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强国与粤澳未来发展:2013粤澳高端论坛文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前言:南海问题与环南中国海区域经济一体化

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两大显著特点。区域经济一体化(Regional Economic Integration),是指在一定区域范围内,由文化相近、体制相同、水平相似的地理近邻国家建立的区域经贸合作组织,促进资本、技术、劳动、信息劳务和商品的自由流动并实现合理有效配置。

南海问题的国际化加剧,对峙和冲突时有发生。域外大国不断推波助澜,更加加重了地区的紧张局势。南海及周边地区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巩固国与国之间的睦邻友好关系,实现共同发展,促进地区和平的共同命题和高阶诉求。目前,南海及周边在国际关系上过多的军事和安全语境,实际上阻碍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离南海周边各国人民向往和平、向往发展的意愿越来越远。南海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尚须时日,南海周边国家为解决南海问题而所做的军事准备大都是为美、日、俄等军事科技大国“埋单”。而南海地区各国无论从长远意义还是当前需求上看,无疑都是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建设和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从而增强国家及地区经济实力,改善人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这是唯一的也是各国都必须不遗余力去实现的大战略和大目标。

自20世纪以来,中国和东盟地区各国领导人为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做出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努力,特别是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各国对世界和亚洲的经济发展形势及中国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给世界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复苏、重振带来机遇与推动都有清醒的认识。2001年,中国总理朱镕基倡议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双方把农业、信息产业、人力资源开发、相互投资和湄公河流域开发作为近期合作重点,由此向纵深发展。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作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整合的一种形式,其建立的目的包括:促进中国与东盟货物贸易和服务自由化;促进相互投资,增强中国与东盟对外资的吸引力;扩大市场规模,提高企业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资源有效配置,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能力;推进成员国制度化和自由化改革,增强抗风险能力。笔者认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实施步骤在很多方面沿用了东盟自由贸易区(AFTA)的制度安排。伴随这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中国和东盟之间的年双边贸易额,从2006年开始连续超过预计的2000亿美元,2012年中国—东盟贸易额又创历史新高,突破4000亿美元,同比增长10.2%,高于同期中国对外贸易平均增幅(6.2%)。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只是发挥了各国“陆相型”经济贸易和资源禀赋的作用,而“海相型”经济贸易及资源禀赋还未得到充分发挥,甚至较少提及。

中国的崛起伴随着和平发展与“中国威胁论”一路走来。南海周边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建设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拉动下,日显强劲。与此同时,美国结束伊拉克战争之后,战略重心也开始东移,奥巴马政府实施“重返亚洲”继而“再平衡”战略,利用南海周边国家在领土、海域的边界争端,唆使部分东盟国家挑起事端,制造“中国威胁论”,阻挡中国的发展,这无疑也在“反推”东南亚地区经济一体化。2012年,中菲黄岩岛事件之后,中国积极应对,成立了三沙地级市、持续开展海上维权,十八大中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海陆并举发展海洋经济的40字方针。2013年的金秋十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与之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的同时,再次提出地缘政治中的“命运共同体”观念。接着,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又出访文莱、泰国和越南,进一步就南海问题与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三个坚持”不动摇,为中国和东盟国家在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同时,延伸建设环南中国海海陆一体经济区,实现地区海陆经济一体化和更高程度地参与全球化,提供了大智慧、大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