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俗论丛(第四辑)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卷首语

博物馆学是什么?似乎是一个已经被学界讨论太多的问题。然而,岁月更迭,新生的事物总是在打破旧有的认知,当今的学人,似乎确实仍有继续追问的必要。宋向光先生所译《〈新博物馆学〉前言》中,彼得·维尔戈给予我们这样一个答案:“博物馆学是什么?一个可能的简明定义是它是关于博物馆的研究,包括博物馆的发展史、基本理念以及博物馆的类型,在时间演进维度上的创建和发展,公开声明的或隐而不宣的目的及政策,博物馆的教育或政治或社会的作用。……事实上,如果博物馆不是与人类文明一样悠久,当下多如牛毛的博物馆几乎已覆盖了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不仅是艺术、手工业或科学,还包括了娱乐、农业、乡村生活、儿童生活、水产业、古董、汽车,等等,这个清单是没有结尾的。可以说,博物馆学是一个宽泛到几乎涉及所有人的研究领域。”

本期《北京民俗论丛》所载之文恰恰印证着上述论断:既有对国内外博物馆的介绍与调研,对儿童博物馆、博物馆信息化等业界聚焦点的关注,也有对民族、信仰与民间文学、非遗保护等多维度的深入思考,加之本刊连续两期推出“节俗专题研究”特色系列,我们很荣幸地以“博物馆理论与实践”、“节俗专题研究”、“非遗与村落保护”、“东岳文化研究”等栏目为界,为关心、支持本刊的新老作者、读者们呈上全文,以飨四方之友。

另外,为郑重感谢自20世纪以来就长期关注、研究北京民俗博物馆所在地——北京东岳庙,并于近期将部分珍本藏书无偿赠予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富善家族,本期特刊《北京民俗博物馆藏安·丝婉·富善赠书考述》一文,并对其文献价值予以揭示,以此表达我们的敬意。

人生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百米冲刺,刊物亦是如此,我们要面临的问题和要跨越的障碍很多。所幸,我们总在收获着来自海内外学者的长久支持和帮助。每一期文章的刊出,既是学界、业界互相致意的发声,更是无数学人和我们一起,在对知识、真理、原则的信望爱中,并肩解决问题、寻找答案的过程。我们有理由和动力,期待更好的未来。