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改编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周斌

众所周知,电影与文学的关系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而电影改编也是其中一个需要不断关注和深入研究的课题。迄今为止,中外电影改编者已有很多成功的改编作品为电影史增光添彩,而中外学者也有不少关于电影改编的研究成果为电影理论宝库增加了新的内容。然而,当下对这一课题的实践和研究并没有终止,因为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电影改编也会适应其变化而出现一些新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则需要继续在创作实践和理论建构中进行探讨与总结,以利于进一步推动电影改编实践的多元化发展,并不断促使电影改编理论的创新和完善。

中国电影改编的历史悠久,在各个历史阶段均出现了一些值得称道的好作品,由此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电影改编经验。仅以新中国电影改编为例,无论是20世纪50年代的《白毛女》《祝福》《柳堡的故事》《战火中的青春》《林家铺子》《风暴》《青春之歌》等,还是60年代的《革命家庭》《红旗谱》《李双双》《早春二月》《红日》《英雄儿女》《烈火中永生》等,抑或是70年代末至80年代的《归心似箭》《小花》《天云山传奇》《城南旧事》《黄土地》《一个和八个》《黑炮事件》《芙蓉镇》《红高粱》《老井》等,不仅在艺术上各具特色、可圈可点,而且产生较大影响,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这些影片在中国电影发展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其成功的改编经验是值得珍视和传承的。与此同时,在电影改编的经验总结和理论探讨方面,也有一些颇受重视的学术成果,其中如夏衍关于电影改编的经验和论述,已成为中国电影改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20世纪90年代起,由于市场经济下的电影创作生产体制之变化,以及电影产业、电影市场的发展给电影创作拍摄带来的影响,促使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改编也呈现出一些与以往不同的特点。一方面,部分改编影片延续了原有的电影改编观念和实践经验,编导在尊重文学原著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艺术创造,注重使影片具有较高的艺术品质;其中无论是90年代的《南行记》《菊豆》《秋菊打官司》《霸王别姬》《凤凰琴》《被告山杠爷》《黑骏马》《一个都不能少》等;还是21世纪以来的《生死抉择》《绿茶》《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暖》《生活秀》《集结号》《唐山大地震》《归来》等,不仅较好地体现了原著的基本精神,而且凸显了编导的创新意识,在艺术上各具特点,受到了多方面的好评。另一方面,由于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的商业性和娱乐功能不断被强化,故而一些注重面向电影市场的改编影片,则十分重视其观赏性和娱乐性,其中如《甲方乙方》《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赤壁》《画皮》《西游降魔篇》等影片,在改编时或采取了消解原著内容深度的方式,将其通俗化、浅表化,或以“戏说历史”的方法,把经典作品娱乐化,以此既迎合与满足观众的娱乐消费需求,也便于在电影市场上赢得高票房,实现创作者对影片商业价值之追求。这样的改编已显示出与以往截然不同的电影改编观念和方法,这些影片也曾引起过不同意见的争议。那么,我们应如何正确看待这样的电影改编呢?这显然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探讨的新课题。

这个课题引起了兰州大学文学院讲师周仲谋的研究兴趣,他以“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的文学改编研究”为题申报了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并被批准立项。仲谋从事该课题研究期间,正在复旦大学中文系随我攻读博士学位,他既要完成博士论文的撰写,又要完成该课题的研究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也很紧迫;而且其博士论文《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一翼——艺华影业公司研究》与该课题之间也没有什么直接联系,所以在规定的时间里要同时完成两项任务,实属不易。但是,仲谋以很强的责任感和事业心,克服各种困难,埋头于研究工作之中。他妥善合理地安排好了时间,力求做到“鱼和熊掌兼而得之”。他首先以主要精力确保博士论文的写作,并于2013年顺利通过了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其论文还得到了参加评审和答辩的专家学者之好评。他从复旦大学博士毕业后,仍然回到兰州大学任教;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又尽快完成了教育部课题的研究工作,并顺利结项。如今,其博士论文《中国早期电影的重要一翼——艺华影业公司研究》即将出版,而他所承担的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的最终成果——《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改编》一书也马上要出版,可谓双喜临门,可喜可贺;作为他的导师,我感到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周仲谋的专著《消费文化语境下的中国电影改编》力图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改编的娱乐化、世俗化现象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和研究,较深入地探讨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改编观念的嬗变及其存在的一些误区,着重评析娱乐化、世俗化改编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注重从理论上探求解决的途径,以有助于当前电影改编尤其是文学名著的电影改编能走出困境、步入新途,使其在消费文化语境中既能够创造出很好的经济效益,又能够产生很好的社会效益,充分发挥延续文学经典、传承民族文化的功能和作用。具体而言,该著作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第一,作者对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改编观念的娱乐化倾向做了较细致的评析,既从电影史的角度概述了中外电影改编观念的发展演变过程,又阐述了消费时代娱乐化电影改编观念的一些基本特点及其得以产生的社会现实环境;同时,还较深入地探讨了娱乐化电影改编的哲学和文化基础,并剖析了娱乐化电影改编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第二,作者试图从电影改编理论的角度对娱乐化电影改编现象进行观照和引导,并对中国电影改编理论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努力开掘其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现实意义,促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以有助于进一步完善电影改编理论体系的建构。为此,作者既着重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电影改编理论进行了梳理和研究,又探讨了夏衍电影改编理论的现实意义,并对“戏剧式改编”、跨文化改编等进行了一定的理论思考。

第三,作者对电影和文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新探讨,力图从这一角度考察娱乐化电影改编现象。既论述了电影和文学关系的历史变化,又分析了电影自身的文学性和视觉性的此消彼长,认为在强调视觉快感的消费文化语境下,电影变得“过度影像化”,以至于忽视了文学性,而这种情形也蔓延到了电影改编之中。同时,还探讨了娱乐化电影改编对传统喜剧观念的冲击,认为尊重作为文学艺术审美范畴的喜剧观念,无论对电影改编来说,还是对喜剧电影的发展来说,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四,作者着重论析了消费时代文学名著改编的娱乐化倾向问题,剖析了文学名著遭遇祛魅、“经典”地位失落的主要表征和原因。同时,在探讨文学名著改编的多样化动机与诉求的基础上,评析了以大投入、大制作的商业模式改编文学名著的合理性;还阐述了其对文学名著改编如何走出“过度娱乐化”误区的一些思考,认为充分尊重原著及其文化意蕴,在明确的主控思想和价值观念下叙述故事,注重改编影片的民族化审美品格,乃是消费时代名著改编影片走出迷谷的必由之路。

第五,作者通过对《三毛从军记》《大话西游》《高兴》《色·戒》《画皮》《花木兰》《赵氏孤儿》和《白鹿原》等一些90年代以来有代表性的改编影片之个案评析,具体探讨了这些影片在改编过程中的成败得失,以达到将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理论探讨和影片分析相结合之目的,从而使其论述更具说服力。

从上述几方面对其著作内容简要的总结概述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对消费文化语境下中国电影改编的研究与探讨不仅较为全面和系统,而且也体现出较明显的创新意识,具有一些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因此,该著作的出版既有助于中国电影改编理论的建构,也有助于推动中国电影改编实践的健康发展,是值得向读者诸君积极推荐的。我相信,该著作正式出版以后,也会受到电影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受到读者的欢迎。当然,其中有些章节的论述若能更加细致、深入些,则会使著作更加完善。

两部专著的出版已说明仲谋在中国电影史和电影改编方面的研究工作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并由此给自己在电影研究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我为他在学术研究的道路上有这样一个良好的开端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我也相信他会以此作为新的起点,再接再厉,继续努力,在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扎实的、有创新性的学术成果问世,在电影研究方面取得更加显著的成绩。

2014年10月28日于复旦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