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王亚民博士出生于乡间,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便沉潜于乡村社会管理问题的研习。2007年获得博士学位,2009年便由光明日报出版社出版了他的第一本专著《蓝鼎元乡村治理思想与实践研究——乡村善治的历史解读》,以解剖个案的方式,将蓝鼎元这个海疆知县置于清代乡村治理的大框架下,比较其与内陆地区知县的同与异,无疑丰富了学界对中国传统社会知县群落的印象。知县所面对的自然环境不同,文化发展水平不同,民风土俗亦多有差异,知县能否在任上创造业绩,铺就晋升之阶,能否赢得民心,树立正气,都时常流传在世人的口碑里,也时常隐藏于官员个人文集的字里行间。蓝鼎元为文明留下了《鹿洲全集》,以此为基础所做的研究便特具实证性,也能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物。
就职于吉林师范大学之后,王亚民博士继续思索传统乡村治理是否可为现代新农村建设提供直接的历史资源问题。他总结出传统社会知县治理乡村,具有“直接临民”的色彩,却也多给予乡村社会极大的自主性,这便给乡村社会治理留足了“自域”空间。他搜集解读了叶春及、于成龙、李成林、陈盛韶、柳堂等人的个人文集,考察知县在内陆、沿海不同县域社会治理中的活动幅度与作用领域,或许处于王朝的不同时期,处于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的不同阶段,加上知县个人的秉性、心态乃至人生际遇,都对其实践产生影响,把知县放到乡村社会史的视域内,呈现的历史镜像便仪态万方,韵趣无穷。《清代知县与乡村管理资料整理与研究——乡村社会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思考》于2013年9月由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与前一本书相比,该书的学术理路与理论思考都已臻于一个更高的层次。
如今,《清末乡村管理思想历史演变研究》书稿又呈现到了我的书案上。如果说第二本专著是作者视野的横向拓展,这第三本专著则是作者跟随北京师范大学郑世渠教授做博士后研究并深得郑先生真传而做的纵向拓深。这种纵向的延展可以使作者经历由传统时代向近现代民族国家这一理论体系的巨大嬗变,经历近代知县是恪守祖训抑或是师夷从夷的道路抉择的价值判断,“宪政”“自治”“善政”“善治”等概念层出不穷,每一位理论家依据自己的理解对上述概念作出自己的诠释,每一位实践者亦依据自己的感悟绘制着自己乡村治理的蓝图,都说时势造英雄,其实其中或多有人无法自持,被历史形成的大潮裹挟而去,使清末社会整体呈现出一种“西化”的走势。于是,清代前中期乡村治理思想渐渐臻于传统社会管理的最高峰,清代后期乡村社会管理思想则融入了若干西式的话语,尽管仍有若干“托古改制”的伪装,但其传统的精髓在遗失,传统与西式的斗争一直在胶着,这个过程或被理解为激进与保守的斗争,革命与反革命的斗争,学术阵营、政治阵营林立,晚清、民国社会多元的分野、纷乱的交替让人有些茫然,乃至不知所措。如今,历史场景已经远去,超越政治派别,立足于更全面的角度,做冷静的学理思考或许更能给我们以警醒,也更能为我们照亮未来的通路。
我相信,亚民博士的思考正是循着这样的路径前行的,祝愿他更加专注也更能挖掘出深邃的历史内涵,以呼应我们这个文化自信的时代。
是为序。
王日根
2015年9月26日于厦门大学书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