和谐共生的社会提供的方法论支撑,从而赋予了中国现代性不同于西方传统现代性的发展逻辑与精神特质。社会工程作为科学方法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现实意义也由此彰显出来。围绕我国现代性生成过程中的四个核心问题,即社会发展的价值抉择问题、社会制度的正当性问题、社会结构的合理性问题以及社会个体的主体性问题,本书将中国现代性的建构纳入社会工程的框架当中,提出了详细的建构方案,包括:以科学的建构理念来重构社会理性;以科学的社会工程设计来重建社会秩序;以前瞻性的社会工程创新来重塑社会结构;以高效的社会工程管理来重整社会关系。通过社会工程将中国现代性由理想的蓝图变成为可以实践的具体方案,将大大提高中国现代性建构的科学性、合理性、人文性和可操作性。这一方案在中国目前这个急剧变化、秩序与冲突共存的社会里,能够促进社会的成功转型,实现社会的平稳过渡和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为中国现代性的发展提供一条创新之路。
本书是王英伟同学的博士论文。作为她的导师,我亲历了此文从选题、写作、修改到通过答辩的全部艰辛过程,并曾就此文的创作与作者多次交流过。该书选题具有创新性,可供借鉴的前期研究成果并不多见,为此作者付出了更多的努力和辛苦,做了大量的文献研究工作,深入研究论证每一个论点。在大量、扎实的科学研究工作基础上,作者提出了关于以社会工程方式构建中国现代性发展模式的观点,颇具有创新性和启发性,这在学术上非常难能可贵。博士毕业后,作者继续在社会工程哲学这一领域潜心研究,努力探索,故此书可以说是作者多年来在社会工程哲学领域研究的一个成果汇总。在书中,我既看到了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热情和勇气,也看到了青年科研工作者的理论探索和现实关怀!
许志晋
2014年3月12日
于首都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